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价格扭曲的经验分析

金融价格扭曲的经验分析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上述金融抑制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一般性影响之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殊性,金融抑制还会对诸如中小企业发展、研发投入配置、政府产业扶持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尽管融资成本高,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是民营企业热门的投资领域。但同时也要注意,相关扶持项目对于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量而言还是显得杯水车薪。

除上述金融抑制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一般性影响之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殊性,金融抑制还会对诸如中小企业发展、研发投入配置、政府产业扶持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1)金融抑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技术研发已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民营企业由于其产权清晰,激励机制完备,因此在竞争性较强的新兴产业领域理应发挥重要作用。《201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今,民营企业数量在七大领域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了70%。国家实施的重大产业专项中,民营企业获得支持的比例高达50%以上;二在创新平台布局方面,2012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民营企业的占比超过80%。并且根据《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2012年的数据显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托产业群,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占比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见图8-1)。尤其是200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之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比已经稳定在11%左右,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稳定在6%附近,所有制结构已经大为改善,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图8-1 2003—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变化情况

金融抑制并没有完全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出现所有制结构畸形发展的现象。尽管融资成本高,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是民营企业热门的投资领域。

2)金融抑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资金配置

由于金融抑制造成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民营企业将首选内源性融资,其次是高成本的民间借贷。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和生产环节的资金二次配置,由于研发资金的投入回报周期长,研发企业倾向于先使用可得资金(包括自有资金或外源性融资)满足企业运营需要,进而寻求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及差异化,即采用内源性融资来构建研发体系。2006年对中关村科技型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76%的企业将内部积累作为主要资金来源。2010年中国商务部对民企抽样调查也显示,民营企业自我融资比例高达90.5%,银行贷款仅为4.0%。

金融抑制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失衡会造成产业整体融资成本偏高,进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研发投入的配置造成负面影响。根据《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体研发投入比(R&D经费内部支出/新增固定资产额)不仅没有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上升,反而有明显下降的趋势,2012年更是跌破了20%;购买国内技术经费占比(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技术改造和获取支出总额)虽略有小幅上升,但只是徘徊于5%的水平,国内技术研发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贡献甚少(见图8-2)。

图8-2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资本占比与购买国内技术经费占比变化情况

3)金融抑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资金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政府推动的重大产业发展规划,除了市场化的融资手段,国家的专项扶持资金也是相关企业可选的融资渠道。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加强财税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国家的产业专项资金向民营企业倾斜。但同时也要注意,相关扶持项目对于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量而言还是显得杯水车薪。如根据十一五的报告,截至2010年底国家重大产业技术专项资金中中央财政经费总规模500亿,却要服务于3000多个课题,所涉及的技术突破面广,难度大,企业情况复杂、数量众多。而且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研发体系也逐步由政府主导型转向企业主导型。王小鲁(2009)发现我国研发资金中企业筹资的比例在1996—2006年期间由42%增至69%,表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企业研发的自主融资依然是主要来源。

虽然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较大,但是金融抑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并未能有效解释为何金融环境如此不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情形下民营经济还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后,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企业数量占比何以超过了七成?在民营企业大规模参与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又为何徘徊于低水平建设,核心技术创新迟迟无法取得突破?本章试图以金融抑制为切入点,探讨不同所有制企业所面对的融资成本不等、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成本差异的前提下,企业在生产和研发环节资金配置比例选择和技术选择的形成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