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评价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标准

消费评价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标准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合理的消费必须有利于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可见,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密切相联系的可持续消费问题。目前,在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过于悬殊,这是极为不合理的。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合理的消费必须有利于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一般来说,人类消费的直接对象是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的社会财富,但是其最终的对象则是原生的自然资源,社会财富不过是自然资源的转换形式。自然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过临界点,生态平衡将会被打破,人类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早就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乱砍森林而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的事例,提出要“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反对“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27]为了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在临界点之内的消费欲求才是合理的。人类在消费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产生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贻害子孙。合理的消费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对自然的保护。“……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8]“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9]人能够“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反映了“人类本性”,反映“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反映“人的复归”。不仅反映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也反映社会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任何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决不能靠牺牲生产力的发展来谋求“公正”,但也决不能靠牺牲公正来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生产力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评价消费,人们提出可持续消费观念[30]

(一)可持续消费的概念、特征

现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人们对可持续消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在原有的发展道路上的延续,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既是一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革命,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根本革命。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异化性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我们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真正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就要改变与异化消费相适应的不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方式,建立与可持续消费相适应的生态经济。

著名学者施里达斯·拉夫尔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使用或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的。”[31]

《里约宣言》的第8条原则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21世纪议程》中也强调: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方式,要达到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变消费模式,以便强调最妥善地利用资源和尽量减少浪费。可见,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密切相联系的可持续消费问题。

所以,最开始人们理解的可持续消费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引申而来的: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消费方式能力的当代消费方式。它意味着当代人的消费同后代人一样,要从质量上得以提高。人们应对消费进行最优化,以达到长期地维持资源与环境的服务质量。

1994年版,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可持续消费意味着提供满足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和有关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和有毒物质的使用以及在这些服务或产品的寿命周期内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不损害未来各代人的需要。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推论出,可持续消费既包括社会生产对资源的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包括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持续消费应当保持良好的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保持人类消费与环境供给和恢复能力的协调,同时保持代际均等,应当考虑后代人至少享有相同的消费机会,或者说,可持续消费就是选择与一定的物质生产相适应的,既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极限,又保证未来各代人和当代人拥有同样选择机会的,服从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消费方式。

由此可见,可持续消费至少应具有公平性、可持续性、适度性、生态性、理性、主体性等特点。

首先,可持续消费具有公平性,这种公平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具有满足不同代际间人的消费需求的特点,这种消费模式将人的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要注意环境的持续供给能力,保证代际消费公平。另一方面还应表现在代内均衡消费上,即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应当不存在太大的差距。目前,在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过于悬殊,这是极为不合理的。一国之内,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这种现象应该得到克服。不能保证代内消费公平,谈何代际消费公平。

其次,可持续消费,从本质上说,就是节约型、适度型的消费方式,就是要彻底消灭那些由人们的怪诞欲求引起的、背离需要的“无意义消费”,“需要”应当重新成为支配消费的唯一目的。一旦人们重新把需要作为消费的目的,那么使用价值也就会自然成为消费的价值论基础。只有当人们重新把使用价值作为他们的消费指向时,消费方式中的不可持续、挥霍性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被消除,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才有可能确立起来。

再次,可持续消费是一种生态性的消费,是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是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绿色的生态化的消费方式。

第四,可持续消费方式是一种理性的消费方式。在传统的观念看来,挥霍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进步,而节制消费则被看成是倒退,是生活水平的降低。现代人已经习惯那种不可持续、挥霍型的消费方式,很难接受可持续消费观,这需要在价值观、人生观上进行彻底的革命。这种选择不是人们的情愿选择,但却是人们的理性选择。

第五,可持续消费具有主体性的特征。可持续消费充分考虑到主体——人并不是普通的动物,他需要多方面的满足和多方面的发展,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精神的心理方面的需求等,而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仅仅追求物质挥霍的行为的后果,剥夺了人的这些方面的满足。不可持续消费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逻辑是追求利润,它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东西都变成了资本增殖的手段,甚至不惜毁灭主体-人的生存条件,环境、资源都只是资本增殖的手段。

(二)以可持续消费为前提的经济运行方式

与不可持续消费、挥霍性消费相适应的工业经济仅以生产总值和利润率来评价经济活动,采取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经济形式。经济的直接目的是高产出,它要求高投入和高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必须改变这种经济运行方式。

以可持续消费为前提的经济运行方式应是一种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不是怪诞欲求为目的的,与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机制,这种经济机制本身的运动既包括着能实现经济增长、满足人们适度消费、又能促进节约、保护环境、保证可持续消费的机制。它既包括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行为的机制,也包含惩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经济行为的机制。

以不可持续消费为前提的工业经济运行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方式,以可持续消费为前提的经济运行方式,应该是新的生态经济运行方式。

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是以挥霍性、不可持续性的消费方式为前提的增长,以挥霍自然资源为前提的增长。工业文明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中,生产的终极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人们的需要。相反,人们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却完全由生产和经济的增长所决定。生产超越需要,是工业文明商品经济获得无限增长趋势的基本前提。因为如果经济的增长是以需要为目的,那么,由于人的需要的增长是有限的,因而经济的增长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只有突破了需要的限制,经济增长才能获得无限的趋势。消费时尚的不断变换,也就是消费的价值尺度的不断变换。它诱导着消费者不断扔掉不符合新的消费尺度的(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购买符合消费时尚的消费品,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靠消费者不断地扔来支撑的。

为了在竞争中不至于破产,生产者和经营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变换花样,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为了把人们当前并不需要的新产品推销出去,便通过广告宣传不断创造新的消费时尚,诱导消费者接受,领导消费新潮流。

因此,这种生产或经济增长也是一种挥霍性的生产或挥霍性的增长,生产或经济的增长的挥霍性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的挥霍性上,即使是这种生产本身是非常注意节约的。但因为它是以挥霍性消费为前提的增长,因而其性质也是挥霍性的。

也就是说,与不可持续消费、挥霍性消费相适应的工业经济仅仅以生产总值和利润率来评价经济活动,采取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经济形式。经济的直接目的是高产出,它要求高投入和高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必须改变这种经济运行方式。

以可持续消费为前提的经济运行方式应是一种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不是怪诞欲求为目的的,与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机制,这种经济机制本身的运动既包括着能实现经济增长、满足人们适度消费、又能促进节约、保护环境、保证可持续消费的机制。它既包括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行为的机制,也包含惩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经济行为的机制。

工业经济没有把社会作为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来看,而是把社会作为自然界之外、同自然界对立的、只是改造自然的存在。作为社会规律基础的生产力,只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不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以生态规律为基础。

既然可持续消费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目的的适度消费,那么,与此相应的生态经济就应当是把人与自然的全面的关系作为其规律的基础,而不能为了人们无尽的贪欲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它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为人类活动的绝对限度,即必须以资源、能量效率和环境保护为最高尺度。应当重视能量转换的相对效率,依据净能量消耗来测定生产过程的效率应当成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标准,把利润同能量消耗联系起来,建立起无废料、少废料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技术系统。在生态模式的生产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废料应当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做到循环利用。它既节约资源,减少消费,又防止了污染环境。

生态经济学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同传统经济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每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体价值,新的绿色生态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包括计算自然的资本以及人类创造的资本。人类的经济只是整个生物圈的一个分支系统,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忽略自然界、能源的任何计算方法都是不精确的。

工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而对以过多地消费资源为代价的时间效率的追求中。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追求的是时间效率,即劳动生产率。它的尺度是单位产量的生产速度,或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即生产的产品总量与所需时间之比。商品经济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产品的价值完全是劳动创造的。因此,理所当然地,生产某产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成了衡量产品交换价值的尺度。这种观念没有考虑到,生产产品,不仅需要付出人类的劳动和智慧,而且还必须包含着一定量的自然资源的耗费。人的劳动并没有创造物质和能量,只是改变了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因此,用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并不能置换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这是因为它毫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价值,把资源的存在看成是无限的。对于无限存在的自然资源可以随用随取,不存在匮乏问题,当然就可以看成是无价值的东西了。既把资源看成是无价值的,那么能量效率不被关注就是合乎逻辑的了。把资源效率和能量效率排除在外的效率观,仅仅考虑到了时间的节约,而不可能考虑到能量和资源的节约。时间效率成了支配生产和经济过程的唯一尺度。这样,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最后也成了商品经济提高时间效率的牺牲品和代价。

如果我们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从资源和能量的效率来看,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由于我们生产产品的速度越快,不必要的资源和能量的消费就越多,实际上只是加快了能量的耗散过程,增加了世界的混乱程度,因而时间效率越高,其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越低。

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追求时间效率,劳动生产率。因此,评价技术和经济获得的最高(终极)尺度也是时间效率。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技术和值得做的经济活动。效率就是价值,时间就是金钱成了我们评价一切的最高原则。在这种原则的支配下,只要是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技术,就被看成是可行性技术,只要是有利于效率的经济活动和制度,就被看成是好的行为和制度。这样,只要有利于提高效率,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就不再成为提高效率的障碍。而只是被看成是为了效率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总是被说成利大于弊的。

可持续消费具有满足不同代际间人的消费需求和代内均衡消费的特点,那么,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就应当立足于全人类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来确立我们的技术和经济活动的评价系统。这样,资源和能量的效率就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在技术和经济活动的评价上,应当重视资源和能量的效率,应当把它作为重要的尺度。这时,时间效率的尺度不再是最高尺度,它本身也需要进行评价,也有好与坏的区别,评价时间效率的终极尺度就是能量效率。

必要的时间效率也是应当的。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追求时间效率的意义,只是反对那种片面地、无限地追求时间效率,丝毫不考虑能量效率的做法。为了做到能量节约,我们应当在两种效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不要为满足人们那些荒诞的欲求而不顾一切地追求时间效率,因为它是以牺牲能量效率为前提的。

高科技信息技术也是符合可持续消费和生态经济模式的。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鼓励消费者的信息消费(包括信息家电、通信设备、个人计算机)需求,使其在居民消费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作为人类知识资源结晶的信息产品,信息化的消费能够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力,降低成本,信息消费具有(1)共享性。信息产品较少受时空的局限,可以为许多消费者所共享;(2)无形性。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并不会同时“消费”其载体或传递工具,与物质消费相比,它是无形的,因此较少造成固体废物的环境污染;(3)重复性。除某些情报信息外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不会使其本身消失,如书报、杂志等资料信息可以反复多次使用;(4)综合性。许多信息产品可以满足人们多种方面的需要,如增长知识、满足审美、情感需要、休闲娱乐等等;(5)非稀缺性。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消费过程中只能绝对减少,而由知识资源所生产的信息产品可能在其使用中再生知识,创造财富,可供人类无穷尽地消费。

高新技术知识能够极大地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率。新知识带来的高新技术,使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因为在它的全部价值中,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只占很小比重,而绝大部分的价值来自知识,而知识并不是稀缺的。作为人类头脑产物的知识,其增长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且事实表明,人类知识的增长日益呈现加速度的趋势(所谓“知识爆炸”)。作为资源的知识和信息它不但是再生性的而且是非消耗性的,可以成为人人共享的东西。而且一种高科技——虚拟现实技术,它可以使人能看到和感受到仅仅作为计算机产生的图像而存在的物体。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用虚拟现实来代替肉体的试错,从而减少了对材料和能源的物质消费和浪费。

除此以外,人们要改变那种认为过多地追求物质利益,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进步,而节制消费则被看成是倒退,是生活水平的降低的观念。在价值观、人生观上进行彻底的革命,使人们从过去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心理方面的满足,使人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取消那种刺激、诱导人们追求超前消费时尚的广告,在广告宣传中应该倡导一种既能确保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又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可持续消费观念和生态意识。

总之,要实现可持续消费,就必须使经济运行模式本身生态化。只有如此,才能运用经济机制,迫使生产和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起来。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即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而经济的出发点和基本动力则是消费。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占有了对象,也就占有了自己的本质,实现了自己的本质。但是,私有制却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和消费分离,占有并不体现在创造上,而是体现在享受上,劳动丧失了肯定人的本质的积极作用,仅仅表现出作为谋生手段的消极性质。对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劳动者来说,这种占有表现为异化,也就是说,人的劳动成果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人的活动的异化主要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异化一方面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浑然一体的亲密关系,但也同时唤醒了自身的主体能力。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达到了顶峰,人的主体能力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彻底消除异化,使人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的主体力量的充分提高为前提,这就必须完成以物的依赖行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个发展阶段的任务,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分离、乃至对抗,这是为了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32]“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至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者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然而,总有一天,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一定会规定国家对它所保护的财产的关系,以及所有者的权利的范围。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只要进步仍将是未来的规律,像它对于过去那样,那么单纯追求财富就不是人类的最终的命运了。”[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