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产业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传统农业的战略选择

农业产业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传统农业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选择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不仅同上述研究理论相符合,而且符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和工业化初期的实际,能够有效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传统农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农业产业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传统农业的战略选择

农业产业化,是“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济模式的简称,即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际上就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各地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不仅经济发达区域可以搞,经济欠发达区域也可以搞。最早、最原始阶段的农业是单纯的、生产力低下的、维持生存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第二阶段可以称之为“多种经营”或“混合”的农业,在这个阶段,农产品的种植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另一部分是为了出售,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阶段是现代化、专业化的农业,这个阶段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生产率的专业化农业。混合型的、发展中的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可以看做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维持生存的农业向专业化、高生产率的农业渐进和持续发展的过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一定发展阶段和发展时期,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绝非是一个支援部门,至少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及农村发展状况。在决策方面,他们将重点转移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再强调迅速推进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化。选择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不仅同上述研究理论相符合,而且符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和工业化初期的实际,能够有效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传统农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一,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可使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延长产业链条,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解决当前面临的农业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矛盾和问题。结构变革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积极的力量。而产业结构单一落后,比较效益低,是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据统计,1995年,东部地区的每个农民在乡镇企业中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是470.9元,而中部只有157.8元,西部仅有98.7元。所以,走出传统农业,首要的是改造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即以种植业为主变为多种经营为主,以农业为主变为农业与非农业产业为主,并最终实现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使农村经济增长的总体格局实现质的飞跃,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传统农业,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的结合,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为一体,形成一个以种植业为基础的产业系统,从而使农业内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和优化,使农业成为产出水平高、获利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产业。各地的实践表明,通过延长产业链的办法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运作过程中震动程度小,农民易于接受,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关经济理论也表明,当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为300~500公斤时,农村产业结构将会出现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其他产业会逐渐发展,这个阶段将成为农村产业结构变革最活跃的时期。从整体上讲,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农村正处在这一时期,因此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就能够通过实施产业化战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二,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可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解决当前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传统农业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分散的农户经营,由于规模小,要素配置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高,竞争能力差,难以进入大市场,难以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不利地位。尤其是在经济国际化、贸易自由化潮流的冲击下,弱质的小农户经营不仅难以发展,甚至难以生存。因此,必须尽快探索和采用有效的组织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使分散的小农户与统一的大市场相适应,使小农户的分散经营得以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实施农业产业化,可通过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变外部经济为内部经济,扩大生产加工销售的批量规模,降低交易成本,产生新的经济增量。通过产业一体化组织和服务系统,引导和帮助农户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经营之路,形成区域规模和产业规模,产生聚集规模效应,有力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户经营效益,从而形成农业自我积累机制,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甘肃省定西地区近年来把马铃薯、畜牧、药材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组织千家万户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工和销售,大大增强了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正在逐步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有效地克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三,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可使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解决当前面临的生产工具落后、科技含量低的矛盾和问题。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而且要实现物质装备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但在传统农业条件下,从产业结构水平到经济运行机制,都不适应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引进与运用,落后的产业结构和狭小的生产规模,甚至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学技术的运用产生本能的排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组织农民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之路,从产品结构到运行机制以至农村积累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要求生产规模相应扩大,要求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相应提高,不仅使农业生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而且成为迫切需要。实践证明,凡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地方和区域,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第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可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和利用,解决当前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矛盾和问题。据统计,1978年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94.4%,1988年为89%,10年时间仅下降了5.4个百分点。所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口的逐年增加,如何转移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能否深入推进,而且关系社会的稳定。不可否认,这些年经久不衰的“民工潮”,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劳动力支撑,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外出打工的一般都是年轻力壮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能干人”,这些人的长年流失,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异于大量“失血”。因此,需要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既能使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又能使“能人”有施展才干的舞台。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就较好地创造和提供了这种环境和条件。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建“龙头”企业、立“支柱”产业,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全区乡镇企业已容纳农村劳动力40多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占剩余劳动力的一半左右,大大减轻了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压力,使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了20%以上。同时还必须看到,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同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互相联系,互为促动,是实施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传统农业的正确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解决了上述四大突出矛盾和问题,就等于完成了走出传统农业的历史任务。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的转变,反映了我们对于走出传统农业战略选择的认识,从探索逐步走向实践的过程。但有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尚不具备大规模实行农业产业化的条件”,其理由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资源环境不是很好,土地分布零碎,农业投入资金匮乏,而且交通与信息运行成本较高,在现阶段较难大规模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建议“在这些地区可以考虑采取鼓励农民之间自愿联合,以互助合作的方法,或者以社区集体公共出资进行一些规模不大,相对技术构成不高,且有地方风味,面向小区域市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一般农副产品加工,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见1996年第33期《瞭望》《农业产业化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文)。不可否认,提出上述观点的出发点是良好的,是想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选择和采用一些能够适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措施和路子。但是,对这种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因为这种观点等于说除了东部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不宜推行,这实际上是要中西部地区放弃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选择。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搞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不仅可以较好地发挥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而且可以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联结起来,提高对农户的社会化服务程度,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形成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实践证明,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既是转变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达地区要走这条路子,贫困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滞后,经营方式落后,更要解放思想,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子。”(1996年9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地处我国西部的甘肃省,在张掖等地区这些年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于1997年初制订了《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决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计划到“九五”末初步构筑全省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框架;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择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出传统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还需要国家和各有关方面予以帮助和支持。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生产要素在区域的流动是区域差别缩小的必要前提。阻碍我国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原因是基础设施和户籍制度。由于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经济增长未能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使沿海支持内地的战略很难落实,再加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引进利用外资比较困难,这就更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技术扶持力度,尽快改变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这些区域的合理流动。

(根据1997年1月《经济落后区域走出传统农业的战略选择》一文整理,原载1997年《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