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剩饭该吃下还是该扔掉

剩饭该吃下还是该扔掉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 剩饭该吃下还是该扔掉上饭店点菜,服务员问:“先生要什么菜?”该勉强吃下还是该扔掉,是一个永远也纠结不清的话题。理性的人在决策时应忽略沉没成本的存在,选择吃还是不吃,应该比较在已经吃饱的情况下,多吃剩饭的成本与收益。结果,皇帝把这个官员训斥了一顿,说他此见甚鄙,并分析说,正是富商大户的高消费养活了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使江南一带经济变得繁荣起来。

4 剩饭该吃下还是该扔掉

上饭店点菜,服务员问:“先生要什么菜?”顾客拿着菜谱说:“别问,炒这一本的!什么都全了!”


照这样点菜,不剩饭就怪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剩饭该如何处理呢?该勉强吃下还是该扔掉,是一个永远也纠结不清的话题。从小我们就接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家长经常会告诫孩子,要将碗里的饭菜吃光。即使现在外出做客,席间也常有人相劝:“多吃多吃,以免浪费。”

大家都觉得倒掉剩饭是一种浪费,甚至是可耻的行为,然而吃掉剩饭就值得嘉奖吗?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做熟的饭菜若不便保存及交换便是沉没成本,这是一笔已经付出的开支,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不可能将泼出去的水收回来。理性的人在决策时应忽略沉没成本的存在,选择吃还是不吃,应该比较在已经吃饱的情况下,多吃剩饭的成本与收益。当吃下的成本小于收益时就该吃,否则就不吃。勉强吃下剩饭的成本首先是胃跟你“抗议”;其次是剩饭对身体的一系列破坏,如引发肥胖、高血压等,而其收益至多是下顿饭少吃半碗。由此可见,将扔掉剩饭看作是一种浪费,将剩饭破坏性地穿肠而过看作是节俭,这种思维显然是不理性的。

读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的人,想必对“谷贱伤农”这个词已有深深的体会。你看,在秋收季节,虽然获得了大丰收,但正是由于谷物太多——商品供大于求,所以价格下降,农民反而被迫以低价出售谷物。

这样看来,如果呼吁,甚至动用力量强迫人们节俭,在国库已满的情况下,那么谷物必定丰盈,这就间接地、人为地造成了“谷贱伤农”的局面——想帮助那些贫困的农民,结果却害了他们。

其实,历史上也上演过这一幕:清朝鼎盛时期,江南一带的富商大户,甚至不算富裕的一般家庭,生活也很是铺张奢侈。当时有一个官员十分看不惯这种作风,就参了他们一本。结果,皇帝把这个官员训斥了一顿,说他此见甚鄙,并分析说,正是富商大户的高消费养活了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使江南一带经济变得繁荣起来。

节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是在某些条件下,却不是一种道德规范。理财论中,开源节流,不一定就能省下东西。对个人来说,节约一点可能省下一点;但从宏观上看,每个人都把钱揣在兜里不花,将节约进行到底,那国家就没有内部的整体需求,经济也就不会整年百分之八九地飞了。所以,节约与浪费,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个“优良传统”更改为“与时俱进,适时更新,保持整洁,光鲜照人”,是否更合适?

消费是市场经济下的新名词、新现象,而浪费则是过去思维下的旧事物。当然,浪费是不对的,但是谁又能真正分清楚什么是浪费,什么是消费?国家出台政策刺激内需鼓励消费的做法,就是因为我们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没有在一个轨道上行驶,也就是脱节了。按照新经济学理论,所有商品的价值是在买卖过程中实现的,至于这个商品是不是被消费或被浪费,则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原因就在于:谁也分不清消费和浪费的界限,因为人们购买商品的满足感是无法衡量的,只能凭自己去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