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机会缺失与弱势群体形成

金融机会缺失与弱势群体形成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金融机会缺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一)“失血”机制与弱势群体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金融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入。

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金融机会缺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

(一)“失血”机制与弱势群体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金融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入。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当经济生活中大量涌现与大银行“无缘联姻”的民营微小企业时,这种金融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实践中表现为:基层信贷体系中存在“失血”机制,致使弱势群体的金融地位每况愈下,成为制约大部分弱势群体创业与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我国现有信贷体系主要由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组成。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拥有最庞大的分支机构,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种“树根效应”,即凭借其国有信誉像树根从地下吸取营养和水分一样从企业等基层单位、个人吸收存款,但却不能在甄别风险的基础上发放贷款以回馈处于基层的弱势群体。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民营微小企业,两者因相互间产权结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以及单笔交易成本过高,致使民营微小企业获取贷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而后者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是难以具备的。它们在机构设置、经营方略上基本上也呈现中、农、工、建化。1995年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因其产权特征往往不由自主地热衷于市政建设或地市重点扶持行业,无心也无力支持民营微小企业的发展。剩下的城乡信用社及近几年成立的农村商业行、农村合作银行本该是民营微小企业的资金供给者,但由于政策的欠稳定以及自身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其信贷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民营微小企业的需求。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市中心支行2008年6月对浙江省的一项调查显示,成立时间在1年以内的微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无资信等级,极少能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

(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造血”机制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相应的金融制度帮扶弱势群体以诱导与激发其创业潜力更显重要。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于1976年成立的乡村银行通过小额信贷为成千上万的穷人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服务。截至2005年底,大约660万贫困人口贷款超过57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9%。2005年发放贷款8亿多美元,盈利达1521万美元,建立了380个新的分支机构。2006年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每天几乎开设两个分行,将占总数60%多的数百万孟加拉人从贫困中拯救出来,并且保证了高还款率和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弱势群体的贫困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创业与发展中金融地位不平等是很重要的一个。通过金融创新帮扶弱势群体脱贫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仅是理论演进的结果,在实践中更有国外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和本文所要展示的台商行小本贷款的金融帮扶弱势群体的成功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