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金融中心现在正常营业吗

上海金融中心现在正常营业吗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二章阐述当前国际金融格局的重大变动。第五章阐述上海金融中心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为了防范这些风险,上海金融中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而上海金融中心改革的核心是金融结构的改革,其中包括金融机构内部银行与非银行机构的结构调整,金融市场内部的结构,以及上海区域的金融布局合理化调整。

本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导论,阐述本书研究的国内国际背景和上海金融中心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书基本内容结构。阐述了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历史变迁与展望。从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以后几经波折,在历史上曾经消失而又重新兴起的曲折过程,说明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由错综复杂的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决定的。当前,上海金融中心正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丧失机遇、贻误良机很可能导致国际金融中心的衰落甚至消亡,而抓住机遇推动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特别是调整好金融结构,将有希望成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中国历史从未有过的奇迹和辉煌前景。

第二章阐述当前国际金融格局的重大变动。自意大利达克多成为世界货币后,英国以及美国华尔街金融地位相继确立,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垄断地位始终未被撼动过。但是次贷危机爆发打破了这一格局。虽然奥巴马宣称美欧依然引领世界,但当前国际金融的不争事实是,金融危机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表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发达国金融帝国地位开始动摇,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金融地位正在上升。具体表现为:

第一,美国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核心部分遭到破坏,政府用赤字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解救危机,加深了美元贬值趋势;欧盟被拖入危机深渊,并因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面临欧元贬值和解体风险;日本自东南亚危机以来屡遭次贷危机、海啸、核扩散等重创而一蹶不振。

第二,发展中国家金融地位开始上升,次贷危机中印度和中国受冲击小,金融实力得以保存和增强;阿联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中国等主权财富基金迅速兴起,总体规模超过对冲基金;国际金融机构各类权重向新兴国家转移;国际上出现首家发展中国家资信评级机构——中国大公资信评级机构,并首次对美英等主要大国国资信进行降级评定等。

第三,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金融资产规模占新兴市场国家总额的1/3;人民币成为亚洲强势货币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的美国债权国、最大制造业国,最大出口贸易国等,能极大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金融力量。

第三章阐述国际金融格局变动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首先,国际金融格局变动对上海金融中心的有利影响是:随着美元和欧元不断贬值,对人民币的国际需求不断扩大,并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尤其对促进上海金融中心确立全球人民币清算中心地位,对扩大人民币产品业务的开发、交易、定价、清算业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美欧经济的不断萎缩,国际资本看好中国投资环境将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上海金融市场的大规模扩容并走向成熟;中国拥有日益强大的经济实体,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资产占1/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有望获得竞争优势取得国际金融地位。

国际金融格局变动对上海金融中心的不利影响是:美国所谓“最严厉金融改革”的有限性。对无信用衍生品发行流通以及对冲基金等并未做严厉的禁止或监管规定,意味着受美国政府支持的对冲基金等实力得以保存,其恶意投机将继续构成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威胁,给放开资本市场带来风险;少数大国控制的国际金融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以及缺乏对无信用衍生品和对冲基金的监管制度,成为上海金融中心的外部风险,其有关决策,如反对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之一;发展中国家金融力量的兴起,固然是国际金融进步发展的标志,但也使亚洲金融中心的竞争日趋激烈,给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增加压力新加坡、东京、首尔、孟买等先后提出在2020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极大分散了金融资源配置,影响上海金融中心的集聚程度,资本管制放开后国际金融格局变动也对上海金融中心产生影响。通过资本管制放开后各国经济的比较发现,国际资本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从事投资和投机活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有三类。一类是金融市场成熟的国家,资本管制放开后经济稳定;第二类发展中国家因金融市场不成熟,资本管制放开后爆发金融危机,如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资本管制放开后虽然没有爆发危机,但出现国民经济失衡,后又重新恢复资本管制,如智利等拉美国家。而上海金融中心与第一类国家差距甚远,与第二、第三类国家十分相似。突出反映在,首先,金融市场不成熟,基础性市场结构失衡,股票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市场总量规模狭小,无法容纳和分流汹涌而入的国际资本;其次金融期货市场刚刚开发,避险保值功能差,严重缺乏抵御国际资本袭击防范风险的能力。可见在以西方金融势力为主导、存在庞大的国际资本的格局下,中国资本管制放开又势在必行,上海金融中心面临的潜在风险不可避免。

第四章阐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就与不足。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和步骤,上海第二阶段目标有的已经突破,有的尚未突破,需加快推进进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现有的成就是,已形成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优势,其中人民币期权交易、国债期货等具有突破。中外金融机构高度集聚、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境外主体开立人民币账户全国第一,允许QFII参与股指期货等,以上成就对改变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与不足的突出表现是,金融结构比例失衡,金融机构总部比重低下,大银行比重低下,非银行金融机构比重低下,导致金融机构总体集聚程度与伦敦纽约有较大差距,金融市场存在三大市场结构失衡,即资本市场内部股票市场与公司债市场比例失调、货币市场内部比例失调,以及基础性市场和衍生性市场比例失调,等等;其他差距如国际通用性法规尚未出台,以上障碍需进一步突破。

第五章阐述上海金融中心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在国际金融格局变动局势下,上海金融中心既要应对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又要严加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为了防范这些风险,上海金融中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而上海金融中心改革的核心是金融结构的改革,其中包括金融机构内部银行与非银行机构的结构调整,金融市场内部的结构,以及上海区域的金融布局合理化调整。

这一改革的理论依据是R.W.戈德史密斯关于金融结构理论。R.W.Galdsmith发表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在经济学界尤其是金融界曾经引起震动,他运用比较经济学方法对35个国家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划分为三类国家,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基本指标,如金融相关率等,是对传统金融学的一次突破和贡献,极大丰富了金融学理论。关于金融结构的主要思想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水平不同,金融结构是不同的;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必须以金融结构短期或长期变化的相关信息为基础;金融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金融结构改善了经济的运行,为资本转移提供了便利。

金融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最顶层的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资产之间的关系,由金融相关率(FIR)衡量。随着经济发展,这一比率有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从3/4上升到2;金融工具内部的构成:包括债券和股票的比率、长期债券与短期债券的比例。根据美国1963年的资料,债券和股票的比例是3∶1,债券内部构成中金融机构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债券比例为2∶3,流动性证券占金融工具的2/3;金融机构内部结构,包括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资产比重逐渐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储蓄贷款协会等资产比重不断上升。根据美国1963年的统计,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比例为2∶3,而1900年这一比例为3∶2。

关于金融结构理论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不无启发,也是我们调整金融结构重要理论依据。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牢牢抓住这一核心。当前尤其在国际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资本管制放开正加速推进的时期,尤其需要牢牢把握这一金融发展的规律。

金融结构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核心是金融结构的改革,其中包括金融机构内部银行与非银行机构的结构调整,根据国际金融机构发展趋势,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比重应有大幅度提高;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即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调整股票市场与公司债券结构;货币市场大力发展票据市场,调整票据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与拆借市场结构,衍生性市场大力发展金融期货,调整基础性市场和衍生性市场结构。 其中金融结构理论所指出的,债券和股票比例3∶1,短期流动性高金融工具占2/3,等等,可作为我们调整金融结构的参考,对于我们应对国际金融格局变动,分流国际资本的压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六章阐述应对国际金融格局变动,上海金融市场结构调整的对策。国际金融格局变动后,对冲基金等国际投机资本得以保存实力,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因此,中国资本管制放开后中国的金融风险明显上升,而上海很可能是国际“货币战”“金融战”的主战场。上海金融的发展重点是加快金融中心的结构调整与平衡,以提高金融中心的各种功能。根据R.W.Goldsmith的金融结构理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上海未来的金融市场改革核心,是金融结构调整之一,是应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金融期货市场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基础性市场方面,在继续巩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公司债券市场为主体的资本市场结构、大力发展以票据贴现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并加快衍生性市场发展。

公司债券市场:任何国家的股票发行都是有限的,中国以股票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结构,不仅制约了金融市场整体规模的扩容,还导致大量资金炒作少量股票加剧股市投机性。合理的资本市场结构应拥有远远大于股票市场的公司债券市场,但中国只占全球3%的份额,美国占30%。正如2011年陆家嘴金融论坛专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最有潜力的是债券市场,而不是股票市场。

票据贴现市场:商业票据贴现市场是货币市场的主要市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票据市场占货币市场的60%,我国这一市场明显落后。商业票据贴现的优势是,分流短期国内外资本,降低金融风险;利率低、安全性强,能极大便利工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如集合票据);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这一市场将是再贴现政策重要的调控场所。

金融期货市场:衍生性金融市场以基础性市场为前提。因此,在基础性市场调整相对平衡之后,上海金融中心的突破口应是衍生性金融市场,即指数期货市场、国债期货市场、外汇期货市场等。

指数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是回避风险套期保值的重要市场。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渐放开,国际资本流动加剧,人民币自由兑换逐渐成为世界货币,金融业风险增加。因此在现有指数期货市场基础上,扩大指数品种,扩大机构投资者,完善法律法规为当务之急。

国债期货市场:我国发展国债期货有很强的必要性。最重要的是能提供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我国债券存量已突破20万亿元,与股票市值相当,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利率波动将更为频繁和剧烈,市场迫切希望巩固和加强现有国债期货市场建设,规避利率风险。其次,我国也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可行性。

外汇期货市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管制放开的进程加快,外汇风险日趋增大。我国比较早开展了人民币远期结售汇试点,但存在很大局限性,应尽快建立场内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满足国内外投资者回避汇率风险的需要。

第七章研究上海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的结构调整与对策。根据国际趋势,非银行金融机构比重有不断上升趋势。但上海金融中心仍然保持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格局,包括引进的外资银行居多数,这就使上海金融中心面临较大来自银行的金融风险。因此,调整这一结构迫在眉睫。而调整的主要突破口应是国际上规模大、发展比较成熟、而国内存在强烈社会需求的融资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金融公司等。此外,传统的商业银行应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尤其是加强新一轮的来自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控制,应大力开拓商业银行创新业务,如供应链金融、集合票据等,以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八章阐述应对国际金融格局变动的上海金融服务集聚区发展,进一步从合理化的区域金融结构方面研究上海金融中心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格局变动,上海金融中心不仅需要增强内涵而且需要扩大外延。尤其是为了适应金融结构的调整,需要大力扩展相应的金融服务,形成相对发达的金融服务集聚区。

金融服务集聚区集聚了国内外金融要素市场、银行、证券、投资银行、保险、金融中介等各类金融机构,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综合体,金融产品的供给以及金融企业的管理必须随着技术变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更具有弹性特征,以此适应国内外资金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上海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集聚区。黄浦区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外滩金融集聚带,已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之一。围绕科教创新特色功能,杨浦区的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也正在形成和建设之中。静安区则聚焦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致力于打造有本区特色的国际金融集聚区。徐汇区则形成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格局特色金融集聚区。此外,普陀区等一些区的金融服务集聚区也处于规划和建设之中。可以说,上海各区建设金融服务集聚区正呈现出一种方兴未艾的态势,拓展了上海金融中心外延和内涵,增强了对国际金融变动的适应性。

【注释】

[1]中金公司研究报告

[2]范椿年. 山西票号之组织及沿革[J]. 中央银行月报,1935,4(1).

[3]桑润生. 简明近代金融史[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51.

[4]陈光甫. 陈光甫先生言论集[M].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49:83.

[5]银行周报编写组:《银行周报》第21卷第10期。

[6]刘惠吾. 上海近代史(上)[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7]杨荫溥. 中国金融论[M]//. 简明近代金融史.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8]桑润生. 简明近代金融史[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9]上海金融年鉴[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

[10]上海经济年鉴[M]. 上海经济年鉴社,2002,4.

[11]谢多. 公开市场业务时间与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的转变[J]. 经济研究,2000(5).

[12]黄运成,等.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性条件与主要差距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200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