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毕业十字路口的决策分析

毕业十字路口的决策分析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导入从出国到读研,从读研到工作的张昊2003年7月,本科毕业的张昊,将要飞赴某著名美国证券公司香港办事处工作,成为一名职业白领,开始全新的探索。于是,张昊毅然决定解除与学校的读研合同,到成熟的金融市场,到世界知名的证券公司,迈出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相比很多大四的毕业生,张昊似乎是个幸运儿。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又到了一个关键的人生十字路口。

案例导入

从出国到读研,从读研到工作的张昊

2003年7月,本科毕业的张昊,将要飞赴某著名美国证券公司香港办事处工作,成为一名职业白领,开始全新的探索。这一切都来得太快,站在职业生涯的岔路口,他回首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个选择显得既平常又不平常。

停下出国的脚步

去美国读书,曾是张昊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准备,优异的GRE、托福成绩,不低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成绩,修改了多次的个人陈述,与诸位美国大学教授的联系,是张昊出国路的平坦铺垫,仿佛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然而世事难料,“9·11”事件,美国经济衰退,中国学生GRE成绩纠纷等等客观因素,使出国的路忽然变得无比艰难。而且,由于金融专业在美国本土的热门程度和激烈竞争,作为金融专业的本科学生,只能申请5年的经济学Ph.D.项目。如果不搞学术研究而去求职,经济学博士的学位也并不是一个很重的筹码。漫长的5年,不对口的专业,以及申请的艰难等,逐渐成了打消张昊出国决心的因素。2002年11月,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学校开始对保送研究生的资格进行审核,他有幸符合标准。面对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直接读本校的硕士这样一个几乎无风险的选择,张昊放弃了他的出国梦,决定拿一个在中国还算值钱的知名高校硕士文凭。

抓住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当时社会看重文凭,张昊也并没有考虑工作,看到身边的很多同学风尘仆仆地求职、应聘,以及被著名公司录取后的欣喜若狂,他心中也有些羡慕,但由于已经与学校签约,他也没有刻意地求职。忽然2003年4月的一天,张昊一个在金融业工作的朋友告诉他,一家美国著名证券公司香港办事处希望在大陆高校毕业生中招收一名新员工,以开展面向大陆客户的业务,问张昊有没有兴趣。张昊怀着对那家著名银行的仰慕,抱着检验自己实力的心理,把简历递送了过去。由于在上学期间了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张昊掌握了一些求职技巧,实习实践经历也比较丰富,因此,在机会面前他没有束手无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然,应聘历程仍然是艰苦而严格的。经历了两轮电话面试,四次正式面试,以及网上申请及测试,终于,在5月中旬,张昊获得了这份工作。

权衡风险收益后的抉择

欣喜过后是面对抉择的冷静思考。一方是几乎无风险,且两年后获得硕士文凭这个可预期的收益;一方是需要到一个全新环境中独立打拼,未来不确定性很大,而预期收益也相对更高。张昊征求了一些老师、师哥师姐和朋友们的意见,综合考虑个人情况,认为无论从该公司的当前声誉和未来发展,还是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工作地点等个人发展空间来说,这个工作职位不是一般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而且张昊的出国梦仍然萦绕心间,他希望今后去美国读MBA,这样的话在中国再读两年硕士似乎不划算。在这样一家世界知名的企业里工作若干年,也是成功申请美国MBA的有利条件。于是,张昊毅然决定解除与学校的读研合同,到成熟的金融市场,到世界知名的证券公司,迈出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点评建议】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昊面临职业生涯岔路口的抉择,并不像很多大学毕业生那样纠结,反而是比较顺其自然,轻松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相比很多大四的毕业生,张昊似乎是个幸运儿。但事实就如张昊自己所言,没有选择的选择其实早就开始了。张昊之所以能顺利的获得美国证券公司香港办事处的职位,离不开他自己的准备和积淀,在面临出国、保研、工作的各种选择时,张昊不是盲目的选择,而是理性的权衡。当“9.11”事件后出国之路变的黯淡时,他审时度势,调整目标,选择保研。而当香港办事处工作机会降临时,他抓住机会,获得工作。

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一定要根据个人背景、所处环境、具备条件、面临机会等综合分析,客观、主观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以前瞻的高度,看待每种选择。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和实力的积淀,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只有准备充分的人才有能力抓住它。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基础知识

考研、出国、就业、创业,路在何方?这是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的困惑。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又到了一个关键的人生十字路口。倘若我们在进入大学时就能未雨绸缪,明晰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就能让自己在面临毕业去向的时候占有选择的主动权,而不是被选择。这一节我们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选择分析,正是为了使你的职业生涯发展赢在起跑线上。

一、毕业去向选择的主要形式

一般来说,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主要有四大形式:考研、留学、求职、创业。前两种都是选择继续学习,一种在国内学习,一种在国外学习;后两者都是工作,一种是给他人工作,一种是给自己工作。这些毕业后的去向选择不能简单说谁好谁坏,而是需要结合你自身的情况来分析哪种选择适合你,只有适合你的选择,才是你最好的出路。

(一)考研

指大学本科毕业以及符合大学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向教育部承认具有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报名参加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来说,需要经过报名、初试、调剂、复试、录取等程序。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

(二)留学

一般是指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时间可以为短期或长期(从几个星期到几年)。这些人被称为“留学生”。在校大学生可以在毕业前向国外大学申请留学,这样毕业后就能去国外继续深造。

(三)求职

指个人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企事业单位应聘,寻求工作职位以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生活来源的一种过程。求职是求人聘用,它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选择。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使得大学生的求职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帮助大学生求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目前大学生们十分关心的事情。大学生从进校门开始就应规划自己的职业,了解一些求职过程中的具体注意事项,对大学生的求职能够带来一些帮助。

(四)创业

创业就是创业者突破现有资源的束缚,寻找机会并加以实现的过程,是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他人合作或者自己创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大学生通过创业不仅实现自我就业,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和财富。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创业教育在我国的逐步推行,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二、影响毕业去向选择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指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对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在职业生涯中正确认识自己是做出科学生涯决策的关键。个人的兴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去向选择。某人如果对某种学科特别感兴趣,这可能会促使其选择毕业后考研或出国继续学习该领域的知识。个人的能力是个人毕业去向选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学习科研能力强的人,很可能会继续选择深造,而实践能力强的人,很可能会倾向于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个人价值观则是个人毕业去向选择的驱动力,价值观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毕业去向选择。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的经济情况;另一方面是亲朋好友的期望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尤其和留学关系密切,虽然现在我国大学生去留学已经越来越多,但是能负担子女去国外留学的一般还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一般来说,没有经济负担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深造,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则倾向于找份好工作。亲朋好友的期待也影响着大学生毕业因素,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性不强,比较容易受到周边的人左右自己的想法。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形势、国家政策。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人数一直攀升,2011年的毕业人数为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整体就业形势还是不容乐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和增加就业砝码,部分学生可能就业不成选择自主创业,自己聘用自己。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相应增加研究生招生人数,尤其是增收专业硕士,这也就影响了大学生毕业去向的选择。

可见,影响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因素很多,每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不同,所能承受的经济压力不同,亲朋好友期待不同,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毕业去向做出的选择考虑的侧重点自然也是各异。

三、毕业去向选择的原则

对于每一位大学毕业生而言,个体上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个体对于毕业去向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但是在大学生进行毕业去向选择时,应该遵循以下共同的原则。

(一)符合客观现实原则

客观现实原则是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首要考虑原则。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必须是基于现实的选择。大学生面临毕业选择时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可以考虑继续求学。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家里无法负担你继续求学,甚至需要你去工作赚钱弥补家用。那么,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毕业选择工作是符合客观现实的。我们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去向选择时,没有充分考虑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只是盲目的选择留在一线城市,这就是没有符合客观现实原则,事实上,这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非常不利。这种“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的就业心态,一方面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让中西部陷入了“发展缓慢-人才流失-发展更加缓慢”的恶性循环。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很多人并没有因为在大城市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反而因为生存成本大、竞争压力大,过着“蚁族”的艰难生活。

(二)符合个人发展原则

符合个人发展原则是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核心原则。无论选择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工作,都要秉着符合个人发展的原则去选择。每个人都有发展和实现自我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追求。选择深造或工作都有利有弊,在这时我们就需要综合考虑,并要用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必须分析哪些是主要条件,哪些是次要条件。比如,你是医学本科生,现在恰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准备要你,但是就你未来职业发展来看,你所学的专业,最好是经过硕士学习,才更有竞争力。那么,这时你就不能图一时的利益,放弃深造,选择工作。相反,如果你的专业更看重的是实践经验,而你就不应该仅因为家里人的期待或逃避就业压力,去读研究生混个文凭。总之,选择读研的理想状态是因为你对知识的渴求,对某种学问、某个专业充满热爱,而且你继续深造会对你未来在所学领域有所帮助。选择工作的理想状态,也是因为在工作中你能得到锻炼,你所从事的职业对于经验比较有要求。

四、毕业去向选择的方法

面对就业去向的选择很多大学生都会感到迷茫,是考研、留学,还是求职、创业,许多人犹豫不定。每个人面对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如何选择其实有一套方法。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进行客观评价,为自己的毕业去向理性地做出选择。

(一)认清自我

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择业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一般来说,自我认知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以及组织管理、

协调、活动能力等。这里有几个小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自我。

(1)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仔细回顾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从中可以发觉一些人生规律,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抉择。

(2)通过与朋友师长的沟通,从他们的行为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尽管他人的评价有时不那么入耳,但旁观者清,对方的评价更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3)经常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言行。

(4)借助一些科学的测试和心理学测验来为认识自我提供参考。

(二)确立去向

大学生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的环境对自己的毕业去向做出选择。无论是考研、留学还是求职、创业,在确立去向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选择的可行和可靠

在选择时,不要盲目地跟从,更不要轻信所谓的“热点”与“冷门”,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可观条件来选择。要把选择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把能拿到的先得到,稳扎稳打,尽可能多的抓住一些机会,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再作进一步的选择。切勿好高骛远,错失了机遇,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选择的评估和调整

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着机遇和形式不断改变的过程。大学生要时时注意个人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审视自我,调整目标,对原有的选择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使选择的方案更加接近自己的目标。这些调整的内容包括:去向的重新选择、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三)确立地域

无论是考研、留学还是求职、创业都会面临着一个地域选择的问题,不同的区域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是不同的,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当中应考虑地域的选择。以下我们介绍两个地域选择的原则:

1.匹配性原则

择业区域的选择,要注意两个匹配:一是与自己期望匹配;二是与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匹配。在择业区域的选择上,应该寻找能实现自己发展抱负的地区。某些发达的大城市,并不一定都能满足你的要求。另一方面,你要了解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在“热门区域”的选择中,你需要问自己以下问题:我能否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果不能,我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即便是放弃理想,也难以找到一个好归宿,自己该怎么办?

2.动态性原则

对于择业地域的选择,大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某一地域的坚定选择者;二是某几个区域的坚定选择者;三是无区域偏好者,只要合适,有发展空间,对区域无强烈要求。从有助于更好择业的角度看,第二类选择对大学生更合适。在确定就业地域时,应该有多一点的选择,这样可以拓宽择业的范围。某些时候,只要能适合自身发展,可以完全抛弃原有的地域思维定势。总之,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域,要根据所选地域能提供的具体发展机会和空间适时进行调整。

(四)确立行业

这主要是针对求职和创业的大学生来讲。许多人在择业方面很少考虑到具体行业的问题,一般关注的是具体的企业和职位。俗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行业选择对人的重要性。大学毕业生在行业选择上要注意两点:

1.要树立行业意识

上面讲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和创业时一般只考虑具体的企业和职位,很少考虑行业问题。有的人觉得自己从事过许多行业,是一件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多少益处。经常变换行业,使你很难了解某个行业,职业的连续性不强,只是从一个原点到另一个原点。失去了行业背景,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要尽可能地在一个行业深入地做下去,尽可能地不要改行,因为这会让你损失掉很多行业经验的积累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2.行业选择的内在连续性

但行业不是不可以改,如果一定要改行的话要注意行业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内在连续性。所谓内在连续性就是在转变的过程中你以前积累的资源,如经验、技能、人脉等等,能够不断地得到延续和强化,有一条清晰的连续的轨迹,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跳跃式转变。比如,一直呆在某一个行业里,或者沿着行业的价值链条在不同的企业工作。即使转换行业,要考虑保持你的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行业的选择上。

实践拓展

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客观分析

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充斥着迷茫和困惑,很多时候大学生在面对以下选择时都难以取舍。我们不能说某个选择就一定好,某个选择就一定不好,事实上,每一个选择都应该因人而异。那么,大学生在面临如下选择时,应当如何客观分析和考虑,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呢?

1.选择考研或者工作?

这是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前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前面我们讨论了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可能受不同因素影响做出不同的选择。目前,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有:其一是本科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考研能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其二考研是能提高学历和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对以后发展有利。考不考研,关键要取决于你考研的目的。事实上,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如果仅仅因为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这是不可取的。考研是否真的有利于就业这并不是一个定论,读研的机会成本,“考研热”背后的研究生就业尴尬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相反,你如果学习成绩好,有求知欲望,又有志于从事科研事业,经济条件又允许的情况下,那么你选择考研,会帮助你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因此,考研还是工作,你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认清自己的情况。在你面对考研或工作的迷惑时,你不妨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你一定要考研吗?

(2)考研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你能坚持到底吗?

(3)你考研是为了得到什么?

2.选择大城市或者中小城市?

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后还可能面临着去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困惑。这主要需要考虑你所学专业在某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考虑你的职业的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盲目的选择去一线城市发展,认为一线城市机会多。其实一线城市伴随着机会多的同时生存成本大,竞争也大。因此,那些专业、学校、学历上不占优势的大学毕业生与其在大城市做“凤尾”,还不如去中小城市做“鸡头”。不过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持续增长,一部分毕业生也开始理性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就业观念,他们放弃留在大城市,而是去中小城市寻求发展的潜力。

3.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企业?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有比较稳定的收入,福利好,而且工作时间相对稳定,工作压力小,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再加上中国向来“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影响下,出现“考碗族”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惜再一次选择“挤独木桥”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去谋取一个稳定的职位。相反,市场经济下,企业可能收入较高,工作更具挑战性,同时压力也大。大学毕业生在面临这个选择时,到底是求稳定还是求发展就发生了冲突。有志从政的人,希望过稳定生活的人可以选择报考公务员。而学习技术性专业,喜欢挑战,甚至将来可能自己创业的人可以选择企业。

4.就业或者创业?

到底是就业还是创业,许多大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往往把两者对立起来,觉得非此即彼。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实质是大学生想得多、做得少,才会在面临抉择时有这种困惑。中国有句话讲水到渠成,事先做好准备选择时就会得心应手。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大学期间就应该着手准备。一些准备求职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将来的就业做打算。许多创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创业的准备和尝试,创业不在规模大小,成败与否,而在于是否敢于迈出第一步,去尝试和挑战自己。大学生既是最清贫的创业者,是无资金、无经验、无技能的“三无人员”,大学生也是最富有的创业者,是有青春、有专业、有团队的“三有人员”。大学生如果要创业,就要不畏惧“清贫”,要勇于使用“富有”的资源,敢于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未来对接起来,为国家和民族创造基业。青年人首先要学会低下头来,思考历史,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提升能力,立下根基;然后要抬起头来,看到未来,张开翅膀,放飞理想和追求。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内容中,缺少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很多学生对自己和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够。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其现在漫无目标的求职或者创业,还不如多了解些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一个好的前景。

毕业去向分析中生涯决策平衡单法的运用

生涯决策平衡单法,是用来协助个人系统地分析每一个可能的选项、判断分别执行各选项的利弊得失,然后依据其在利弊得失上排队打分,进行量化,比较择优。从而帮助个人做出科学选择。

生涯决策平衡单法主要步骤:

(1)列出去向选择考虑项目。

(2)此项选择所要考虑的项目有哪些。

(3)分析各选择方案在每个项目上的得失,计分范围由1~10,由自己去评价。

(4)合计各个方案的“得”、“失”总数。

(5)计算“得失参数”。

(6)找出“得失参数”最多的选择方案。

(7)依据各项考虑因素对您自己的重要程度,来分别给予1至5倍的加权,然后将得到的数填在表格的相应位置上,最后把“合计”和“得失参数”计算出来。

表5-3是学生小周的毕业去向决策表。小周面临毕业有三种去向选择:考研、就业、创业。

表5-3 小周毕业去向决策表

加权后:

根据加权后的结果,综合考虑小周的经历,小周选择了创业。

推荐阅读

1.林清文,《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心理出版社,2000。

2.魏卫,《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