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产业优势推进桥头堡建设

以产业优势推进桥头堡建设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产业优势推进桥头堡建设——对银行业支持西双版纳州桥头堡建设的思考王瑞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了“使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给西双版纳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方向,使西双版纳州的经济腾飞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以产业优势推进桥头堡建设——对银行业支持西双版纳州桥头堡建设的思考

王瑞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了“使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给西双版纳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方向,使西双版纳州的经济腾飞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一、西双版纳州桥头堡建设优势突出

一是地缘区位优势突出。西双版纳与老、缅两国接壤,与泰国毗邻,是云南省边境线最长、国家级口岸最多、离泰国最近的地区,也是我国向东南半岛腹地延伸度最长的地区,国境线长达966. 3公里,其中与老挝的边境线长达677. 8公里,与缅甸的边境线为288. 5公里,一江连六国,素有“东方多瑙河”美誉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辖区全境。现有国家一类口岸4个,60多个通道与境外相连,其中重点公路边境通道9条,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水陆通道和门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显而易见。二是人文关系和谐。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民族同根、文化同源,历来交往密切、关系融洽。三是产业优势明显。西双版纳是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现有胶园365万亩,年产干胶24万吨。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有普洱茶六大古茶山和8万多亩上百年栽培型古茶园。旅游产业方面,西双版纳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傣医药是全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傣族贝叶文化是云南省主要少数民族文化,傣族泼水节、基诺族大鼓舞、布朗族弹唱、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等1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等自然与人文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深入开展桥头堡建设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桥头堡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就西双版纳目前经济发展情况,在深入开展桥头堡建设中,在做实边境口岸、交通、通信、能源、社会事业等基础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几个问题。

(一)产业链偏短,潜在内生力发挥不充分

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西双版纳的胶、茶、旅游产业优势在很多方面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些产业的优势表现得并不突出,产业链偏短,潜在内生力得不到大的充分发挥。一方面胶、茶产业几乎还停留在最低端,没有深加工、没有高额的附加值,产业规模与产业对地方财税的贡献度完全不匹配,并且现有的胶、茶企业(种植户)数量多规模小,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各自为政,抗风险能力弱。另一方面胶、茶产业的内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开发。以橡胶为例,目前仅仅是依靠胶乳来实现产值,还可以利用资源增加产品和产业收入,如利用橡胶子等来扩大产业收入,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西双版纳各个国有农场中就已经尝试了胶子榨油,只是由于提纯等工艺上的问题没有获得推广,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用胶子榨取食用油或工业用油的技术支撑应该更趋完善。365万亩的胶园,每年的胶子产量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中型榨油厂的生产原料需要。旅游产业方面,同样也存在着内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开发的情况,还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旅游产品设计滞后,从相关部门的统计情况看,2009年旅游业总收入虽然达到了50亿,但旅游者在本地的每人次综合消费仅为700余元。随着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休闲度假式旅游趋势已逐步凸显,如何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等自然与人文的特点以及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融入旅游产业之中,是西双版纳发挥内生力,促进旅游业二次腾飞的关键。产业链的拓展,不仅可以激发产业本身的内在发展潜力,扩大产业收益率,增加财税收入,还为农民的进一步增收创造了条件。

(二)缺乏有效的融资平台,“两难”问题亟待解决

同样还是地理区位的关系,西双版纳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内地,结合实际,州委、州政府提出了“热、傣、水、边”的发展战略,以特色产业带动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居民收入来源。在此情况下,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是无法实现的,如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就是要有资质过硬的实体经济融资平台,而这也是目前西双版纳最为缺乏的,也是西双版纳桥头堡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虽然西双版纳拥有颇具规模的胶、茶产业,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融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合力。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在西双版纳辖区银行业的存量贷款中,胶产业的占比为11. 30%,茶产业的占比为1. 90%,旅游业的占比为1. 76%。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些行业并不是“不差钱”,而是融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贷款平台,西双版纳辖区银行业的资金也无法全额投放到经济发展中。截至2010年6月末,辖区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220. 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7. 77亿元,名义存差为82. 98亿元,剔除各级存款准备和财政性资金后,如按70%的标准计算,辖区银行业还可以向经济建设投放58亿元的贷款。银行业作为特殊的企业,资金来源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虽然利润最大化是追求的目标,但安全性更是守恒的定律,“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颁布实施,更加说明了保证银行贷款资金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哪一个银行不愿意发放贷款,关键的问题是贷款资金的安全性能不能得到保障。

三、几点建议

西双版纳在桥头堡建设中有许多优势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以优势变强势,是取得桥头堡建设战略性胜利的关键。

(一)整合资源,打造橡胶产业品牌

以国有农场改革为契机,以橡胶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股份制集团公司为手段,以国际竞争优势为目标,全面整合橡胶产业。用股份制方式整合橡胶产业,逐步确立西双版纳在国内橡胶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构建集资源开发、精细生产、商品贸易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从而辐射东南亚,由目前单一的橡胶原料输出地区转变为高附加值产成品生产输出地区。

(二)以经济实体筑建融资平台

西双版纳辖区银行业机构“不差钱”,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大量符合银行业贷款管理规定的贷款主体单位。要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经济实体的改革力度,使其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银行业要积极争取信贷倾斜政策,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加大授权授信额度。

(三)走出去、请进来

建立畅通的对外结算渠道是桥头堡建设的基础之一。政策上要有倾斜,鼓励国内银行业到东盟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通过银行业的走出去,带动辖区企业到东盟国家经商办厂,让产品走出去;要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品的宣传力度,以资源优势和优惠的生产成本吸引国内外橡胶制品等知名品牌企业到西双版纳投资办厂,通过对胶、茶产业的深度开发,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依托民族特色,创新旅游产品

突出傣族泼水节、基诺族大鼓舞、布朗族弹唱、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等11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围绕“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等自然与人文特点,逐步由“景点—进店”单一观光旅游模式向休闲、避寒度假式旅游转变,吸引高端游客,延长旅游度假时间。

(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

一是给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扶持,二是给予税收、边境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三是给予桥头堡建设重点项目上的贷款利息补贴。

(王瑞,男,哈尼族,西双版纳银监分局办公室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