首页 百科知识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蔡成岗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有机会来到树人讲坛,就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相关的问题跟大家做一下交流。另外,真菌因为可以产生毒素对粮食作物和水果也有较大的感染,可以引起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生物性危害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较大。第二是化学性危害。

蔡成岗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有机会来到树人讲坛,就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相关的问题跟大家做一下交流。虽然从事食品科学及相关的专业,对转基因食品和相关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因为自然科学研究范围很广,而具体某个研究领域又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我自身没有进行很深入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工作。这里就把自己了解和收集到的部分资料给大家作一下介绍,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出。另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大家能对相关的问题产生一定的兴趣,进而对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概念、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转基因食品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状况与形式,转基因食品的消费现状,转基因技术的评价方法和不同国家转基因食品消费的态度和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对合理安全消费食品和转基因食品有一定的认识。

一、食品的概念和食品安全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食品。虽然大家从小至今,每天都在食用,但对食品的概念是否清楚呢?其实食品是指供人类食用以满足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和能量的一类物品,包括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食品主要包括两大类来源,即采集后的作物种子和果实以及屠宰后的动物类产品,包括肉和动物的副产品,如蛋、奶等。因而食品主要包括粮食、肉类、蛋、奶、茶、油,等等。从食品营养成分的角度出发,食品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三大类主要营养物质,另外还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水分和微量元素等。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了解食品即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营养与能量的物品,对于了解食品来源和理解转基因食品会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我们看看什么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的概念不同的组织给予了不同的阐述,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我国的食品卫生部门等对其都有各自的定义,但根本都是一致的。食品安全包括两个层面的安全,即消费的食品安全和食物的供应安全,英文名称分别为Food safety和Food security。当然不同的学者也从其他角度给予了食品安全一定的概念范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食品安全的概念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定的变更,在1996年对食品安全的定义为: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即从属性的角度对食品安全进行了定义。这一概念是食品消费过程的安全保障,是Food safety,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食品卫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另外一个层面的Food security是食物的足量供应及保障,是宏观层面的安全问题,比如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与供应问题就是食物保障。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也是我国的粮食供应和保障方面对外国质疑我们人口问题的有力回应,这里离不开技术的因素,如杂交水稻技术。食品安全的两个层面也都跟转基因技术是相关的,密切不可分割,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产量等方面,我们下面会提到。

既然食品安全的问题被我们提出来,这就说明目前食品安全的问题很多,我们也一直在关注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比如食物中毒、蔬菜水果表面残留的农药、我们食用肉类产品时残留的兽药等。那么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中主要包括的因素有哪些呢?从食品安全消费的角度,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大家日常对食品安全的印象应该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吃了不洁净的物质导致的腹泻问题,一般我们称为食源性疾病,也就是所谓的中毒;还有包括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当然当以某种成分加入后超过了本身的添加量,或者作为一种化学成分添加,就不能称作添加剂,如曾经有人将化工染料苏丹红当作红色素使用,导致很多商品的下架。总体而言,导致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刚才所提到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而三个方面的危害各有特点,对消费者也存在不同的影响,同时还会引起很多其他层面的问题。三个角度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特征和引起安全性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的一些方面。

第一,生物性危害。生物性危害是指由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有害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造成的危害,可以引起系列的疾病,如食物中毒、经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等。其中食源性疾病的影响最大,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常见的导致该类疾病的微生物为革兰氏阴性类的细菌,包括沙门菌属、大肠杆菌属、耶耳森菌属等的一些细菌。另外,真菌因为可以产生毒素对粮食作物和水果也有较大的感染,可以引起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常见的产生毒素的真菌包括曲霉菌属,如黄曲霉、杂色曲霉、烟曲霉、构巢曲霉、寄生曲霉等;青霉菌属,如岛青霉、桔青霉、扩张曲霉、圆弧曲霉等;另外还有镰刀菌属的部分真菌。常见的真菌感染的食品除了粮食之外还包括水果和甘蔗经济作物,如甘蔗中常见的毒素物质3-硝基丙酸。同时病毒也是一类可以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生物性因子,常见的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如猪水疱病病毒和狂犬病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因为其传染性而对人类有较大的危害。生物性危害的因素还包括寄生虫,如原虫、节肢动物、吸虫、绦虫和线虫等以及食品害虫,即能引起食源性疾病、毁坏食品和造成食品腐败变质的各种昆虫,多属于昆虫和螨类,危害储藏食品。生物性危害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较大。

第二是化学性危害。引起食品安全的化学性危害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农药、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其他的一些化学成分,比如非食品工业使用的化学物质苏丹红和三聚氰胺等。三聚氰胺事件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是很大的,包括对儿童的人身伤害,民众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不信任和外国对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质疑。其他还有一些引起化学性危害的因素,包括天然动植物自身存在的一些成分,如生物碱和苷类成分等,多存在于中草药和一些植物性的食品中。另外,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的毒素如河豚毒素、蟾蜍毒素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

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广泛使用很多年,发达国家如美国目前已经停止了很多类农药的使用,有一本《寂静的春天》写的就是美国的很多土地因为农药的污染而导致春天的喧嚷不在,鸟儿没了歌唱、花儿没了蝴蝶、溪水中也不再见得到鱼儿、大地上的昆虫也了无踪迹,这些都是农药引起的后果。农药除了带给环境几十年的危害之外,还会残留于各类生物体中,最后蓄积于人类体内。具体说来,农药残留就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具有毒理学意义。农药的使用本来是为了提高植物的产量,因为植物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有害性的生物如真菌、杂草等的感染,而使食品原料受到一定的危害,在控制植物病害的过程中开发了杀菌、杀虫、除草等各类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这些化学合成的农药在杀灭植物性有害生物的过程中会较多地残留在实物或者食物原料中,造成对人体的危害,而且在我国因为农村地区广泛和农业从业者的知识水平不高存在较多的滥用和使用不当等问题。

同样的,针对动物的疫病,为控制各类病毒、寄生虫和其他微生物导致的养殖动物等的病情,或者从调节动物生长的角度,开发了一些促进动物生长的药物,以获得更好的肉类品质。兽药的生产和使用等各环节的问题也会导致过多的兽药和其代谢物残留。因而兽药残留指的是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主要包括动物原药及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比如瘦肉精。大家都听说过,瘦肉精即是家畜动物如猪在食用后导致只长出瘦肉的一类激素性药物,曾经作为一项科技成果还获得过奖励,但后来发现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危害,目前已经禁止使用了。作为化学性危害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恶英、多氯联苯类等化学成分也随着工业发展更多地释放到环境中,产生了很大的危害。转基因食品可能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本质上也是化学性成分引起的安全问题,如潜在存在的过敏性成分、有毒蛋白质等。

第三个方面主要指的是物理性危害。物理性危害主要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如核爆炸、泄露、辐射等,是食品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也包括在食品中非正常性出现的可引起疾病、心理性伤害和对个人伤害的任何物理物质。核辐射的危害大家都知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曾经受到过原子弹之苦,也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投降,可见核辐射的危害,除了当时造成很多人死亡外,核辐射带来的更多的是长久的危害,包括对后代的危害。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故,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死亡,目前还有一些受害者继续遭受核辐射的影响。那么在食品行业,采用辐照技术进行食品的辐射处理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表现在什么方面呢?一般而言,辐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为食品中残留放射性物质可能对食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包括辐射后食品中的成分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也即我们日常说的辐照食品。辐照食品的概念就是利用辐照的方法杀灭食品中有害的微生物或病虫害,从而提供不经高温处理而保持新鲜状态的食品。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物理性的危害,包括头发、尘埃、油漆及碎片、铁锈、机油、垃圾、纸等,这些常见的物理性危害主要来自从原料到食品的整个食品加工和相关的过程,如原料、水、粉碎设备、加工设备、建筑材料、员工本身等各个方面。

其他方面也包括很多,其中一点主要指的就是转基因食品了,从产生之日起就广泛受到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环境安全问题更加受到争论。本质上讲,转基因食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进行改造而生产的食品,从过程角度来说属于生物性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最终可以归属于化学类的危害问题,就食品成分而言为一些过敏蛋白,产生新的成分等物质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要了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应当知道转基因和转基因技术相关的问题。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转基因和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先看转基因和转基因技术。

二、转基因和转基因技术

基因是什么?大家可能都有所了解,也听过相关的概念。基因其实就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不同生物性状也由基因决定,比如俗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一个典型的基因决定遗传的现象。拿我们人而言,也是一致的,所谓知子莫若父,子女多会像父亲或者母亲。通常情况下,基因能够比较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物种,然而在种间的转移相对较难发生。为了获得部分生物体的优良性状,可以将不同物种间的基因进行转移,这项技术即为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的确切表述为: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克服天然物种生殖隔离的屏障,将具有某种特性的基因分离和克隆,再转接到另外的生物细胞内。在完成转基因的过程中采用的相关的技术即称为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另外的几大技术为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这样几种工程技术可以将目前我们的生物工程技术基本涵盖。从育种角度说,相对于传统的一些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不包括传统育种、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等技术,上述几种技术在遗传领域发展较为经典,但比较基因工程技术而言具有相对盲目、效率低、不易控制等特点。举例来说,转基因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杂交技术而言,是定向的杂交技术,可以避免杂交过程中较多的负面遗传因素,而直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导入目的物种之中,实现定向快速筛选,进而获得优良转基因目的生物。

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用限制性的内切酶获得所需的DNA片断,也称作“目的基因”,其次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再次根据待转入细胞的不同,选择特殊的方法将重组的质粒导入细胞内,最后再将获得了良好遗传特性的重组细胞挑选出来。经过培育即可得到所需形状的重组体,进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植物、动物或者微生物。转基因技术自应用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不可缺少。

那么相对于传统的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的特点或者优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事实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在本质上相通,均是通过对基因组的部分改造获得具有优良性状或满足我们需要的目的生物。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基因转移的方法、效率和范围方面。如传统育种技术多在生物物种内进行基因的转移,进而进行育种,而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克服物种间的差异,实现种间的基因转移,范围较传统育种技术更大;另外,传统的杂交和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一般在生物个体进行,操作对象是为整个基因组,存在效率低、目标不明确等特点,在后续的筛选方面也许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而言,转基因技术更加明确,更能获得所需的性状,后续筛选工作也因为可以加入标记基因而更加容易进行。因而,转基因技术更有效率,成功率也相对较高,通过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转基因生物也逐渐增多。转基因技术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转基因生物,进而开发成为转基因食品,这也是我们将转基因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下面我们看看什么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也就是第三部分。

三、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

事实上,转基因生物是指遗传物质基因被改变的生物,其基因改变的方式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而不是以自然增殖或自然重组的方式产生,英文名称为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zation,即GMOs。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三大类,以转基因植物最多,主要包括各类粮食和经济作物。

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是转基因烟草,于1983年研究成功,至1993年就有了第一类转基因番茄上市,在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70万公顷,2003年达到6770万公顷,2004年达到8100万公顷,到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达到1.5亿公顷,可见发展速度之快,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技术上的革命,对于获得更高的产量和优质产品具有特定的益处。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的美国,约占68%的种植面积,加拿大为7%,澳大利亚为1%。另外一个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为阿根廷,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约占23%。近年来我国也在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以转基因棉花为主要的作物。在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类包括大豆约占58%,玉米约占23%,棉花约占12%,油菜籽约占6%,其他为1%。作为较早开展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国家,我国除了较大面积的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外,目前正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物有几十种,其中可以开发为转基因食品的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西红柿、白菜、甜瓜、香木瓜、花生等,多数处于不同的实验阶段,距离最后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还有一定的时间,比如经过环境释放试验后才可推广种植。

转基因生物在世界范围内以如此广泛的面积进行种植,其存在必然有其理由。那么转基因生物的存在也即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最主要原因在哪里呢?一方面,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有8.4亿人营养不良,13亿人陷于贫困,粮食的充足供应存在一定的难度,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左右,以目前的粮食产量和全球的耕地面积计算,人类自身的食物供应问题受到挑战,转基因作物可以通过基因性状的改变和调节使作物高产、提高其他的农艺性状,如生产抗盐、碱、干旱等特殊环境的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作物产量,这是食物安全的角度。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粮食、水果和蔬菜等的损失很严重,如我国蔬菜损失为20%以上,为了避免相关的损失而大量使用农药,以除去虫害和菌害,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人类食物中农药的大量残留,转基因生物可以避免类似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现有的食品在营养方面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部分粮食作物自身的营养价值和产量存在不足,为了提高作物的质量,将编码优良蛋白和营养素的基因转入特定作物细胞,提高作物品质,也是转基因技术的优势所在。另外,考虑到传统育种技术在育种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等因素,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也是大势所趋,具有技术的优越性。基于以上各点,转基因作物的开发和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农作物外,转基因动物、微生物及以此为原料的转基因食品也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出来,转基因食品因此走入了百姓的生活。

所谓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简称GMF),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生产和加工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来自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的三类食品,以转基因植物最多。从第一个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星联”转基因番茄开始,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也经历了第一代的提高农艺性状(抗虫、耐受除草剂)提高到了产品的品质和价值的第二代转基因食品。典型的第二代转基因食品是转入了控制β-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金米——“Golden rice”,该转基因大米含有充分的β-胡萝卜素,因而呈现金黄色。β-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原,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因而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在转基因食品的消费方面,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消费,在我国也因为大量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市场上有近70%的大豆油为转基因大豆炼制所得。因而,转基因食品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另外,在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方面,据统计,美国约有几千种食品含有转基因原料,涉及产品种类很多,我们国家除了大豆油之外,磷脂、酱油和膨化食品等也部分为转基因原料生产制得。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多由先进的生物技术进行,在作物生产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从转基因食品开始初期,就创造了几千万美元的销售额,1996年达到2.35亿美元,1997年达到6.70亿美元,2000年达30亿美元,至2010年有望达到200亿美元。在目前人类广泛食用转基因食品和每年巨额的销售量情况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如何,消费者又应该怎样来选择和判断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的问题。

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之争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主要存在两种观点,支持派认为转基因食品可以安全食用,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确切证据。比如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转基因食品已有较长的食用历史,目前没有发现食用该类食品具有致病等案例。从本质上讲,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种的品种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某些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状,另外传统的育种技术,如有意识的杂交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的杂交水稻目前发展状况就相对转基因水稻发展为快。因而该观点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存在安全性的问题。那么反对派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危害问题呢?

反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性的隐患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安全性的影响,有报道称转基因作物自身在获得了抗除草剂等特征后,可能自身就转化为农田杂草,对多种除草剂具有抗性。另外,转基因生物在自身的生长过程中可能对相同或相近物种具有感染性,通过基因漂流对相近物种产生影响。其二,转基因作物因为具有优良的特性可能给当地物种带来生存的压力,威胁生物的多样性。仅仅从转基因食品的角度,可能对消费者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过敏反应。为增加大豆含硫氨基酸的含量,研究人员将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中,而2S清蛋白具有过敏性,导致原本没有过敏性的大豆对某些人群产生过敏反应,最终该转基因大豆被禁止商品化生产。二是关于抗生素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标记基因的主要作用在于有利于植物遗传转化筛选和鉴定转化的细胞,标记基因本身并无安全性问题,其在基因水平上有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如抗生素标记基因有可能转移到肠道微生物上皮细胞中,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三是从转基因食品自身可能具有毒性的角度考虑的。在第一代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中,将编码抗虫和抗除草剂的基因转入作物中后,抗虫作物残留的毒素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剂可能对人畜健康有害。1998年,苏格兰Rowett研究院的Putsai博士用转雪莲花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饲喂大鼠,引起大鼠器官生长异常,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后英国皇家学会指出实验设计中存在6处缺陷,因而对食品安全性存在一定的争论。由以上可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出现了争论,如何才能更好的界定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以及如何进行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呢?

经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讨论和长期以来转基因食品的研究情况,目前转基因食品的评价方法和原则以实质等同性原则和个案分析原则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食品和转基因食品的比较而判断食品的安全性。针对实质等同性的评价原则也曾受到争议,但目前多国和组织均认可该方法。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过程中,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些基础的原则,如在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实质等同性原则之后,1996年FAO和WHO的专家咨询会议建议“以实质等同性原则为依据的安全性评价,可以用于评价GM生物衍生的食品和食品成分的安全性”。实质等同性原则指的是“在评价生物技术产生的新食品和食品成分的安全性时,现有的食品或食品来源生物可以作为比较的基础”。实质等同性可以证明GM产品并不比传统食品不安全,但并不说明它是绝对安全的。在具体食品安全评价过程中,针对食品成分差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评价原则,如:如果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两者本质是相同的,用传统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对转基因食品评价;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别,集中对产生差别的因子进行评价;如果氨基酸序列与已知蛋白毒素的氨基酸序列是同系物,则要进行毒理学实验;如果蛋白质产生了抗营养作用,或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则要进行营养学评价;如果两者完全不同或没有可比的传统食品,则要特别设计动物模型试验证明其无毒后,还须进行人体营养学试验。

个案分析(case by case)要在对转基因食品评价时针对个别的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不能仅仅评价相似的食品或同类食品中的一种。该原则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在转基因食品评价过程中,可以针对转基因生物的种类、转入基因的来源、性质,转基因过程和方法以及食品的加工过程等多个方面对转基因作物和食品进行安全性的评价。综合采用各类现代的技术,如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相关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蛋白质;未知成分的色谱、光谱学定量、毒理学试验确定动物食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的评价等。经过全方位的现代技术评价,有望获得更多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信息。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多国家都有发生,因而致使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各国如何开展食品安全的管理,以及保护本国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就很有必要进行一番讨论。至今,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等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包括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广泛关注,世界范围内根据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协定,如《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定书》、《生物安全议定书》和《生物技术食品的风险评估草案》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和控制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各国针对其实际情况也在原有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基础上,加强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基本模式是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以产品为基础的美国模式。美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最快,相关的食品也已消费多年,其产品的评价即是已实质等同性为原则的产品导向,如果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没有区别,则认为是安全的。第二类是以工艺过程为基础的欧盟模式。欧盟认为重组技术生产的转基因生物均需要接受安全性评价和监控,该类涉及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模式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更加严格。第三类为中间型的管理模式。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但也各有自己的不同之处。

我国也十分重视对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从2001年起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文件,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和《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农业部和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和表达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食品”或“以转基因××食品为原料”,这些法规均已正式实施。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作为我们普通的消费者如何识别转基因食品,以及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呢?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制度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制度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具有重要作用。

五、标签制度与消费者的知情权

标签制度是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转基因食品是否贴标签与食品安全性问题本身没有关系,但是关系到消费者的知情权问题。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才可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转基因食品有所选择,进而尽量地维护个人的利益。至今没有政府和组织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因而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另外美国等国的消费者多年的消费经验未发现转基因食品的不良反应,因而如何选择,在对转基因食品贴标后,使消费者获得知情和选择权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表示制度在不同的国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以实质等同性原则为基础,声明所有转基因食品都必须经过一项以科学为基础、针对产品特性尤其是特殊成分的安全评估,如果转基因食品与同类传统食品没有实质性差异,则无须加以标识,如果存在差异,在检测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贴标签,因而,美国的贴标签制度是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制度。强制标识是指由法律规定必须对转基因食品加以标识,否则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自愿标识是指法律并未规定必须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生产者或销售者可以根据市场趋势或消费者偏好,自行决定是否对产品加以标识。在标识的方法上也分为正面标识和负面标识两类。正面标识又称积极标识,是指明确标出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或经过转基因技术加工处理。负面标识又称消极标识,是指明确标出食品中不含转基因成分或未经过转基因技术加工处理。通过对转基因食品的不同标识处理,可以更好地引导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选择。

以上给大家从食品、食品安全概念,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转基因食品概念和危害,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导致目前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和形式的促进因素就是逐渐增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品是因为人类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出现的,如同其他科技进步过程中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转基因食品也不例外。目前,转基因食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而逐步产生并发展壮大,现今已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一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从开始就融汇了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技术应用、经济利益、政策决策等,涉及技术、经济甚至政治的问题。各个国家也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在共性的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相对安全的概念,目前没有绝对安全可靠的食品,一般强调的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的相对安全性,针对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及其相关食品的消费安全问题,在科学上暂时难以给出定论,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争辩。对于消费者而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潮流和趋势,了解并关注转基因食品对于消费者自身合理选择和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引起食品安全的问题复杂多样,能够更加关注各类食品的安全,养成良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对于维护自身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谢谢大家。

提问:请问作为消费者如何更好地关注和避免食品安全问题?

答:引起食品安全的问题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三大类,而日常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生物性危害问题,比如不洁净的食品会导致呕吐、腹泻等疾病,我们也称作食源性疾病,当然这也属于中毒的范畴,是短期的引起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有限加工的食品,我们要去选择它的标签,包括食品的生产日期、是否是转基因食品,作为消费者您是否能够接受。另一方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注意,从现在开始关注,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病从口入”问题和避免相关的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