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才能够真正地处理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反贫困过程中,人们日益意识到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国家在反贫困过程中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三、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贫困地区生态坏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决定了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因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很弱,一旦受到破坏,生态修复将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因此,环境保护意识需要贯彻于整个反贫困的过程,无论是反贫困战略的制定,还是反贫困实践过程中的某个具体项目。结合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反贫困与环境之间的问题。

(一)结合贫困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一般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传统农业具有精耕细作、机械化科技化水平不高等特点,农业作为贫困人群的主要收入来源,需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以带动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灌溉环节实行漫灌方式较为普遍,针对这种漫灌方式许多专家提出了质疑和异议,认为这种漫灌方式极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在中国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过程消耗掉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绝大部分的水分蒸发,而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处于干旱半干旱的西部地区,降水极其有限,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因而水资源十分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漫灌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过程的用水量。为突破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用水瓶颈,积极推广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既能满足农作物的用水需求,又能减少农业生产过程的用水量。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地膜、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污染破坏,这种不科学的生产方式应当杜绝推广,防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落后发展模式死灰复燃。只有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才能够真正地处理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资源日益紧缺和环境日益重要的时代,生态农业的积极推广是必然的趋势,是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贫困地区在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如喀斯特地区在生产实践中,坚持在山顶封山育林、在山腰种植经济林,在山脚变坡耕地为梯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价值于一体的发展。

(二)通过以工代赈活动等,开展还林还草、植草造林等绿色工程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自身甚至全中国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积极提升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由于西部沙漠环境恶劣贫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势高亢,气候干冷,或水源匮乏,或生长期极短,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并且该地区的环境变化对于中国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退耕退林、植草造林等绿色工程的开展,可以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提高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反贫困过程中,人们日益意识到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国家在反贫困过程中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推广植草造林、封山育林,来实现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同时政府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补贴,增加人们的收入来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环境保护修复与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的协调发展。这种植草造林、退耕退林的绿色工程对于西部沙漠环境恶劣贫困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4]

(三)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贫困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只有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平稳有效转移,才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积极促进中小城镇发展,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广泛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劳动力转移,增加人们的收入来源,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缓解贫困状况。同时加强对乡镇企业的规划管理,在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技术起点要高,尽量采用能耗物耗少、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工艺;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实行资源优化配置;项目审批严格把关、凡是采用落后工艺、布局不当、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现有企业明确治理污染的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加强对自身污染的治理工作;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废”资源化;城市实行以工业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治理,使烟尘、污水、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噪音等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贫困地区集中的西部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集聚的主要地区。这些地区有着许多民族特有的乡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事业日益受到重视,这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乡土文化,可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同时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西部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如喀斯特地区特殊地质形成的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可以利用特有的文化优势和环境优势来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是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典范。

(五)加强草原建设,发展自然经济

中国的草原,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中国草原面积约有3亿公顷,其中可利用的草原有2.2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1/3,相当于耕地面积的三倍。中国草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参与,草原生态系统演变为由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耦合而成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蕴含着大量的资源,可以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自然经济来实现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自然经济的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草场利用率,维持草场的草原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调节的能力,使得优良牧草得到天然更新,保持优质稳产;又能放牧适当数量的牲畜,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可以推广发展牧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已有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可以调动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他们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注释】

[1]侯景新.落后地区开发通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P564-568页.

[2]柯华、柯元.2007,转引自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1,P150-152.

[3]郝晋珉、李拴怀、徐宏源.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西部内蒙古等省区为例[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6.P47.

[4]周毅.西部反贫困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156-1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