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加快创业创新

关于“加快创业创新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加快创业创新 推进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丽水市政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省委在浙江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部署。为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使创业创新成为贯穿各项工作、各个领域的一条主线。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创业创新

关于“加快创业创新 推进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

丽水市政协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省委在浙江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部署。为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使创业创新成为贯穿各项工作、各个领域的一条主线。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创业创新,推进丽水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按照市委要求,市政协组织调研组,先后到庆元、龙泉、青田、缙云等县(市)和部分市直部门,通过走访企业、召开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委员约谈会等形式,就加快我市创业创新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进行综合整理,供参考。

一、我市加快创业创新的基础

创业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自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把撤地设市焕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投身于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的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新一轮的创业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与2000年撤地设市时相比,2006年我市的生产总值从136.76亿元增加到355.37亿元,人均GDP从5515元增加到14104元;财政总收入从12.83亿元增加到4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60元增加到139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590元增加到3869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888元上升到5781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5.8∶37.37∶36.83调整到12.63∶46.06∶41.31;全市的城市化率从33.1%提高到39%。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以对接省“五大百亿”工程为重点,以“项目推进年”为抓手,进一步突出“两网络(交通网、电力网)、两平台(工业化平台、城市化平台)”建设。据统计,“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2.17亿元,是此前50年投资总额的3.8倍。全市的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以来束缚丽水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得到根本的提升。以“金丽温”和“两龙”高速公路为标志,改善了对外交通条件,构建了便捷的区域通达网络;以城市化为载体,促进了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完善了城市功能;以工业园区(开发区)为平台,促进了产业的集聚,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以城市防洪工程为代表,改善了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和城市防洪、排污设施;等等。

3.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全市的发展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进。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精减了审批事项,简化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活力;以“平安丽水”、“法治丽水”、“信用丽水”建设为抓手,营造了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4.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截至2006年末,全市内资企业12674户,注册资本(金)250亿元,其中私营企业9058户,注册资本168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7.3倍和2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0年的295家增加到8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实现产值4825万元,比2000年增长90.4%;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由2000年的7家增至96家;全市个体工商户65696户,资金数额16亿元;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53家,比2000年增加115家;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394家,比2000年增加295家。

5.创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创业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我市在各个领域勇于突破,并在局部领域取得优势。如在发展的模式上,云和县实施的“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被浙江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加以推广;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庆元县提出的“技能型乡镇政府”,被2006年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选为“中国十大创新典型”;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我市推行的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已成为全省各地的效仿典型;在市场主体的培育上,纳爱斯集团等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产业的发展上,全市初步形成金属制品、鞋革制品、微电机、木制玩具、精铸阀门、生物制药等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块状形经济和产业集群。

综观丽水近30年改革发展历程,无一不是在创新中促进创业,在创业中提升创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创业热情;历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改善了丽水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推动了个体、私营企业的较快发展;撤地设市,打破区域发展体制的束缚,形成了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可以这样说,丽水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创业创新,得益于激活了全市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活力。这些创业创新的实践,进一步优化了创业创新的环境,积累了创业创新实践的经验,丰富了创业创新的内涵,为我们新一轮的创业创新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我市加快创业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市的创业创新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总体上看,与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创业创新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形势影响大

从国际上看,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政治化倾向,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这对尚处于创业初期的我市出口型企业有着较大影响。从国内看,2006年以来,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以及对资源类产品调整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创业的门槛提高,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2.要素瓶颈仍难突破

一是用地制约明显。丽水山多地少,发展空间不足,近几年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经调整,但受制于客观的地理条件,可供项目建设的发展用地仍然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对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十分严格。土地供应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从全市看,供地不足在工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二是融资困难。由于宏观调控影响,银根紧缩以及市内金融盘子小、银企信息不对称、区域性信贷歧视政策等因素,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没有“破冰”。同时,农村小额贷款的抵押担保问题尚未根本上破题,农村居民获取金融信贷支持不仅困难,而且成本较高。三是人才支撑不足。人才总量年平均增长率远低于经济增长率,尚未彻底改变人才底子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生产第一线人才短缺的状况。2006年全市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仅为578.2人,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列全省第11位。同时,我市三次产业人才中第一、二产业人才缺乏,尤其是第二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高、中级人才明显偏少。各行业拔尖人才外流严重,而引进又很困难,影响了部分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对新技术的及时吸收、消化。

3.区域创新体系仍不完善

一是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市各地虽然出台了不少鼓励创业创新的激励政策,但系统性不够,执行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一些政策“口惠而实不至”,名曰激励,实际上更注重管理,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二是科技投入仍然偏少。2006年全市安排科技三项经费为1750万元,各县财政预算科技投入虽然也按规定达到正常性支出的3.1%,但真正用于科技项目上的经费仍然偏少,与省内其他市县比仍有较大差距。三是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创新活动,局限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高新技术的引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应用技术的集成创新,行业间的科技合作,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协作攻关少,内源性、原创性、集成性创新不多,专利拥有量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了全市经济的竞争力。

4.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不强

受经济实力影响,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自身缺少科技人才,尚未形成科研开发、人才激励和技术投入的有效机制。许多近年新投建的企业,尚处在生产能力发挥与资金积累阶段,企业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上的资金相对不足。在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建有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不到10%,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只有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空白,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

5.发展环境仍需改善

从硬件设施看,作为产业集聚和创业创新活动主要平台的工业园区(开发区)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问题较为突出,已经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从发展软环境看,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审批制度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中梗阻”现象仍有发生,经济发展环境尚待不断完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劳资纠纷、信访上访、企业与周边村庄的矛盾等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由于我市地处浙西南山区,区位条件相对处于劣势,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影响了创业创新的深入开展。但本质上,还在于部分干部和群众创业创新意识薄弱。对照“二创”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不敢创业、不愿创新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一些群众守土恋家,安于现状,不敢闯市场,不想做老板;一些企业小成即止,故步自封,不愿创大业,不求大作为;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患得患失,放不开胆子,迈不开步子;个别同志工作没有热情,干事没有激情,抓工作敷衍了事;一些部门单位以收费代替服务,以检查罚款代替义务,不顾丽水发展大局,过多考虑部门利益,损害了丽水的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在加快创业创新的实践活动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加快我市创业创新的对策思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丽水的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着既要扩大总量、又要提高质量的双重压力,既要补第一次现代化的课、又要赶第二次现代化的趟的双重任务,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资源的双重挑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省委加大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通过走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积极探索和实践丽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使创业创新成为落实各项工作、各个领域的一条主线。

楼阳生书记在市委二届七次全会上指出,促进丽水跨越式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业创新实践活动。促进丽水跨越式发展,对新一轮的创业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对照省情找差距,吃透市情寻突破。针对丽水实际,调研组认为,我市新一轮创业创新的主要任务应着重解决以下八个问题。一是加强宣传,加深理解,解决创业创新的认识问题;二是拓宽领域,降低门槛,解决创业创新的平台问题;三是加大扶持,放宽金融,解决创业创新的资金问题;四是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解决创业创新的技能问题;五是转变职能,依法规范,解决创业创新的环境问题;六是锐意改革,排除障碍,解决创业创新的机制问题;七是典型引路,分类指导,解决创业创新的带动问题;八是强化组织,严格考核,解决创业创新的推动问题。为此,调研组建议,我市新一轮的创业创新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创业创新主体,积极弘扬创业创新文化,不断健全创业创新机制,加快完善创业创新政策,着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把创业创新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加快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努力打造全面创新型地市。并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使全市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竞相迸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保障。

1.在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全民创业创新热情上要有新突破

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核心的软实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精神的强弱,日益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推进丽水全民创业、全面创新首要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业创新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改变“等、靠、要”的被动态度、贪图安逸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弘扬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的精神和作风,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崇尚创业创新的精神追求,形成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加大创业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除在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外,建议进行“推进创业创新、促进跨越发展”的专题大讨论活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理论研讨,动员全体市民献计献策。二是要推进丽水精神的与时俱进。人文精神是文化最高表现形式,是构建社会凝聚力的关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在丽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勤劳质朴、坚韧不拔、负重拼搏、务实创新”的丽水精神,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充分挖掘丽水人民在新一轮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创新品格和创业精神,赋予丽水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丽水精神的与时俱进,使丽水精神更加富有创造性,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富有进取心,进一步激励丽水人民改变落后面貌,开拓美好未来的斗志和激情。三是要培育创新文化。要积极倡导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念,为自主创新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把支持人民群众干事业、干成事业作为创业创新的根本之策,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业创新环境,营造一种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和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在全社会强化人人都是创业主体的意识,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带头创业、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立创业、广大农民走出去创业,努力以创业社会化促进就业最大化。

2.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上要有新突破

在创业创新的实践中,要致力于发挥好丽水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创业创新的主攻方向,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着力提升工业经济。要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致力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建设浙西南特色制造业基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准入制度,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工业经济在扩量的同时有质的提高。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动农业,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切实在打响丽水农副产品的绿色、有机、健康等生态品牌上求突破,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加快形成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三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服务业整体实力。全面实施市区商贸业发展规划,培育区域性现代商贸集团,发展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提升商贸业规模和档次。适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行业。四是要做大做强旅游业。要把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实行鼓励扶持政策,做好自然禀赋与人文特色有机结合的文章,加快大景区开发,整合景区网点,完善配套功能,促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3.在搭建发展平台,培育创业创新主体上要有新突破

要引导和鼓励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积极培育规模企业,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积极推动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和中介科技服务组织,支持大中专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自主创业就业,引导下岗职工、富余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进城、进企业务工创业。大力发展家庭工业,深化“百企结对百村帮扶万家创业”活动。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和“华侨要素回流工程”以及“回归工程”,吸引外来人员来丽创业,鼓励外出丽水人返乡投资创业。培育创业创新主体,关键就是要围绕“二化一新”这个主阵地,搭建好发展平台。具体而言,一是要围绕“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搭建发展平台。进一步明确全市10个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推进产业园区深度开发,二次创业,提升产业层次,完善设施建设,优化园区功能,提升集约发展水平,使工业园区(开发区)成为新型工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体制创新的实验区和城乡统筹的示范区。二是要围绕新型城市化,搭建发展平台。要加强全民创业项目的搜集、筛选和规划,定期发布创业指导项目,为城乡居民寻找创业项目、就业岗位提供服务。要推进工业标准厂房和农村家庭工业集聚区建设,在城市社区开辟一批创业特色街区,以优惠的价格销售或租赁给各类创业者。三是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搭建发展平台。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要以优化村庄布局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新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重点把中心村建设成为文明和谐新社区,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

4.在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上要有新突破

在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一是要强化主体创新。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按照企业发展水平,分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二是要完善公共创新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借力发展的科技进步体系,建设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企业研发中心,形成技术引导与合作、开发与转化的大平台,达到基本满足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要求。针对丽水实际,加大五金机电、特种材料制造、精细化工、竹木加工、合成革产业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力度,努力在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有所突破。运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做强做大食用菌、笋竹、中药材、干水果、茶叶等农业支柱产业。三是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注重区域性行业公共创新平台的培育,积极推进我市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支持各县(市、区)企业与市内外大专院校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建立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地利用创新资源。重点加强与浙大、浙工大、浙江林学院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和特色学科建设。积极积聚力量,共建区域性的行业公共创新平台,有效提升区域块状经济和支柱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四是要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战略。重点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制度建设。加大对重大发明专利和重点行业标准制订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优势技术转化为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建议针对目前我市茶叶、食用菌等商标品牌过多、过杂的问题,进行品牌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壮大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5.在提升创业能力,强化人才保障上要有新突破

加快创业创新,必须以人才为保障,要坚持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创业创新的关键环节,全面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立足于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以专利、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办法,充分调动人才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创新交流平台。完善人才资源市场服务网络,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人才资源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职工培训服务,增加人才的供给,解决好技术工人紧缺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重点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保证经过培训的农民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三是要优化人才引进的政策环境。完善有利于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用工和产业政策,着力提高外来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特别是要逐步淘汰、转移低水平的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和集聚效应。完善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注重人才柔性引进。针对丽水大批量引进人才尚有一定困难的实际,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引“智”工作。四是要有效降低企业使用高素质人才的成本。建议建设人才公寓,让来丽水工作的人才在生活上更为方便,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

6.在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创业创新的活力上要有新突破

丽水要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上的步伐。一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促进各类要素公平、公正、公开配置和向有活力、有效率、有竞争力的创业创新领域集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文化事业等领域,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广大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加快创业创新资金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创业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继续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的农民贷款问题,加大对创业创新活动的贷款担保支持。二是要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拓宽创业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投资领域外,其他各个领域都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无障碍进入。进一步放宽创业注册限制、经营场所限制和投资方式限制,不断降低创业门槛。加大对创业创新政策的研究力度,围绕创业创新的资源集聚、平台搭建、投融资体系建设、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重点,制订完善激励政策。就当前而言,政府在推进创业创新中,既要完善创业创新的投入政策,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发挥创业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完善创业期的孵化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优化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还要注重对成长期企业的培育政策的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和推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针对调研中企业反映政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议市政府对各部门制订的激励政策进行梳理,并按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进行分类,编印相关政策汇编或通过网站,发送给各企业和相关单位,便于全社会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三是要用足用活上级政策。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使产业选择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要求。牢牢把握省委对欠发达地区加大支持的历史机遇,认真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对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扶持的有关政策,积极做好对接,借力破解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

7.在优化社会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要有新突破

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加快创业创新实践至关重要。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入推进“平安丽水”、“法治丽水”建设,以安全有序、安居乐业促进创业创新,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到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营造守法者享有充分自由,违法乱纪者感到威慑无处不在的社会氛围,依法维护创业创新成果,保护知识产权。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打击各种欺诈、侵权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积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丽水”,营造诚信守法、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推动各级机关部门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为创业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创新审批办法,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建议重视对非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工作。进一步创造“我比人家办得好、我比人家办得快”的“丽水速度”,为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动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8.在强化组织保障,推动创业创新实践上要有新突破

一是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它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以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增加投入、组织规范、优化环境为工作重点,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从部门职能出发,制定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创业创新的强大合力。二是要转变作风。以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推动全体干部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创业创新的实践技能。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提高广大干部破解难题、操作到位的能力,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创业创新实践中的各类问题,并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三是要强化考核。加快建立创业创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纳入县(市、区)和各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进一步完善县(市、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主要任务列入干部任期考核目标,加大工作考核力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