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继承性和提升陇人品格的现实必要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继承性和提升陇人品格的现实必要性

时间:2022-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继承性和提升陇人品格的现实必要性邓慧君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继承性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继承性和提升陇人品格的现实必要性

邓慧君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继承性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反映出不同的荣辱观。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总起来看,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人们对荣和辱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所有事情是非曲直的反映和取舍的态度和准则,它通过人的语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表现出来,体现出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规矩,反映出人的基本品格。因此,荣辱观有鲜明的道德指向和价值观内涵。

现代社会总体上是开放和宽容的、自由和有秩序的,但在做人的基本问题上依然有底线和准则。道德底线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没有泯灭的人性良知。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做人还是有一定的标准和规矩的,古人云:“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现代社会而言,标准就是规矩,规矩就是秩序;对现代人而言,做人就是尊重规矩和秩序。这种规矩和秩序体现在人的价值观上是有荣辱之分的,是人认识他人言行以及做事情的价值判断准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问题,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我国现阶段每个公民应该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必须具备的正确取舍事物是非曲直的价值观,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八荣八耻”中的每一条,都体现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如果“八荣八耻”真正成为个人自觉的行为实践,那么,也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道德理想境界。

荣辱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有一定的文化承袭关系;它也不是固定和相同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那里,是有区别的。

自先秦以来荣辱问题就被许多思想家所论及。“在中国思想史上,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别;其强调荣辱的自我感悟、自我评价思想,闪耀着真理性的理论光芒。”(李玮:《先秦儒家的荣辱观及其价值透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羞耻心是儒家道德自律的心理要求,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即人能够敢于承认自身的行为或认识是“耻”的,是有勇气的表现。何谓荣辱?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义”为标准来实现自我价值,符合仁义的行为是可誉的。孟子也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即是说,用权力和刑法来治理天下,百姓或许能够免于刑法,但却缺乏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仪来约束他们,百姓就会懂得廉耻,懂得规矩。孔子的意思是以德治国,人民就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就不会去做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事,“礼治”社会才能出现,天下也就太平。(张丛林、汪水芳:《关于儒家荣辱观的心理机制探讨》,《江淮论坛》,2005年第4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龚自珍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羞耻心与治国的密切关系,他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全集·明良论》)国民皆有耻辱感,都知耻,国家的道德水准就上升了,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这样,国民有耻成了国家自强自立的标志。康有为也认为羞耻心是“治(政)教之大故”。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羞耻心、荣辱意识占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荣辱观内涵非常丰富,体现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形成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意识。体现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形成了以“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内容的做人准则。体现在自身修养上,形成了“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志存高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为内容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能够这样追求人生的价值,就是一种光荣。

由于很强的荣辱意识,古代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国传统特殊的气节精神。如“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当中。它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荣辱观由于受文明程度的局限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有特定的受施对象和范围,有为统治者利用服务的一面,但就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规矩来看,许多内容还是有价值和值得肯定的。

管子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侈靡》)这是指荣辱观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要统治者关心民生,解决老百姓起码的需求。这样,老百姓才能知道廉耻,才能安居乐业,也才能有利于统治。这是政治家从另一个角度对荣辱观进行了阐述,显然比思想家的论述更为现实。这也反映出古人对荣辱观的又一认识。

先秦以来传统文化中涉及荣辱的论述以及一些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对荣辱的实践,反映了古代思想家的卓越认识和广大人民的高尚追求。这些荣辱意识传承到现在,许多内容仍然有很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在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前提下对传统美德加以发展,使之源于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高于传统美德,比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鲜明、更新颖、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成为当代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这个荣辱观体系里,我们的荣辱观,是借鉴从孔子到孙中山的历史优秀荣辱观、是总结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先进荣辱观,是吸收西方有利于人类进步的荣辱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继承民族传统荣辱观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传统荣辱观有其局限性,哪些需要继承,如何取舍,需要我们从时代的需要和人性的普适性方面去理清。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注重对人的道德的塑造和要求,在某些对人的基本行为的塑造上有可取之处,有许多永恒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内容,具有永恒的普适性价值,但在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也有为尊者讳,为专制统治服务的一面。要认识到,很多腐朽思想,去除其中消极成分后,有些内容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积极意义;传统荣辱观与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相异之处,但其关注的爱民之仁,爱国之义,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合理之处,对我们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提升陇人品格的现实必要性

荣辱观教育与品格提升关系密切,是品格教育的基本内容,品格必须以具备一定的荣辱观为前提,而荣辱观可以丰富品格,他们都属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荣辱观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品格的人、有道德品位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品格提升离不开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提升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人。

一个有品格的人,必定是对事情有一定荣辱之见和取舍标准的人,而一个有品格的群体,也必定是有荣辱之见的群体。在群体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这些荣辱意识和观念是其发展的基础,它使群体的前景充满光明。提升陇人品格活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构成元素。所谓提升,就是继承传统,钩沉历史;所谓提升,就是立足现在,发现不足,弥补欠缺;所谓提升,就是着眼于传统精神品格,把握时代优秀精神品格,放眼未来而整合、塑造更加优秀的精神品格;所谓提升,就是把甘肃人正在践行的、把甘肃人正在践行而不知的、把甘肃人将要践行的优秀品格挖掘、糅和、整理出来;所谓提升,就是一种弘扬;所谓提升,就是必须以荣辱观教育为契机,以荣辱观教育为指导,把荣辱观教育贯彻到陇人品格的塑造中,从而全面提升陇人品格。

从远古到唐朝,处于上升时期的陇文化塑造出了许多对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神话传说中开天画一、定乾坤的伏羲,兴起于泾水流域的黄帝部族等,还有见于史籍记载的政治军事人物西汉时执戈戍边的飞将军李广,年逾古稀屯田河湟谷地的赵充国,出使西域定边安民的傅介子、甘延寿,他们吃苦、耿介、淳朴、宽容、尚武、执着,这些优秀品格成为孕育黄河上游文明的精神动力,也构成了黄河流域文明的内涵。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这块养育我们的土地曾经拥有的文化遗产要责无旁贷地去继承,既要继承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也要继承发扬无形的文化遗产。精神方面无形的文化遗产对人的影响会更大,要继承先民们那种奋发进取的气魄,那种厚实淳朴的涵养,那种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那种开放的心态和气度,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创造新的辉煌。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明新甘肃,需要一个体系完整、内涵丰富、便于操作、具有认同感的新的思想体系作为支撑点;需要有一定导向性、示范性、代表性的高尚人格为支柱;需要健康向上、陶冶情操、内容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提升陇人品格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进一步挖掘陇人品格的深厚内涵,推优出新,弘扬富有感召力和认同感的陇人品格,从思想上和精神上教育引导人认识自我,进而走向全面,最后达到全面和谐。

地方人文素质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要素的内涵也在升华、在拓展、在变化,单纯依赖于传统模式下的精神文化在某些方面已显滞后过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诚然陇人品格中原有的务实、善良、勤劳等优秀品质功不可没,但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更需要坚韧、善学、精艺、创新、超前的优秀品格。提升陇人品格就是从精神、智力和技能的角度,寻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塑造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立足现实,坚持科学发展,投身全省经济社会建设。

提升陇人品格,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具体化、现实化、形象化、本土化。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贯穿于和谐甘肃创建的全过程,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使人的品格和精神动力能符合现实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需求,把握时代之脉搏,与时代同步,从而起到发展经济、推进文明、弘扬正气、振奋精神、规范行为、启迪教育的作用;使陇人品格更加鲜明、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明显、作用更加强劲,成为引领一个地区乃至全省风尚的旗帜、动力和支撑,成为引导陇人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精神追求。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环境有限、劳动力素质低等,但人们的思想观念滞后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他们或以“老区”自居,以发展环境差为由不思进取,或稍有进步便沾沾自喜,安于现状;或观念保守,自我封闭;或居无主见,思想迷茫,这些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陇人品格,就是要树立公民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自主创新的意识,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明确思路、开拓创新。我们以为,陇人品格中最大的缺陷,就是穷不思变,安贫乐道,保守封闭的病态思维。这种思想状态严重制约、耗减了陇人潜能的发挥,艰苦不奋斗,固守其穷,令无数陇内外的明白人扼腕叹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学界有人把这种思想状态称之为“贫困文化”。我们要完善陇人品格,首先要对这种“贫困文化病”下猛药,以期陇人在有所行动前在思想观念上有个大的解放和突破。

三、提升陇人品格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理性取舍传统文化。理性精神是时代的精神,用理性精神塑造陇人品格,包括对陇人品格的理性评判,理性取舍,继承陇人曾经的优秀品格,并使其融入现代社会中去,剔除愚昧、保守、封闭、懒散、懵懂、狭隘等不良内容。所有的继承都要立意高远,突出主流,为我所用,为时代所需。

二是用现代社会的要求提升陇人品格。作为一种悠远的农业社会的精神品格,用在工业文明领先的时代,怎样提升它的内涵和精神,使其在新的时代仍然能创造辉煌,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必须面对的难题。我们要把批判和继承结合,剔除和取舍结合,要了解现代文明的历史,要了解现代文明需要的基本素质。现代文明源于传统文明又有别于传统文明,它注重对自然的探索,具有法治精神,既讲原则,又讲灵活性,而传统文明注重人事,重视人情关系,追求平均和稳固。因此,在对人的塑造上,要做到在注重人事的同时,要培养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厚道宽容的同时,要讲原则;质朴的同时,要善于雕琢;严正的同时,要注意灵活性等。

三是正确对待昔日的辉煌。甘肃昔日是很辉煌,但“辉煌”背后也有“后遗症”。历史证明:凡是昔日辉煌的地方,现代文明都相对滞后。原因大抵是:农业文明越辉煌,人们意识越传统,甚至越保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越慢,在改革开放中阻力越大。甘肃为什么现在比较后进,就是因为甘肃人的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跟上时代,不能及时调整思路造成的;就是因为我们历史的承载太厚重,不能轻松前进造成的。

四是顺应时代潮流,从时代需要去思考问题。在今天求变化,重革新的时代,传统文化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式和习惯,不能一味抱残守缺,要不断地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继承先民开拓创新等品格的同时,要有工业文明需要的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科学求真的精神,同时也要用其他公平、公正、正义的文化意识取代小农平均主义意识。要从未来发展去开阔视野,这样才能使优秀品格发扬光大,才能塑造辉煌。要弘扬时代精神,使新时代的陇人品格成为陇原儿女恪守的精神,成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品牌。这样,才能使陇人品格推动并支撑着陇原儿女创造辉煌灿烂的历史,并继续为华夏文明史书写伟大的篇章。

邓慧君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