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东贸易发展进程

中东贸易发展进程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地区受到海湾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1991年下降了4.9%,并使中东贸易市场一度萎缩。但随着战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和经济调整与改革取得的成效,中东地区的经济很快摆脱了海湾战争的阴影,开始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势头。此时的日本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亚太地区的近1/3;而其他国家的国产石油尚多,或者经济发展较慢

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地区受到海湾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1991年下降了4.9%,并使中东贸易市场一度萎缩。但随着战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和经济调整与改革取得的成效,中东地区的经济很快摆脱了海湾战争的阴影,开始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势头。中东地区的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于中东和平进程加快,阿以和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阿以双方渐渐地由对抗走向和解,双方朝着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共同促进发展的方向前进。随着中东地区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东地区的外汇收入充足,基本上实行贸易自由,关税很低,保护性关税通常不超过20%,可以自由地兑换货币。另外,他们的银行业也很发达,贸易信贷和结算都十分方便,中东地区的大部分国家把贸易自由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

(一)出口贸易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一般受其本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国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据此,综观中东地区各国的实际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一类是主要的石油输出国,即中东的一批富油国,如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等海湾国家和一些北非的国家。它们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以石油产业为主要的经济支柱,其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原油、石化产品和天然气为主,同时输出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品和制成品。他们主要靠原油、石化和天然气制成品的出口贸易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巨额石油收入大规模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但由于制造业的基础比较薄弱,他们进口的商品主要以机械和运输设备为大宗,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一类是以出口多种农、矿产品为主的中东国家,如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约旦、以色列、也门、黎巴嫩、塞浦路斯等国家。它们大多以出口农、矿初级产品为主,只有土耳其、以色列、约旦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出口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较高。埃及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石油、棉花,它是世界上主要的棉花出口国之一。

1.石油贸易

(1)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

人们都知道,中东地区沙漠广布,气候干燥炎热,动、植物种类稀少,矿产资源种类也相对稀缺,水资源更是有“贵如油”之说。在发现石油之前,中东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的资源优势。由于缺乏一定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中东的石油生产是在西方垄断资本的介入下,才得以飞速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就与伊朗签订了中东第一项石油租让协定。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沙特的支柱性产业——朝觐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迫使沙特政府向美国出让了石油开采的特许权,来寻找发展经济的新途径。

中东地区储量巨大的“黑色金子”——石油,使西方工业国家垂涎已久,他们再一次在中东地区展开了能源的角逐,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东地区的石油开采、勘探、石油价格以及石油下游业务均被西方的石油公司所垄断。十月战争后产油国在石油国有化的运动中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中东国家拥有了石油资源的自主权。

作为中东主要的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阿联酋等国,石油储藏量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国家和地区,除伊拉克受到战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外,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这些国家资金充足,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居民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的中东国家。

近些年来,由于伊拉克战争后的安全局势和伊朗核问题的不断升级,国际油价一度不断攀升。加之,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的人为炒作,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对石油消费需求的增加,石油价格不断上涨。高油价使得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发展飞速增长,2005年中东地区主要的产油国——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朗的GDP迅速增长,其中伊拉克在2005年的经济实际增长率为负增长,但在2006年实际GDP增长率为6.2%,这种快速增长率一直持续到2008年(表3-2)。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逐渐蔓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2009年中东地区主要的石油输出国,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的经济呈现出负增长,伊拉克和伊朗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表3-2 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GDP总量和增长率

数据来源:澳大利亚对外贸易网,中东国别数据。

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经济逐渐开始恢复。以下为2015年各国经济增长状况:

3-3 2015年中东各主要国家GDP总量和增速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数据。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世界对石油需求量从1997年的2800万桶/日增长到2008年的8587万桶/日,2009年之后,石油需求量在一段时期内下降。[27]但是这种下降趋势很快就转为缓慢上升,据欧佩克发布的《石油市场月度报告》,预计2016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突破9414万桶。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生产能力和炼油能力在逐年上升。虽然由于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下降,但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加大。

而在世界石油产量的前10名国家中,中东地区就有3个国家:沙特、伊朗、科威特,他们分别居世界的第1、4、10位,分别占世界产量的13.5%、5.1%和3.3%。中东地区本身的消费和炼油量非常低,仅占世界的不足10%,石油主要是出口。

(2)主要出口方向

①在石油危机前中东地区的石油主要流向了西方

中东地区石油的勘探、开采主要是由西方大型跨国公司进行的,廉价的石油资源也主要流向了西方国家,成为了促使西方国家二战以后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1961年,流向西欧和美国的原油和石油制品占中东地区出口总量的56.1%和 6.8%。此时的东欧,主要是由苏联供油的,美国以外的美洲其他国家对外界的石油的需求非常低。中东地区的石油主要流向苏伊士运河以西的广义的大西洋供销圈(包括地中海沿岸),其石油可占中东出口的65%左右,与之相应的流向苏伊士运河以东的石油占35%左右。此时的日本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亚太地区的近1/3;而其他国家的国产石油尚多,或者经济发展较慢,对石油的需求量不大,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共占亚太地区的2/3。1965年,日本原油进口的88.7%来自中东地区,成为石油主要消费国中对中东地区依赖最高的国家。

这种态势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新成立的欧佩克虽然开始了集体对西方石油公司的斗争,但远远不足以改变石油消费国的能源构成和世界石油市场的整体结构,主要石油消费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和对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依赖仍然有所加强。以1971年为例,西欧和日本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分别是十年前的26.92%和62.46%,相应的年增长率分别为20.1%和10.4%。1971年日本进口原油的86.7%来自中东地区。东亚的“新兴工业经济国家”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成为石油需求量增长的主体,使亚太地区的石油需求量倍增。[28]

美国因而得到美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量的进口石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下降,1971年仅仅比1967年增加13.0%,占中东出口量的2.6%。1971年,中东向苏伊士运河以西的地区出口约占全部出口量的56.5%。此时,日本成为中东地区石油出口的首要目的地,占中东出口量的25%,占中东向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出口的一半以上。

②两次石油危机使中东石油流向发生了重大改变

1973年10月的中东战争,引发了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向西方国家及垄断性石油公司发起了主动性的进攻,石油价格大大上涨,加上对以色列国家的禁运,使西方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一方面对“先进的石油消费国”影响的力度还是不够大;另一方面在突然爆发的石油危机面前缺乏充分的准备,只能被动的应对,无论节约还是改变能源结构,都需要长时间的过渡。从而使世界石油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基本格局尚未发生改变。直到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前夕,1979年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超过了10亿吨。但是相比之下,欧洲和日本对中东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幅度比20世纪60年代明显减低了很多,1971—1979年,年增率分别为0.9%和1.5%。他们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其所占份额却大大降低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较快,并且此时美洲的供应量减少,因而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量就大幅度地增加了。1979年中东向苏伊士以西的出口量仍保持在出口总量的56%左右,由于日本的经济高度依赖中东廉价的石油进口,所以第一次石油危机对其影响最大,日本占中东向亚太地区出口石油的比例降到了一半以下。

1978年,伊朗革命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促使油价在1980年达到历史高峰。长期高油价的积累,最终导致了二战后西方严重的经济危机,石油需求量持续下降,中东石油的出口量也大幅度下滑。价格和出口量的双重下降,导致中东石油出口国陷入了严重的困难。1985年前后可以说是其石油危机以来最困难的日子,中东石油出口量降到4.67亿吨,仅为1979年的45.7%。对于西欧来说,主要是经济衰退造成了需求总量的降低,同时节能和能源多元化的政策也开始收到初步成效,再加上北海油气产量的急剧上升,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使石油进口量大大降低。1985年中东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仅占其出口总量的32.3%,为1979年出口量的34.8%。

总之,两次石油危机的累积效应,使中东石油出口的主要方向由西方转为东方。从国际石油贸易的格局上来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③中东石油出口的主要方向转向了东亚和南亚

如果说两次石油危机和继之而来的调整战略,已奠定了世界石油贸易的新格局。那么1990年以后的世界政治巨变,则继续强化了这一格局并使之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西欧一直是1985年前后中东的首要出口对象,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性非常大,因而在两次石油危机时所受创伤也深重。外来石油供应的短缺,使对北海油气区的勘探开采力度加大,北海石油产量在1991年超过2亿吨,1996年超过3亿吨,2000年达到3.17亿吨的高峰。不仅使欧洲获得了“自己的”石油供应源,而且还向美洲出口。美国的发展趋势大致与西欧相同,在节能、石油替代品上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以多种措施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尤其是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由于美国的地缘油气的优越,可以从大西洋供销圈中得到比较充分的石油供应。以2005年为例,美国进口的石油中来自大西洋供销圈的达75.8%,其中,49.3%来自南北美洲,特别是来自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占28.2%。非洲不仅产量和出口量增加很快,而且对美国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在美国进口量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从1990年的32.7%降到1999年的23.6%,2005年降至17.5%,2013年回升至20.7%。总体来看,美国并没有完全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日本在中东出口石油中所占比例大于西欧,居中东石油出口量的首位。据中东的《国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统计,日本1991年原油进口量为144.3百万吨,其中中东占72.3%;1998年进口量达216.5百万吨,中东所占份额为85.2%。据世界能源统计资料计算,2005年日本原油和油品的进口中中东地区占78.7%。目前,中东仍然是日本的石油进口来源地。中东向日本的出口也呈增长的趋势,2000年以后超过了2亿吨,占中东石油出口量的20%以上。

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从中东的进口量和所占比例增长很快。中国在1993年和1996年分别成为油品和原油的净进口国。中国从中东的原油进口量1997年为187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7.3%,2005年增加到5999万吨,占进口总量47.28%。中国占中东原油出口的份额由2001年的3.6%增加到2005年的6.9%。[29]目前,中国进口石油中的一半来自于中东。

2.天然气贸易

中东地区一直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能源的主要产地。中东地区除了丰富的石油之外,天然气也是十分重要的能源之一。中东地区的油气发现最多的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1989—1997年沙特大陆发现21个新的油气田。石油储藏量的迅速增长,使此后中东地区主要的产油国一方面大量减少上游部分投资,另一方面把勘探资金转投到下游工业和天然气工业,发展液化天然气和天然气消费与出口。中东地区产油国的天然气储量、产量和消费量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据《OLM周刊》提供的2014年数据,世界天然气总储藏量为187300亿立方米,世界石油储藏量排名前五位全部为中东国家,即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同时,伊朗、卡塔尔、沙特和伊拉克的天然气储藏量也排在世界前列。据称,中东的天然气储量可供持续开采33年。中东地区主要国家天然气储藏量详见表3-4。

表3-4 2014年已探明天然气储藏量

续表

数据来源:《OLM周刊》,2014年4月29日。

中东地区主要的石油输出国,具有发展天然气工业的资源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世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天然气市场需求旺盛。开发天然气资源的技术日渐完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使其生产成本也不断的下降。此外,国际石油的价格日益攀升,国际天然气的价格也不断上升,这为中东地区主要的石油输出国家发展天然气工业增加了动力。21世纪以来,沙特、伊朗不同程度的将天然气工业,作为对国外资本的开发,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成为促进本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中东地区的卡塔尔、阿曼、伊朗等国,还与世界其他主要天然气出口国在2001年成立了由拥有全球2/3天然气资源的国家组成的天然气输出国论坛(Gas Exporting Countries Forum,GECF),试图发挥类似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作用。”[30]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本国的天然气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据《中东经济文摘》报道,2013年,在全球天然气产量放缓的同时,中东地区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达到56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5%,大大超过全球1.1%的增幅。

巨大的资源实力使中东地区有可能在世界天然气的利用和发展中,发挥与石油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加强发展天然气工业,促进天然气代替石油消费的政策下,从回收石油开采放空燃烧的伴生气,减少浪费和污染,代替石油消费开始,发展到扩大凝析油生产,增加出口和发展下游产业。中东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超过石油的产量和消费量增长速度。天然气消费量成倍翻番。中东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了较好的调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与石油消费份额所差无几,其中,伊朗、阿联酋和卡塔尔的天然气是国家能源消费的主要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一半以上。在管道天然气和液化气出口中,伊朗、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新建和规划建设的天然气项目,将进一步推进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的增长,同时带动凝析油的产量和出口量的增长。

随着世界主要天然气消费国需求量的不断增长,这些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数据表明,由于需求量的上升和本地产量停止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欧洲成员国将逐渐成为依赖天然气进口的地区,到2020年该地区天然气消费依赖进口的比率将超过60%。中东地区的天然气将成为欧洲的主要进口来源之一。2000年欧盟国家净进口天然气为187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量的41%来自转型经济国家,33%来自非洲,25%来自挪威,从其他国家进口量仅为1%;而到2030年,欧盟国家天然气净进口量将增加到6320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天然气将占17%。

目前,总体上还是天然气净出口地区的亚洲,预计将逐渐变成净进口地区,供应来源主要依靠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中东、中亚。日本是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大国,天然气消费的96%依靠进口液化天然气,2000年进口量高达725亿立方米。韩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液化天然气的进口国,2000年其天然气的需求量为196亿立方米,到2030年将增加到702亿立方米,所有增加的天然气需求量都需要依靠进口。东亚地区液化天然气进口的大部分来自于中东地区,随着该地区液化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对中东地区的进口需求量也会相应上升。欧洲和东亚等地区的天然气进口国消费需求量大幅增长,将成为国际市场对中东天然气需求的主要拉动因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北美洲成员国,将增加从墨西哥的管道进口,同时也需要从北美洲以外的地区进口液化天然气。

中东地区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中东地区并非所有的国家都盛产天然气,西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海湾国家,北非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三个国家。但几乎所有中东国家都在扩大天然气的使用范围。因此,中东地区内部的天然气贸易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中东地区缺乏天然气的国家和地区进口需求量的扩大,也是国际市场对中东天然气需求的一部分,对提高中东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中地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阿联酋政府提出的Dolphin计划,是海湾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合作项目。该项目是将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的天然气管网联成一体,将卡塔尔的天然气输送到阿联酋和阿曼,并通过海底管道连接到巴基斯坦。此外,中东国家还计划修建海湾至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天然气管网,以便将卡塔尔和阿布扎比的天然气输往海湾和地中海东部的国家。埃及与约旦计划修建260公里管道,并向北将延伸至叙利亚,向西延伸至黎巴嫩境内。叙利亚计划通过这条管道把天然气转口到塞浦路斯、土耳其和东欧地区。阿拉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会和科威特发展基金会将对这项工程提供援助。这些管道的建成将扩大中东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把天然气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地区内和地区以外的天然气市场。

随着国际市场对中东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中东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上已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虽然目前中东的天然气出口量还比较有限,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还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中东地区距离欧洲天然气消费国比较近,有通过管道输出天然气的便利条件,以及从海路向东亚市场供应液化天然气的便利交通,中东在南欧和东亚的天然气市场中已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主要管道进口天然气供应的主要来源,也是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液化天然气进口的重要来源。东亚目前的主要进口来源为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但这些地区的储量很难长期支持东亚天然气进口国需求量的增长,东亚国家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主要来源迟早会转移到中东地区。中东地区现今已经成为欧洲一些国家和亚太液化天然气市场的主要供应来源之一,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中东天然气必将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市场比例。

3.其他出口贸易

中东地区主要的出口贸易是石油和天然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出口产品。

随着中东地区石油天然气的大量发现和开采,近些年来中东地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化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有的甚至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部门。例如,沙特的石化工业是从一无所有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石化产品出口国,它拥有许多大型世界级的石化生产加工装置,是世界上第三大聚乙烯生产国和第六大聚丙烯制造国。据估计,其化学工业总资本超过1000亿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的报告,目前沙特约85%的出口收入和43%的GDP源于石油出口,足见沙特财政对油气产业依存度仍然居高不下。沙特的基础工业公司,是年产4200万吨石化产品的世界第十大石化公司。该公司在2006年年产乙二醇39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乙二醇生产商,能满足全世界22%以上的需求。到2008年该公司石化产品总产量达6000万吨。[31]中东乙烯产能已由1993年395万吨(占世界5.4%),1997年588万吨(占世界6.7%)增加到2002年980万吨(占世界9%)。[32]中东在2006—2012年将有21套新建乙烯装置投产,年总产能为2300多万吨。新增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沙特、伊朗和卡塔尔这三个国家,共占中东新增总产能的86%。[33]

也门的渔业资源丰富,有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海水产资源丰富,品种近300多种,蕴含量约160万吨,主要鱼种有墨鱼、带鱼、石斑鱼、沙丁鱼金枪鱼等,也门的海产品除了本地消费外,主要也用于出口。也门渔业资源部发布报告称,2010年也门渔业出口收入达到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2%,是石油之后对也门GDP贡献最大的部门,也是也门最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其中,沙特进口额最大,达到1.282亿美元,占也门该行业出口总额的47%;埃及排在第二位,进口额达2682万美元,占9.9%。也门的蜂蜜闻名于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80%是内销,而且很多顶级质量的蜂蜜被也门人、国外游客或访客作为礼品带往国外。也门的蜂蜜出口到很多国家,如,美国、英国、荷兰,特别是海湾国家。由于也门蜂蜜享有很高的声誉,也门顶级的蜂蜜不是以公斤卖的,而是以克为单位销售,有的甚至可以卖到13~50美元每克。2012年,也门出口蜂蜜5000吨,2014年出口达5万吨。

埃及是长绒棉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埃及每年棉花种植面积在600万~70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7%,主要集中在尼罗河河谷地带及三角洲地区,其中以开罗附近和三角洲地区棉田面积最大,所生产的棉花占全国的60%,且全为长绒棉和超长绒棉。全世界进口埃及棉花的国家达到28个,印度是进口埃及棉花最多的国家,占埃及棉花出口总量的34.5%;巴基斯坦居第二位,占埃及棉花出口总量的28%。进口埃及棉花较多的国家还有意大利、瑞士和美国。

(二)进口贸易

中东地区的进口贸易主要是生活必需品,如农产品及其他生活用品,还包括一些原材料和设备,以及生产原材料、设备和零件,各类消费品、轻工产品和奢侈品。另外,由于中东地区地广人稀,技术落后,甚至还需要引进大量的劳动力。

1.农产品贸易

中东阿拉伯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农业所占比重低,经济过于依赖能源产业和旅游业。这一特点决定了各国粮食严重短缺。中东地区的贸易市场突出特点是,除了土耳其、以色列、沙特以外,其他中东国家都是粮食进口国,使中东地区成为世界上主要进口粮食的地区之一。中东的农业发展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气候炎热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地严重沙漠化,农业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农产品的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其供应不得不依赖于进口。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东地区各国的政府开始认识到忽视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先后调整了农业政策,加大了农业投资,通过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水平等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至80年代末,中东地区各国的农业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长率基本上都恢复到了12%。但是由于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一些措施远远未收到应有的效益,农业的基本面貌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粮食生产增长速度缓慢,这主要还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因素,以及人口增长过快而造成人口同耕地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中东地区需要支付高额费用,用于各种农产品的进口,这种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状况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观的。

中东地区粮食进口情况可分为五类:少数国家农业较发达,粮食基本自给,甚至能有部分出口,如,土耳其、以色列、叙利亚和沙特;一半以上的粮食能够自给,剩余部分需进口的国家,如,埃及、伊拉克、约旦;仅能生产少量粮食,大部分需进口的国家,如,黎巴嫩、阿曼;无粮食生产,全靠进口的国家,如,阿联酋、科威特、巴林、卡塔尔;经济不发达,靠进口和国际援助,如,也门、巴勒斯坦。

其中,埃及虽有富饶的尼罗河三角洲,但随着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增多,仍需进口粮食,每年需进口小麦900万吨,政府还要给予粮食财政补贴。伊拉克过去农业生产发达,粮食自给自足,但是由于战争原因,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由过去粮食出口国变成了粮食进口国。[34]近年来,由于沙特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生产发展,全国可耕地面积扩大到3200万公顷,已耕地360万公顷,从业人员约39万,农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政府对农业实行的优惠政策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自给率达98%,小麦已实现自给自足并且还能出口。但是由于水资源的稀缺,目前沙特依旧是世界第六大大米进口国,2014年进口大米约130万吨,主要来自印度。

农业在中东地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解决国民就业问题的一大方向,还可直接解决人们生活贫困的问题,推进城乡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收入的多样化。但是,由于中东地区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有限,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偏低,粮食产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适合农业发展的国家是如此,没有农业生产条件的国家更是连年遭受粮食危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危急关头,国际粮食供应更是日趋紧张。这就导致了粮价急速上涨,大大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粮食危机的严重程度。目前,中东地区每年都要拿出将近2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粮食进口,海湾国家90%的食品则靠进口,每年进口食品需花费100亿美元。

2.轻工业

中东地区的国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进口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轻工业产品、日用产品、电子产品、服装等基本上都依赖于进口,产品价格的要求为中低要求,档次不是特别高。WTO统计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东的贸易总额达4783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1%左右,中东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除了石油、天然气以外的各种轻工业商品基本上都依赖进口,每年贸易总额达2000多亿美元。其中,纺织制品每年的需求总额高达114亿美元以上,人均需求量已经成为世界之最。

3.劳动力输入

劳动力输出与输入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劳动力在国际劳务市场中的配置也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劳动力输出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中东地区是世界主要石油产地,其中,沙特、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巴林、伊拉克、阿联酋等产油国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地广人稀,劳动力相对短缺;妇女一般不参加工作;居民生活富裕和政府的高福利政策,致使体力工作和许多复杂的脑力工作当地人都不愿意去做,多是依靠外籍劳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国依靠大量的石油出口,获得了大量外汇资金,这些资金成为支持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东国家利用这些资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大量的港口、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经济和社会环境。随着国内经济迅速增长,中东石油输出国的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其经济建设的需求,因此,这些国家需要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寻求劳动力以满足其需要。如在1980年,海湾国家需要430万劳动力,而自己仅能提供190万,其余的需要通过进行劳务输入来解决。[35]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其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正是这些国家劳动力输入较多的原因所在。由于依靠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出口,中东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轻松地赚取大量的资金,并将其转化为国内建设的资金。

在石油经济的刺激下,海湾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其中表现之一就是人口构成的复杂化和多元化。海湾六国的人口基数本身比较小,近年来这些国家的人口呈现出向年轻化和城市化的趋势发展,加上该地区妇女劳动的参与率很低,导致他们的劳动力匮乏,然而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使其社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劳务需求量急剧增加。因此,这些国家不得不大量吸收外籍劳动力,于是庞大的外籍劳工队伍就构成了他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等国的外籍劳动力数量已经远远超出本国劳动力的数量。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1985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沙特国内的劳动力总数约为445万,其中,外籍劳动力就达到了226万,为劳动力总数的近60%,[36]已经超出本国劳动力的人数。至2000年,阿联酋本地区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已不足10%。[37]卡塔尔至2015年总人口约为234万,其中,只有35万为本国公民,84%左右的人口为外来人口,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东南亚各国的。科威特的情况也是如此,根据科威特计划部的统计,2015年科威特的劳动力共计177万人,而其中的81%是外籍劳动力,本国劳动力仅占其中的19%。由此可见,外籍劳动力在中东国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些年来,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国逐渐意识到单纯的石油经济不利于其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并容易受到世界石油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他们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石油下游产业、钢铁、纺织加工业等,这样使其对劳动力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对外籍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有了较高的要求。在石油市场价格稳定的情况下,除了继续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国,已经开始对开发石油下游产业投入较多的资金,其产业也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如,以色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他们已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将来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因此,对技术型和智力型劳务的需求增加,但这些劳动力在短期内是培养不出来的,因而他们需要从其他国家进行劳动力输入。其次,对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增长较快。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国对服务业劳动力需求较大,主要是因为意识到单纯的石油经济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较大,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国对其产业结构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些国家的服务业产值比重上升较快,甚至超过了石油部门的产值。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对服务业等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增长较快。最后,劳动力输入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来源地的多元化,二是劳动力输入行业的多元化。以往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劳务输入,逐渐发展为服务业、制造业并重的劳务输入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