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我国智慧交通发展正当其时

加快我国智慧交通发展正当其时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 泰 徐成光 舒 驰智慧交通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方向。进一步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将有助于加快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带动相关服务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变革,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张 泰 徐成光 舒 驰

智慧交通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方向。近20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智能交通和智慧交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有效提升了交通运输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水平,提高了交通运输服务的效率、机动性、安全性、可达性和经济性。进一步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将有助于加快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带动相关服务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变革,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一、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开展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发展战略、体系框架、标准体系研究,集中进行了智能交通关键技术攻关和试点示范。ITS可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运行与管理体系,建立起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运行与管理系统。进入21世纪以来,智能交通技术创新和规模应用,在提升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运营管理及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我国大规模的道路基础设施网络运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节假日出行,以及大规模的贸易运输和货物流转。

(一)公路网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典型代表是建成了全国统一标准、覆盖29个省市、用户超过1300万的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服务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并已实现14个省市联网运行,其余省份将于2015年9月基本完成联网。我国ETC系统已成为国际上用户规模超过千万的三大ETC技术体系之一。据测算,ETC系统将提高车道通行能力4倍以上,每万次ETC交易可节约314升燃油消耗和减少56千克各类污染物排放。

国家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基本形成,20多个省市建设了路网运行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实现了对路网运行状况的及时掌握、协调调度和应急指挥。目前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流量监测设施总规模近1万套,平均布设密度为25—30公里/套;视频监测设施(路段和桥梁)总规模近2.5万套,平均布设密度为8—10公里/套;气象监测设施总规模近2000套,平均布设密度为80—100公里/套;路况信息发布情报板8000屏左右。

此外,初步建立了覆盖50万公里干线公路网的人工路况信息报送业务体系,开通了京津冀湘渝地区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开通了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网站,12个省份开通了手机版本出行服务网站(网页)和移动客户端,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实时路况信息服务,全面提升了路网整体服务水平。

(二)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围绕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开展了交通组织、管理与服务的ITS集成应用,在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与协调、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十一五”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城市公交智能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基于定位系统的公交车辆运行监管在“十二五”期间已经普及。特别是公交一卡通在全国主要城市广泛使用,并已经在广东省、长三角等地实现了跨城市互联互通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交通服务开始普及。随着车载导航、手机导航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以百度、高德、腾讯等公司为代表的出行信息服务已经形成规模,信息量和影响力迅速提升。例如,腾讯每天有50亿次位置请求服务,远超任何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营部门;高德和四维图新两个车载导航公司均开始发布交通指数,其准确度高于政府发布的交通指数。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与智能交通加快结合,网络约租车等交通运输新业态不断出现,使得出行体验与消费服务成为一体,大大拓展了智慧交通服务与管理领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筹发展不足。国家已经发布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各地也相继启动了智慧交通建设,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各相关部门信息化规划不系统、不衔接,智慧交通发展中“散”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组织管理散,尚未建立由一个部门为主导、各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智慧交通组织管理体系,各部门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存在。二是规划建设散,智慧交通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各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主要服务于自身业务需要,系统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数据散乱,形成“烟囱式”架构和信息孤岛,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也难以实现跨业务领域的协同合作。三是技术标准散,智慧交通总体上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体系,各部门建设标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较为严重,限制了数据资源整合、互联共享以及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四是政策法规散,缺乏统一推动智慧交通发展的法律法规。

(二)市场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智慧交通建设中过多依赖政府投资,政府大包大揽,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的措施不多、力度不够。不少政府部门及所属单位还立足于自己研发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系统、结算系统,热衷于开发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可以市场化的项目。市场主导、政企合作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尚未建立,海量交通信息没有及时规范有序向社会开放,社会机构无法开展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这既浪费了信息资源,降低了交通运输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各种社会机构开发提供增值服务,扩充服务项目,提升经济效益。

(三)技术研发能力较弱。智慧交通领域科技研发能力总体不足,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交通诱导、车辆身份识别、云计算与信息的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严重制约智慧交通发展。一是原始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例如,智能导航产业中,国外厂商生产的专业测量接收机和测向接收机高端产品占产品总量的80%。二是我国当前的ITS技术注重两端(前端的数据采集和后端的管理系统开发),对中间的核心模型研发、集成分析技术投入严重不足,ITS被部分专家学者戏称为IT+TS。三是在新技术应用环境创造上投入不足,科研项目缺乏工业性试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四是各类科研项目缺乏整合,交叉重复且缺乏连贯性,科研资源浪费严重。

(四)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智慧交通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交通运输部门、信息产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各自相关业务条块分割明显,严重制约市场扩大和产业壮大。在智慧交通建设中,各地还或多或少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更多鼓励和支持采用地方企业的产品或系统,限制外地企业和产品进入,这种做法降低了系统运行效率,提高了维护和再建设成本。此外,智慧交通产业与其他重要产业特别是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够,对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当前加快智慧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发展智慧交通,对于改善交通安全、缓解拥堵、节能减排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占世界的15%,却发生了25%的交通事故,连续十年以上居世界第一;机动车保有量连年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普遍存在;交通运输已成为各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智慧交通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可以高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提升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改善交通安全条件,为公众安全便捷出行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支撑。

(二)发展智慧交通,将拉动交通运输业、汽车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智慧交通涉及智慧路网、智慧车辆、智慧枢纽、智慧运输、智慧管理等,需要应用传感技术、预测技术、控制技术等新兴技术。智慧交通的发展,将有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和装备的能力,创新交通运输生产和服务模式,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带动交通运输业、汽车制造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智慧交通,是引领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公路、水路等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核心技术和标准,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目前我国汽车产量居全球之首,但智能汽车先进技术却完全掌握在美、欧、日手中。发展智慧交通,将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及计算技术等应用提供广阔空间,将成为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四)发展智慧交通,是助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产业链长,经济带动效果明显。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将智慧交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助推经济发展。例如,日本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投资建设沿高速公路的所有信息设施和设备,推动产业界按照统一标准生产新一代车载设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智慧交通,将有助于加快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产业链,带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在转变经济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拉动内需等多方面发挥推动作用。

四、加快智慧交通发展的建议

(一)将智慧交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应当明确将智慧交通建设作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研究制定智慧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近期建议制定“智慧公路”行动计划,作为推动智慧交通发展的优先任务。

(二)加强智慧交通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权责明确的智慧交通组织管理体系,确立智慧交通发展的牵头部门,明确主要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界面。建立智慧交通发展部际合作机制,协同相关规划、标准,促进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共同推动智慧交通发展。

(三)抓紧修订出台促进智慧交通发展的法规规范。修订交通工程技术管理规范,将智慧交通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特别是要加快修订新一代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体系结构,形成逻辑功能稳定、技术适应性强的新一代框架。加快制定和出台产业标准和产业联盟标准,形成完善的智慧交通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交通运输数据开放、共享、使用等方面的规则,消除或减少私营机构进入智慧交通市场的障碍,促进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业发展。

(四)积极引导和培育智慧交通产业发展。建立开放的智慧交通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探索新的智慧交通产业和服务模式,公益性项目可以采取政府监管下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投资;具有服务增值及可赢利性的商业服务类项目应当完全放开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五)加强智慧交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开展智慧车辆、智慧路网、智慧枢纽、智慧货运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加快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集成应用创新,实现人、车、路、环境等的互联互通,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推动“超高速无限局域网”和5G技术研发等已有成果转化和拓展应用,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标准尽快实现规模应用。

(六)加大智慧公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积极探索智慧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智慧交通长效投入机制。组织实施一批智慧交通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探索将基础设施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纳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