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达工业国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发达工业国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从工业化较早的发达国家的实例看,发达国家无论大小,在工业化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对外贸易活动。英国早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作为自然资源匮乏的后发工业国的日本,其对外贸易价格条件恶化的处境不断得到改善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从工业化较早的发达国家的实例看,发达国家无论大小,在工业化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对外贸易活动。在英国和日本,对外贸易额在GDP中始终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德国也都非常注重对外贸易,大量产品的出口带动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

英国早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16世纪后英国的对外贸易开始扩展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19世纪英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顶峰时期出口额占GDP的近40%。英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内获得廉价的食品和工业原料,同时输出工业制成品,才使得英国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简新华等,2009)。

发展进出口贸易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尽管在发展过程中美国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但在1790—1914年,美国的进出口贸易除了个别年代稍有减少外,一直是增加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美国几乎掌握了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还大量吸引外资。1843—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长,1914年吸引的外资相当于1843年的33倍。美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特点就是外贸政策应时而动,手段灵活多变。例如美国在建国初期,以禁运令来保护国内市场;19世纪20年代后以高关税阻止国外竞争;80年代后又通过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来实现对外扩张;到20世纪30年代则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来促进贸易扩展。在不同阶段对外政策所表现出的手段灵活多样(李佐军,2003)。

作为后发工业国的日本,二战后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发展,“贸易立国”成为其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对外贸易的发展,如建立和完善出口促进体系,设立了一批专业性的贸易促进机构,这些机构的驻外代表机构主要从事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帮助企业牵线搭桥等具体的商务促进业务。日本从战后复兴初期就立足于国际市场,通过出口轻纺工业品获得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和技术设备,在以后的重化工业和迈向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始终坚持外向型工业化道路。

2.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在历史上,英、德、美、日等国家之所以相继崛起,本质上在于它们在促进贸易发展的同时,抓住了报酬递增的高质量经济活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使得企业持续发展和国家致富。否则,企业则在低水平生产徘徊,国家也将陷入贫困之中不能自拔。在历史上,英、德、美、日等国作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追赶时,成功实现了从“出口原材料并进口工业品”的落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向“进口原材料并出口工业品”的转变。同样地,作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民族高端产业进行保护,通过创造高端产业的比较优势,使得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逐步实现从“进口高端产品并出口低端产品”转变为“进口低端产品并出口高端产品”(贾根良,2010),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的。

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活动,企业必须重视引进和创新技术,重视产业转型和升级,充分利用出口和进口的机会,引进设备,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其在纺织业等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英国纺织工业先后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水力机”“走锭纺纱机”“动力织布机”等,改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落后面貌(简新华等,2009)。但直到1881年,纺织工业仍然是英国最大的工业部门,由于以初级生产要素为主,大大限制了英国的产业升级的潜力和步伐,致使其国内经济发展缓慢。

美国工业化是在借鉴英国工业化的基础上完成的。与英国工业革命相似,美国产业革命也起源于棉纺织领域。但美国在初级生产要素投入量满足产业升级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更注重投入高级生产要素。在纺织业、轻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以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为主导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带动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和内燃机技术等原发性技术创新的全面发展。美国和德国是这场产业革命的主要受益者。电力、电器制造、汽车和通信业等高级生产要素含量较多的行业迅速成为美国的重要产业。与此同时,美国更关注制度创新。美国在汲取英国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对其产业内部进行了创新,建立了能够充分调动各经济行为主体积极性的更先进的大型生产组织,如“股份有限公司”和“通用制”,这种生产组织不仅能对一些分散的制作过程加以合并和重新分工,并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而且能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从而为美国工业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韩江波,2011)。

作为自然资源匮乏的后发工业国的日本,其对外贸易价格条件恶化的处境不断得到改善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所谓贸易价格条件恶化,是指随着某种产品的出口贸易增加而使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下降,出口国的国民福利受到损害(裴长洪等,2011)。日本战前以及战后相当时期内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被看作是促进出口、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在二战后,日本为了重振经济,重新确立了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和奖励出口,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实行出口产业的双重价格制度,即按大大低于国内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外抛售商品,通过这种手段来开拓国际市场,可以说是后发工业化国家积累资本的必要途径,而这一恶化时间的长短,则要看自己技术进步的速度而定。所以在战后迈向发达工业化的过程中,日本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和技术创新。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欧洲各国向世界转让先进技术的过程中,日本大量引进了它们的先进技术,用于设备投资,使得日本的技术进步除了引进先进技术并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良外,还在此基础上自行研发新技术。通过这种引进、创新使日本转变为出口日本本国品牌的制成品,拥有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而且也使价格贸易条件最终朝有利的方向转化(王平等,2009)。早期日本的贸易主要围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低端制造业。二战以前以及二战后期,日本企业在东南亚地区转移加工组装业务,在亚洲一些国家设立出口加工据点,面向美国市场生产中低端电子产品,如半导体收音机、组合音响、黑白电视机等电器产品。随着亚洲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企业对加工装配据点安排生产的产品范围逐步扩大,并逐渐转向中高档化。如加工产品逐步向技术含量高的彩电、录像机、复印机、传真机等转移。同时,鼓励本国企业自主研发,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加工技术决定着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品的竞争力,没有加工技术的更新换代就不会有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同时创立自主品牌,提升传统加工产品档次。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日本的一些品牌逐步走向世界(柏承城等,2008)。在制度创新方面,日本企业则通过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内工会制等独特的企业制度,实现产业的高效发展。另外,日本的企业集团法人之间相互持股,确保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日本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企业文化,为其高效成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从发达工业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对外贸易活动,对外贸易活动也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同时,在外贸发展过程中抓住高质量的经济活动,及时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积极创建自主品牌,使得对外贸易取得长期持续的发展,这些发展经验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