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

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垄断竞争理论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市场中有许多厂商,它们生产和销售的是同种产品,但这些产品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垄断竞争市场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张伯伦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主观需求曲线和实际需求曲线相交表示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

第四节 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市场中有许多厂商,它们生产和销售的是同种产品,但这些产品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这里的产品差别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外观、构造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别,也指品牌方面的差别。同样是一种菜肴,不同的餐馆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会有所差别,消费者往往会认为一家餐馆比另一家的味道鲜美,这可能是因为这家餐馆比较出名,已经对餐馆的品牌具有依赖性。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和特征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的市场组织。与寡头垄断相比,垄断竞争市场偏重于竞争。垄断竞争市场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张伯伦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激发张伯伦建立垄断竞争模型的主要动因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无论是完全竞争模型还是垄断模型看起来都与现实世界并不相关,在现实世界里,企业相互竞争,但却生产不同的产品。[7]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品差别

产品差别是指同一个行业市场上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从这种产品的自身特点来说它是唯一的,这就意味着厂商对自己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产品差别化的原因包括客观的产品差别和主观的产品差别。产品之间差别越大,垄断程度就越高。但要注意的是,由于有差别的产品彼此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或者说每种产品都有大量的其他相似的竞争产品,从而使得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

(二)厂商众多

市场中厂商的数量非常多,并且每个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也非常小。一个厂商的行为根本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

(三)进出容易

由于每个厂商都比较小,厂商进入和退出该行业比较容易,不存在很高的进出壁垒。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相比,现实经济中的垄断竞争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像书籍、CD、电影、电脑游戏、餐馆、点心以及家具等一般都是垄断竞争市场。一般来说,由于厂商之间的产品是有差别的,它们之间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也是不相同的。我们这里假定所有厂商都具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并以代表性厂商进行分析。[8]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一)需求曲线的形状

一方面,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之间是有差异的,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所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那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另一方面,由于各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相互之间都是很接近的替代品,也就是具有竞争性,这使得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具有较大弹性,相对来说比较平坦。

(二)需求曲线的两种类型

需求曲线有两种类型:主观需求曲线和实际需求曲线。主观需求曲线又称为预期需求曲线,或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市场中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曲线是一条平缓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当该厂商降低价格时,其他厂商不改变价格,那么该厂商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大量增加,即该曲线的需求弹性较大。如图1-23所示,当厂商将价格从P0降为P1时,它主观认为其他厂商都不会采取降价措施,这样不仅该厂商原有的客户需求量会增加,其他厂商的客户也会被吸引过来,导致销售量的大幅增加,即从Q0增加为Q1。d曲线出现的情况仅仅是厂商的主观意愿。

实际需求曲线又称比例需求曲线或D需求曲线,表示当垄断竞争市场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市场中的其他所有竞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实际面临的市场需求量。D需求曲线与d需求曲线相比更为陡峭,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表示其需求弹性较小,厂商一旦降价可增加的销售量是有限的。如图1-23所示,当厂商价格从P0下降为P1时,其他厂商作出同样的反应,将价格从P0降为P1,该厂商就无法从其他厂商那里吸引新的客户,只能增加原有客户的需求量,那么厂商实际增加的销售量就比较少,即由Q0增加到Q2

如果行业中所有厂商的销售量增加幅度相同的话,每家厂商的市场份额将不会改变,假如市场内有n个垄断竞争厂商,D需求曲线所表示的一定价格下的销售量为市场总销售量的1/n。

图1-23 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

图1-24 主观需求曲线d的移动

(三)主观需求曲线和实际需求曲线的关系

(1)主观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实际需求曲线的弹性,也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平坦一些。

(2)主观需求曲线和实际需求曲线相交表示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主观需求曲线表示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时所预期的产量,实际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在各市场价格水平下实际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所以,两个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预期的产量和单个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量相等,即供求相等。

(3)当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产品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的位置沿着实际需求曲线上下平移。如图1-24所示,由于垄断厂商降价(其他厂商也跟着降价)的结果使自己的销售量由Q0变为Q2,那么主观需求曲线也相应地从A点沿着D需求曲线移到B点,从d1平移到d2。相反,如果单个厂商提高价格,其他厂商也跟着提高价格的话,主观需求曲线就会沿着实际需求曲线向上移动。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现用图1-25(1~3)来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形成过程。

图1-25(1) 价格和产量的第一次变化

图1-25(2) 价格和产量的第二次变化

在图1-25(1)中,假定代表性企业最初在d1曲线和D曲线相交的A点上进行生产。就该企业在A点的价格P0和产量Q0而言,与实现最大利润的MR1=SMC的均衡点E所要求的产量Q1和价格P1相差比较大。于是,该厂商决定将生产由A点沿着d1需求曲线调整到E点,即将价格降低为P1,将产量增加为Q1。如果厂商主观相信改变价格不会遇到市场内其他厂商的竞争,那么相应的需求曲线为d1(主观需求曲线),该厂商的利润就会增加。但是,如果其他厂商也把价格降到P1,这样与之相适应的需求曲线不是d,而变成了D(实际需求曲线)。这表明在P1价格下垄断竞争厂商的销售量不是Q1,而是Q2

上述结果如图1-25(2)所示,所有厂商都定价为P1,d1已向下移动,变为d2。d2与D在B点相交,因为新的d2表示的是其他厂商价格都变为P1的时候,该厂商自己面临的主观需求曲线。这样,在与价格P1相对应的B点上,所有厂商都定价为P1,而该厂商的销售量也必然是Q2

在这种情况下,该厂商d2对应的边际收益为MR2。由于上面同样的道理,当MR2=SMC时,利润最大。也就是当把价格定在P2上,期望产量是Q3时利润最大,结果其他厂商也采取同样的行动。结果新需求曲线又不是d2,而是继续下移到C点,每个厂商将生产Q4的产量。

上述的过程一直要持续到代表性企业没理由再继续降价为止。在图1-25(3)中,当价格为P4,产量是Q4时,该厂商不会再调整价格了。因为此时MR4=SMC,实现了利润最大化,H点正好是d4和D线的交点。P4和Q4为厂商短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img43

图1-25(3) 价格和产量的最后一次变化

所以,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

MR=SMC

垄断竞争短期均衡的条件是两条需求曲线的交点和MR=SMC交点决定的是同一产量。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一样,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也可能有三种情况: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和亏损。这主要取决于H点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相对位置,如果H点在平均成本曲线之上,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如果在平均成本曲线上,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如果在平均成本曲线之下,则是亏损的。这里同样可以像完全垄断条件下一样和AVC曲线的相对位置进行比较。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条件下,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垄断竞争厂商不仅可以调整自身的生产规模,还可以加入或退出整个垄断竞争行业。如果进入和退出不存在很大障碍,必然导致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d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并且d和D曲线的交点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重合。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26(1)所示,假定代表性厂商的初始短期均衡点为E0,d曲线与D曲线相交于H点,即市场供给和需求相等,均衡产量为Q0,均衡价格为P0,假定这时P0高于长期平均成本LAC,厂商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存在会吸引新厂商进入该行业,在市场需求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厂商的进入,每个厂商市场销售份额就会减少,导致D曲线向左平移,单个厂商销售量的下降促使厂商作出降价的反应,导致d曲线沿着D曲线向下平移。经过d曲线和D曲线交点的不断调整,直到该行业不存在超额利润为止,结果出现了图1-26(2)所示的情况。

图1-26(1) 垄断竞争代表性企业的长期均衡

图1-26(2) 垄断竞争代表性企业的长期均衡

在最终的长期均衡点上,相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产量为Q1。此时,与短期均衡相同的是,市场份额需求曲线D和d需求曲线相交于I点,这时候市场上的供求相等;MR曲线、LMC曲线和SMC曲线相交于均衡点E,即MR=LMC=SMC,这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的不同之处是,d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切于LAC曲线与SAC曲线的切点I,即AR=LAC=SAC,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其他厂商不再有进入该行业的动机,行业内的厂商也不会有退出的动机,厂商数量达到均衡,需求曲线也不再发生移动。

可见,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MR=LMC=SMC,AR=LAC=SAC

五、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比较

比较完全竞争长期均衡条件和垄断竞争长期均衡的条件可以发现,两者都是P(AR)=AC。不同点在于:完全竞争下AC=MC,P(AR)=MR,而垄断竞争市场AC>MC,P(AR)>MR。

如图1-27所示,H点为垄断竞争时的长期均衡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分别为P1和Q1,M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点,均衡价格和产量分别是P2和Q2,N点为SAC1曲线的最低点。可见,垄断竞争下价格比较高,相应产量较低,对消费者不利。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是理想的产量,产量较高,这说明垄断竞争条件下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可以看做Q1和Q2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Q1Q0和Q0Q2。Q1Q0说明垄断竞争厂商在当时的生产规模下是开工不足的,自身存在着生产能力的过剩;Q0Q2说明垄断竞争厂商本来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扩大生产规模使成本更低,但由于垄断因素的存在无法达到完全竞争下的最优水平,也就是说存在着社会资源的过剩。

尽管我们上面分析的结论说明了垄断竞争下的过剩现象,但并不能说明垄断竞争劣于完全竞争。因为尽管垄断竞争市场上平均成本与价格高,资源有浪费,但消费者可以得到有差别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另外,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鼓励厂商进行创新。因此,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从总体上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图1-27 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比较

思考题

1.简要表述STC、TFC、TVC之间的关系以及SAC、AFC、AVC、SMC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3.分别分析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4.分析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参考文献

1.石磊等:《产业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4月。

2.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著,钟鸿钧等译:《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4.张维迎:“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经济研究》,1994年第11期。

5.唐晓华等:《产业组织与信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3月。

6.徐仲昆:《微观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8.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注释】

[1]石磊:《产业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第3页。

[2]哈特(Hart,1979)也曾指出,完全竞争和厂商数量没有关系,认为更要紧的是厂商非常小,以至于其决策不影响市场价格。

[3]严格来说,没有任何两种相同的产品,比如消费者偏好的不同也会破坏同质性的假定,所以产品同质必然也要求消费者是同质的。

[4]A.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第8版,第124页。

[5]范围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产品种类的增加,进行联合生产的平均成本低于进行单独生产的平均成本。

[6]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某些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可能会丧失其自然垄断的特性。

[7]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著,钟鸿钧等译:《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0页。

[8]这也正是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的争议所在。也就是说,既然产品可能在物理形态上并不相同,那么成本和需求曲线的一致性假定就是不合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