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次区划调整期间的市北区财政收入(~年)

二次区划调整期间的市北区财政收入(~年)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行“分税制”后财政收入1994年,是实行“分税制”的第一年,又是实施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一年。是年,市北区财政收入总额1341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4%,集贸市场实现成交额12亿元。是年区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1998年财政收入增长3倍多,比1995年增长24.8%。

实行“分税制”后财政收入

1994年,是实行“分税制”的第一年,又是实施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一年。区划调整的实施,作为以港口为依托、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商贸区和以新技术为导向,具有大区域、多门类发展潜力的待开发区,新市北区区域特色愈益显著,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立了突出抓好发展第三产业、实施“商贸兴区”战略,集中力量抓大项目,抓“龙头”项目。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的青岛地下商业街与新加坡东南置地有限公司合资项目、总投资2034万美元的金狮软管公司与美国固特异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合资项目洽谈成功。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取得进展,成功地兴办了青岛联合饮料有限公司。年内新批三资企业34家,总投资4947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693万美元,是年三资企业累计达到154家,项目总投资1.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1亿美元。全区三资企业创产值1.75亿元,出口创汇365万美元。1994年,市北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3%,其中工业增加值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亿元。工业总产值4.7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3.8%;工业销售产值4.7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7.5%,产销率99.2%。出口交货值1.1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9%,占工业销售产值的24.5%。商品销售总额15.4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3%。实现利税6846.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3亿元;集贸市场年成交额8.93亿元。是年,市北区财政收入总额(区级财政收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1341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823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09.9%。按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增值税(25%)2003万元,营业税2568万元,企业所得税1168万元,个人所得税747万元,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192万元,农牧业税6万元,征收排污费收入31万元,其他收入108万元。

利群商厦正式对外营业(1994年)

1995年,市北区实施企业改革调整,对第一物资公司、橡胶制品三厂和汇林公司实行了兼并、合并和划转,新组建企业集团1家,建立有限责任公司6家,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1家,全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达到42家。街道财政体制取得新的突破,全区2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成立了财政所,为发展街道经济奠定了基础。年内新批准“三资”企业30家,总投资181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48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8万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4%,集贸市场实现成交额12亿元。年内发展工商业户2682家,私营企业64家。是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4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85亿元,分别增长11%和12.7%;工业总产值完成5.71亿元,增长13.1%;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亿元,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增长36.3%;外贸出口交货值1.5亿元。1995年市北区财政收入总额(区级财政收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1711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353万元。按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增值税(25%)2933万元,营业税3849万元,企业所得税712万元,个人所得税577万元,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35万元,工商税收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13万元,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43万元,专款收入70万元,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121万元。

1996年,市北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2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51亿元,分别比上年(下同)增长12.3%、9.9%和13.5%。年内,区街工业总产值完成7.53亿元,增长12.1%;工业销售产值完成7.3亿元,增长10.5%;实现利税5917万元,增长21.7%。街道、农工商、校办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区经济工作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愈益突出。全年街道企业实现利税2077.5万元,区农工商公司实现利税1954万元,校办企业实现利税1505万元,占全区利税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5.1%、33%和25.4%。全区第三产业销售额完成20.63亿元,增长15.6%。全区集贸市场达40个,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工业品、建材、文化等功能齐全、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批发零售中心,1996年交易额13.5亿元。区属商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经营结构发生变化,一批特色企业逐步形成了规模经营。区属房地产、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拓宽了全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域。全年共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24家,投资总额118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5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10.49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年创产值3.62亿元,销售收入3.59亿元,税金658万元;出口创汇2039万美元,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24.2%。外商投资到位率达50.2%,提高18.2%。1996年财政收入总额(区级财政收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2018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0425万元。按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增值税(25%)3546万元,营业税4664万元,企业所得税685万元,个人所得税604万元,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9万元,工商税收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75万元,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183万元,专款收入136万元,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302万元,其他收入221万元。是年区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1998年(原台东区、市北区合并计算)财政收入增长3倍多,比1995年增长24.8%。为两个文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加快了由“吃饭型”财政向“建设型”财政转变的进程,为提前完成财政“九五”计划奠定了较好基础,受到市财政通报奖励。

1997年,市北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25亿元,分别比上年(下同)增长12.1%、9.2%和13.5%。区街经济发展加快,工业总产值完成8.16亿元,增长16%,工业销售产值完成7.98亿元,增长17%,三产销售额完成23.89亿元,增长16.8%,实现利税7413万元,增长25.3%。新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重点扶持的8家企业实现利税2690万元,占全区利税总额的36.3%。街道、农工商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三产销售额和利税三项主要指标占全区同类指标的44.6%、31.7%和50.6%。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个体业户11000家,私营企业1405家,上缴税金有较大增长。是年,通过划转、代管、兼并、合并以及破产等形式深化企业改革,设立股份制企业9户、股份合作制企业7户,改制企业累计305户,改制面92.7%。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家,总投资101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65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实现产值3.9亿元,增长8.6%。出口创汇2303万美元,增长12.9%。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税金1024万元,增长55.6%。1997年,市北区继续保持了区划调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的好形势,财政收入总额(区级财政收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2344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2718万元。按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22%。其中:增值税(25%)4485万元,营业税5404万元,企业所得税1388万元,个人所得税66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1万元,工商税收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167万元,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204万元,专款收入136万元,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266万元,其他收入143万元。当年财政收入已提前3年接近完成区财政“九五”计划1.3亿元的目标。区划调整以来,市北区连续4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23%以上。1997年市北区可用财力比区划调整以前翻了一番多,为市北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1998年,市北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9%,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4亿元、7.2亿元,分别增长14.8%和11.9%。截至年末,全区有工业企业854个,职工2.6万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63亿元,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7亿元。全区有各类商业网点1.2万个,从业人员2.9万人;有集贸市场54处,年交易额22.37亿元。全年累计完成第三产业销售额27.9亿元,增长21.0%。年内,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家,外商投资企业总数达172家;当年实际利用外资860万美元,外资企业出口创汇3845万美元,分别增长28.6%和77.6%。是年,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并继续加深,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以及洪涝灾害等因素使宏观经济面临复杂局势和严峻考验,对处于不均衡发展和低质量运行阶段的区域经济形成一定影响,给财政收入组织工作造成较大困难。市北区财政局坚持以财源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克服了经济环境面临严峻考验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全年财政预算任务。1998年财政收入总额(区级财政收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2651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4858万元。按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增值税(25%)5218万元,营业税6575万元,企业所得税2055万元,个人所得税475万元,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219万元,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155万元,其他收入161万元。年内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年度预算的104.3%,比上年增长16.8%。

1999年市北区坚持“抓大促强、放小促活”的原则,按照“转机制、激活力、调结构、求发展”的要求,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增长目标,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得到深化。以橡胶、房地产为主的区骨干企业对经济发展、扩大税源继续发挥了较明显的拉动作用;个体私营经济得益于政策推动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年共完成区级入库税收4265万元,比上年增长31.2%,占区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21.9%提高到24.5%;“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规划建设使第三产业较快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税源增长点,中新商厦、当代商城电子信息城、海博民俗食城等项目的建成使市北区的商贸格局得到较大改观;科技进步对经济的推动力不断增强,外向型经济引进速度与税收贡献同步增长等均为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显现效果的基础上,在全区增收节支工作常抓不懈,协税护税措施日益成熟等综合作用下,区财政克服社会有效需求回升缓慢,扶贫救困资金压力不断加大,行政事业人员增加工资及各项社会管理成本持续增加等诸多减收增支因素所带来的困难,超额完成财政预算任务,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1999年财政收入总额(区级财政收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2868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7387万元。按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17%。其中:增值税(25%)5750万元,营业税7697万元,企业所得税2352万元,个人所得税888万元,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312万元,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210万元,其他各项收入17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年度预算的106.3%,比上年增长17%。

90年代末,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

2000年,市北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8亿元,增长21.3%,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4亿元和10.4亿元,分别增长19.1%和22.8%。是年,全区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331个,包括机械、电子、橡胶、塑料、印刷、轻工、服装、食品等近20个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元,销售产值13.48亿元,利润4196万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8.1亿元,实现利税8635万元。第三产业共有各类商业网点1.5万处,从业人员4.9万人,完成销售额40.9亿元。城乡集贸市场67处,市场成交额26.3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亿元。年内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区内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达278家。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11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33万美元,完成出口总额7668万美元。2000年,市北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878万元,占当年预算的107.2%,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增值税(25%)6070万元,营业税8330万元,企业所得税4669万元,个人所得税1119万元,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107万元,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184万元,其他各项收入399万元。市北区在继1996年首次过亿元之后,地方财政收入又上一个亿元台阶。至此,“九五”期间市北区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1%,确保了“九五”计划确定的全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得以圆满实现,为新世纪市北区财政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再上新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是新世纪的起始之年,也是组织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结合我国申奥成功、顺利加入WTO两大盛事,市北区财政局抓住机遇、大胆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是年,市北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3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2亿元和14.8亿元,分别增长15%和35%。年末,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6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5.1亿元,销售产值14.7亿元,实现利税1.26亿元,利润6620万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7.2亿元,实现利税5609万元,利润1921万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为3.2亿元,占44.4%;重工业产值为4亿元,占55.6%。消费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有各类商业网点近3万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亿元,累计完成第三产业销售额47.8亿元。集市贸易成交活跃,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6个,年成交额31.7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56处,年成交额16.6亿元;生产资料市场20处,年成交额15.1亿元。2001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7家,合同利用外资86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71万美元,完成出口总额5456万美元。外资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6亿元,实现税收3213万美元。年内,市北区发展税源经济成果的显现,税收征管力度继续加大,非税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财政收入总额(区级财政收入、税收返还、上级补助收入)3644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7116万元。按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增值税(25%)6355万元,营业税12788万元,个人所得税1252万元,集体企业所得税2131万元,私营企业所得税1510万元,其他企业所得税891万元,一般合资企业所得税939万元,罚没收入689万元,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135万元,征收排污费收入428万元。2001年市北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年度预算的114.5%,比上年增长29.9%。

改革“分税制”后财政收入

2002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市北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7亿元,增长31.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6亿元和19.1亿元,分别增长29.6%和31.6%。截至年底,全区有各类工业企业约1600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1亿元,销售产值24.9亿元,增加值4.7亿元,实现利税2.9亿元,利润1.27亿元。限额以上企业41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实现利税8074万元。国内贸易共有各类商业网点近3万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亿元,增长18.4%,累计完成第三产业销售额69亿元。区内各类集贸市场77个,年成交额38.4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年内,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8家,合同利用外资3530万美元,增长306.7%;实际利用外资2558万美元,增长23.5%;出口总额完成6391万美元,增长38.8%;已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该区。实际利用内资7亿元,增长536%。是年,市北区财政克服了财税管理体制调整的负面影响,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全力做好“聚财”文章,在狠抓收入均衡入库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新税源的开发和培植工作,保证了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2002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按新口径累计完成34139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27.2%,其中:增值税4734万元,营业税4026万元,外资企业所得税22万元,营业税12501万元,个人所得税1918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3314万元,房产税2896万元,印花税383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737万元,土地增值税316万元,车船使用和牌照税197万元,教育附加收入559万元,罚没收入291万元,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512万元,征收排污费收入478万元,国有资产转让收入1249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20.7%,比区划调整前原市北区、台东区两财政6年间的财政收入总和还多1000万元;比区划调整后的1994年的财政收入增长5倍多;比1999年的财政收入翻了一番,比2001年增长20.7%。

2003年,市北区完成生产总值30.7亿元,增长25.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4亿元和24.3亿元,分别增长4.4%和26.2%。是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600余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4亿元、销售产值29.5亿元、增加值4.9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利润8064.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实现利税4675万元。是年,区内消费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有各类商业网点近1.8万个,从业人员8.4万余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2亿元,增长15.9%,累计完成第三产业销售额94亿元。集市贸易成交活跃,有各类集贸市场73个,年成交额43.6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9.1%。年内,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家,合同利用外资2700万美元,下降23.5%,实际利用外资3996万美元,增长56.2%;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辖区投资,区内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已达10家。出口总额3.03亿美元,增长33.9%。实际利用内资10.2亿元,增长50%。2003年,市北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超过4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区级财政收入5321万元,增长22.5%,街道财政收入6597万元,增长76.7%,成为辖区财政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市北区政府召开收支分类改革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会(2005年)

2004年,市北区实现生产总值(GDP)92.1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2.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7.12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5.07亿元,增长19.9%。区内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600余个。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00亿元,增长16.96%;实现(现价)销售产值102.64亿元,累计产销率达10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9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95%,增长0.67个百分点。全年建成都市工业园区5处,累计已达8处,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6.26亿元,增长19.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0.65亿元,增长18.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4亿元,增长24.7%;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3.21亿元,增长18.1%。全区商品交易市场72处,其中年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市场5处,成交额43.1亿元,占全市亿元市场成交额10.3%。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9项,合同利用外资246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13万美元。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4.01亿美元,增长30.5%。全区实际利用内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2亿元,增长40.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35.46亿元,增长14.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8.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21.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4.6%。是年底,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2.28万户,其中年内新发展3293户;私营企业6624户,其中年内新发展926户。2004年,市北区实现财政收入达到6.02亿元,增长27.5%。全年国税税收收入26.85亿元,增长16.05%;地税税收收入11.12亿元,增长12.8%。街道财政收入完成8419.7万元,增长28.3%。

2005年,市北区实现生产总值126.7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2.05亿元,增长28.6%;第三产业增加值74.68亿元,增长27.3%。区内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个,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10.61亿元,增长9.4%;实现销售产值(现价)116.50亿元,累计产销率达103.6%。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共实现产值15.49亿元,增长4.5%;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88.81亿元,增长12.4%。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12.5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的10.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9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98%,增长5.0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8.4亿元,增长15.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3.7亿元,增长16.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1亿元,增长13.1%;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69亿元,增长14%。全区年成交额达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5处,成交额45.4亿元,占全市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10.3%。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0项,实际利用外资6056万美元,增长34.2%。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5.15亿美元,增长33.5%。全年实际利用内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6亿元,增长31.69%。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49.18亿元,增长37.2%,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8.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0.49亿元,增长33%,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4.1%。截至年底,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2.31万户、私营企业7244户。2005年,市北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68亿元,增长30.1%;财政收入7.75亿元,完成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年度预算任务的124.5%,增长28.8%。全年国税税收收入30.84亿元,增长14.88%;地税税收收入15.12亿元,增长36.01%;街道财政收入1.81亿元,增长24.6%。按可比口径增速列市内四区第一。

2006年,市北区实现生产总值179.3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1.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9.94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119.36亿元,增长21.3%。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2.29亿元,增长18.9%;实现销售产值100.63亿元,产销率98.38%。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12.1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01%。建筑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0.56亿元,增长23.4%。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6.4亿元,增长16.6%。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7亿元,增长21.4%;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8.2亿元,增长48.6%;通信器材零售额3.4亿元,增长78.8%。对外经贸,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66亿美元,增长31.5%;其中,实现外贸出口总额5.85亿美元,增长29.8%。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72.77亿元,增长21.1%,占全区生产总值46.7%;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7.46亿元,增长18.8%,占全区生产总值28.1%。截至年底,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2.51万户,注册的私营企业达8472户。是年,市北区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5403万元(含卷烟厂收入存量),同比增长26.7%。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3666万元(含卷烟厂收入存量),完成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年度预算任务的105.1%,同比增长26.2%。

2007年,随着市北区“十一五”规划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升级,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收入贡献率快速增长,为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注入了活力。服务业实现区级税收67569万元,税收贡献率达80.6%,同比增长38.7%,拉动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通过加强对重点纳税企业“直通车”服务和优惠政策引导,区内主体税源企业形成了以名优品牌为载体、规模效应为核心、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稳固化税源体系。区级实得收入超过100万元的企业达85户,共缴纳区级税收60563万元,占区级税收的72.3%,比上年增长35%,对财政增收发挥了强劲的支撑带动作用。三大主体税收增幅稳步提高,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三大主体税收共完成区级财政收入66096万元,占区级税收收入的78.8%,同比增长25%,增收13258万元,占区级税收增收额的69%。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加快市北高新区、青岛科技街的创新载体建设,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资金,安排本级财政资金2600万元用于重点企业扶持奖励,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增长。2007年,辖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5468万元,同比增长33%。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106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5%,同比增长35.2%。其中,增值税8622万元,同比减少10.2%;营业税30050万元,同比增长21%;企业所得税27424万元,同比增长30%;个人所得税4128万元,同比增长42.1%;城市维护建设税2128万元,同比减少26.2%;房产税3541万元,同比增长2%,城镇土地使用税2460万元,同比增长202.6%;土地增值税1911万元,同比增长9.7%;教育费附加2214万元,同比减少31%;财政组织收入21373万元,同比增长58.7%;其他各项收入1294万元,同比增长7%。

2008年,市北区实现生产总值22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8.35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178.77亿元,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6.42亿元,增长30.4%,实现增加值30.51亿元,增长18.5%,产销率96.9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97亿元,增长43.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94%。建筑业实现税收1.42亿元,增长6.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6.97亿元,增长23.1%;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4.55亿元,增长21.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8.78亿元,增长30.5%。引进丰洋航运、青房置业担保集团、全球服务外包BCI中国认证机构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建立中联创意产业园、“1919创意园”、科技街数码创意园等3个创意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税收占全区总税收比重、服务业就业占社会总就业比重均接近80%,被评为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区和省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年内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23亿美元,增长22.7%,其中出口额11.11亿美元,增长26.7%;实际到账外资2.23亿元,居市内四区首位。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6.69亿元,增长41.7%。房地产开发投资41.53亿元,增长44.9%。2008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86亿元,增长6.5%,区级财政收入13.72亿元,增长15.3%。其中:增值税完成9724万元,占年度预算的98.2%,同比增长12.8%;营业税完成27983万元,占年度预算的77.1%,同比下降6.9%;企业所得税完成28413万元,占年度预算的96.6%,同比增长3.6%;个人所得税完成4026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00.7%,同比下降2.5%;其他各税完成22674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08%,同比增长67.1%;非税收入完成28427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39.9%,同比增长33.2%。

2009年,市北区实现生产总值2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1.44亿元、202.66亿元,各增长15%、1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4.25亿元;实现增加值30.1亿元,增长5.1%;产销率96.8%。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1.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的51.4%。建筑业实现税收1.62亿元,增长1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24亿元,增长19.4%;批发业零售额182.4亿元,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6.05亿元,增长23.9%。引进家乐福山东区总部、屈臣氏华北总部等一批总部经济项目和恒丰银行、亚太联合物流服务外包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6.6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9.72亿美元。2009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7亿元,增长14.1%;区级财政收入15.42亿元,增长14%。其中:增值税完成9410万元,占年度预算的84%,同比下降3.2%;营业税完成38335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19.1%,同比增长37%;企业所得税完成26982万元,占年度预算的82.5%,同比下降5%;个人所得税完成5445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17.6%,同比增长35.2%;其他各税完成25653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10.2%,同比增长27.2%;非税收入完成29954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03%,同比下降3.2%。

2010年,市北区实现生产总值28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17亿元、225.95亿元,各增长11.4%、1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9.47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6%。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3.9亿元,增长11.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91亿元,增长19.5%;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97.57亿元,增长19.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9.34亿元,增长22.1%。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7.15亿美元,增长2.8%。其中,出口总额12.33亿美元,增长35.6%。年内,新批增资项目27个;新批新增合同外资额2.57亿美元,增长93.2%。批准境外投资项目8个,增长33%;投资总额2625万美元。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6.6亿元,增长32.9%。其中,项目投资61.17亿元,增长33.2%。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26.6万平方米,增长23.6%。2010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4亿元,增长11.3%;区级财政收入完成168168万元(含卷烟厂收入存量),完成年度预算任务的100.1%,扣除高新区企业划转基数调整因素,同比增长11%。其中:增值税完成11457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06.1%,同比增长23.3%;营业税完成44242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09%,同比增长14.1%;企业所得税完成26058万元,占年度预算的89.2%,同比下降3.4%;个人所得税完成8092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39.5%,同比增长45.3%;其他各税完成31964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18%,同比增长23.6%;非税收入完成30434万元,占年度预算的78.9%,同比下降4.2%。

2011年,市北区实现生产总值31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99亿元、262.71亿元,分别增长9.2%、1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8.73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23.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74亿元,增长17.6%;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33.40亿元,增长18.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3.35亿元,增长13.6%。对外经贸实现进出口总额19.51亿美元,增长47%。其中,出口12.62亿美元,增长26.6%。新批设立外资企业19个,合同外资额1.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增长2.45%。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66亿美元,增长34.02%。2011年,区财税部门以“基础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为根本任务,着力培植壮大财源,强化收入征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预算收支任务。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41亿元,增长22.2%;区级财政收入20.75亿元,增长25.8%。年内税务部门组织收入完成145975万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国税部门完成26084万元,占预算的104.1%,同比增长21.7%;地税部门完成119891万元,占预算的103.8%,同比增长19.4%。增值税完成13620万元,同比增长18.9%;营业税完成47522万元,同比增长7.4%;企业所得税完成31599万元,同比增长21.3%;房产税完成6589万元,同比增长22.5%。财政部门组织非税收入完成45622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69.3%,同比增长4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