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

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可以从企业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三个方面的递进关系来分析。从前面产业集群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和空间理论在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节 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

从微观上看,波特把集群的作用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①集群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可以提高生产率;②集群可以改善激励和绩效的评估;③集群在提高创新率和创新成功方面十分重要;④集群降低了新企业形成的障碍,形成了提高生产率的环境。如果从产业集群的宏观层面上看,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至少应该体现在区域内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城市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层面上。

一、产业集群与竞争力

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竞争力就是企业竞争力,中观竞争力可以是产业竞争力或地区竞争力,宏观竞争力可以是区域竞争力或国家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可以从企业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三个方面的递进关系来分析。

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集群本身的竞争力,它首先是一种自组织力,然后是一种协作力,还是一种创新力。所谓自组织力,是指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进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不是人为的大量企业拼凑到一起所能形成的,而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其他组织之间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协作关系,是不同组织形式之间的耦合。这种耦合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耦合的高级化形式就是集群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偏好以及企业家精神。那么,这种集群一旦形成,集群本身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马歇尔最先注意到人类经济集群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并称之为“产业空气”。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思想,就会被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他就成为更新的思想源泉”。 [24]

产业集群可以促使集群本身竞争力的提高似乎已成共识,但从集群内部企业自身竞争力来说,却有着不确定性。谢洪明等[25]对产业集群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机制和知识流通机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是正向关系,而产业集聚程度、知识流动机制和企业间互动机制导致的集群内部的制度化现象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却是不显著的。原因是集群内部的制度化现象在集群建立初期确实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因为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信息,使企业能够快速融入集群内部,但随着集群的发展,制度化力量却使组织产生惰性,使企业安于现状,不注意吸收外部的新知识,严重的会使集群逐渐消亡。具体关系如图13-3所示。

图13-3 产业集群和企业竞争力

资料来源:根据谢洪明等(2005)修改而成。

对于区域竞争力中的区域,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地区,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或者是几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把区域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世界市场上较其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则把区域竞争力定义为一国能获得经济(以人均GNP衡量)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中国有的学者(如郝寿义、倪鹏飞,1998)把区域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区域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区域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研究区域竞争力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26]由于一个区域中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产业集群,所以区域竞争力则直接受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如果一个区域中只有一个集群,则集群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如果一个区域中有多个集群,则集群竞争力以及集群之间的协调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说,集群之间的协调发展会使得区域竞争力增强,集群之间的不协调发展(比如资源向一方的过度集中)却削弱了区域竞争力。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如下:集群内部各要素(组织)的良好协作与耦合能够提升集群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提高直接受益于集群内部的企业,企业间互动程度的加强以及集群内知识的流动机制使得企业竞争力增强,而集群内的制度化现象有时候会阻碍企业竞争力以及集群健康发展的实现。如果集群之间相互协调,则会使得整个区域(或国家)竞争力增强。

具体如图13-4所示:

图13-4 企业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

(一)城市化理论

最早对城市化进行的研究源于古希腊时期,色诺芬(Xenophon)研究了小城市繁荣的基础,认为分工同城市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Gorden,1975)。16世纪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威廉·田普和重农主义学者保泰罗对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效益、农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城市发展和规模发展的研究。[27]配第发现城市能够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分工水平。1994年杨小凯和赖斯建立了新兴古典城市化和层级结构模型(Yang和Rice,1994),第一次解释了城市出现和分工演进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个一般均衡模型能显示出城市的起源以及城乡的分离都是分工演进的结果。在此以后,又产生了几个有关城市理论的模型。在对城市化理论的研究中,区位理论和空间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区位理论主要用来分析城市效益的根源和城市的分布状态及分布形式,空间理论主要用来分析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关系及转变趋势。

从前面产业集群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和空间理论在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产业集群理论和城市化理论有着紧密的关系,一般来说,产业集群的出现促进了城市化的产生,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演进导致了经济的非农业化和工业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转移导致了人口定居方式的集聚和规模化,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化。

从分工的角度来说,当分工水平提高而使交易的网络扩大时,总的交易费用也会增加,但如果参加交易的人将交易集中在一个中心地点,则会大幅度地降低交易费用。那么,分工的网络效应和在某一中心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二)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的关系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集群为城市化拓展了地理空间。在城市土地价格上升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集群性产业可能会向周边地区扩散,使得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会提高。其次,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资源条件,以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产业集群是城市群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可能在一个城市内部,也可能跨越不同的城市。这样,城市之间和集群之间就会形成交错的网状的相互作用的结构。比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和演进就是与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再次,产业集群发展可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产业集聚使得城市生产和生活功能有效分离,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布局的合理性、设施的共享性,使企业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根据调查,按照城市化的要求,产业集聚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20%以上。[28]

三、产业集群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与传统增长模式截然不同的发展观,把工业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制度、文化、技术进步等因素结合起来,加深了我们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近年来,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显著,寻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已经成为各地区的重要任务。200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9]指出,在统筹安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是严重的资源约束,珠江三角洲面临的是资源、环境与工业的协调发展问题,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也是包括水资源在内的严重的资源约束,东北地区面临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重大问题,中部地区面临着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西部地区面临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所以要实现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地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区发展模式,它不但强调企业在空间或地理上的集聚,更多地强调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和促进关系,集群内部企业之间、集群与外部经济系统之间是互动发展的关系。它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根据集群内部紧密的产业链,能够实现低成本、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的发展模式,能够增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促进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30]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把产业集群作为2005年度的主题。产业集群作为地区发展的一种思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把分工的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根据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在落后地区通过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条有效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中国失业问题、三农问题、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对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的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