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本身还存在着缺陷,如市场上存有垄断问题,单靠市场很难解决此问题等。因此,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均采取政府干预手段,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纠正市场的偏差。管理层认为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的时机己经成熟,于是公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本身还存在着缺陷,如市场上存有垄断问题,单靠市场很难解决此问题等。因此,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均采取政府干预手段,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纠正市场的偏差。一般来说,政府主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总需求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变动政府收入与支出水平进而影响总需求的一系列政策手段。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控总需求,进而达到调控国民收入的目标。货币政策包括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供应量)。其种类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一般而言,扩张性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

(一)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指央行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央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倾向于降低再贴现率或放宽对再贴现资格审查,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下降,市场贴现利率下降,社会信用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趋于上涨。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最终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如果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利率下降,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对公司经营产生正面影响,公司股价将趋于上涨。

(三)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央行将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使得生产扩张,公司利润增加,进而推动证券市场公司股价上涨。

总而言之,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刺激经济发展,促进证券市场价格上升,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相反。

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直接调控总需求,进而达到调控国民收入的目标。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其种类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一)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这将会直接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而推动股价的上涨。

(二)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

这将会直接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提高产出水平,改善经营业绩;同时还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使其投资和消费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此时上市公司的股价也趋于上涨。

(三)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

国债发行规模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将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

(四)增加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供给增加,从而改善企业经营业绩,推动股价上扬。

总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在于调控经济过热,对上市公司及其股价的影响,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效果相反。

三、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中国股市影响最大

(一)中国股市历年回顾:调控政策与股市变化高度相关

中国股市历年的政策调控与股市变化的关系见表11.5。

表11.5 中国历年主要政策与股市变化的关系

img190

续表

img191

(二)相关具体政策

1.1993年为推销国债而暂时压抑股市

一般说来,由于资金量的约束,国债与股市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每当大规模发行国债的时候,股市都要相应下跌。例如,为完成1994年发行千亿国债的计划,证监会于1993年11月公布发行10亿新股、配股不超过10∶3、拟上市公司的流动股不能低于5 000万等规定。这被沪深两市理解为利空,股指随后跌至1994年7月的325点。

2.1996年初与年末方向相左的宏观调控

在1996年前后,管理层认为沪市股指应控制在500~800点这一区间。于是当1996年初股指较低时,便有大资金悄悄护盘;而在1996年底股市涨到1 258点时,中国证监会便发出加强风险控制的通知,《人民日报》同时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呼吁严禁利用股市谋取暴利,于是导致沪深两市的股指暴跌。

3.1997年与1999年方向相反的两次宏观调控

1997年春天,伴随着利率的下调,游资陆续进入股市。为防止香港回归后国内股市狂跌,监管机构从四五月开始,采取了十项“组合拳”措施主动平抑股市。包括提高印花税;追加1996年新股额度;加大1997年新股发行额度;对继续上涨的东大阿派、深能源、河北威达、泸州老窑4只股票临时停牌;处理申银万国1996年操纵市场;宣布国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三类企业不准入市;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限期1月退出等。香港回归前一日,深沪两市同时10新股上市,使股市大幅下跌。

伴随着社会各界对证券市场观念的改变,从1999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股市发展。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将股市上涨定性为“恢复性上涨”。不久,监管机构宣布三类国企可以使用自有资金入市交易,允许保险资金入市并提高其入市比例,允许向投资基金配售新股,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均可进入银行拆借市场拆借资金,证券公司可以所持有股票质押贷款财务公司可以发行中长期债券、开展同业拆借、买卖有价证券,金融租赁公司可以进入有价证券市场等。这些相关举措带动中国股市从1999年5月的1 056点一跃而起。

4.国有股减持政策的颁布、暂停、停止

2001年6月14日,上证综指达到历史最高点2 245点。管理层认为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的时机己经成熟,于是公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由于不流通股本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3以上,高达3 401.7亿股(2001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为5 154.1亿股),所以国有股减持虽然仅按10%安排,但投资者仍秉持消极的态度。7月24日,国有股减持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加之上市公司增发方案激增、人行加大查处违规资金、“银广厦”神话破灭、上市公司弄虚作假事件的频频曝光等利空因素的影响,股指一路下挫到10月22日的1 514.86点,市值下跌了32.19%。使得九十两月实际上己无法发行新股,为此在报请国务院批准后,证监会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10月23日的深沪股市由此几近涨停报收。但国有股减持始终是悬而未决的问题。2002年1月28日,管理层提出国有股减持阶段性成果后,市场跌到1 400点。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由此股市大幅扬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