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经济合作概述

国际经济合作概述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在进一步深化,东方与西方、北方与南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密切。可见无论以何种形式和类型出现,国际经济合作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展开的。国际经济合作就是世界各国之间在生产领域所进行的经济协作相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政策方面的协调。

目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在进一步深化,东方与西方、北方与南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密切。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基础上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已构成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这个体系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有助于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秩序,这就是国际经济合作。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循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同其他国家长期而稳定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世界经济才能够得到发展,这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结果。如果有哪个国家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或因惧怕经济全球化会带来“陷阱”而拒绝进行改革和实行开放政策,那么这个国家不仅当前经济得不到发展,甚至会出现倒退,而且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将会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因此,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潮流的。

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对各国和世界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国际分工越来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及其企业可以通过国际经济合作,解决资源、资金、技术设备的困难,获得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扩大产品出口等;通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地区或部门转移到生产效率较高的地区或部门,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实现优势互补,缩小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内涵

在国际经济合作(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中,“合作”一词的含义是指双边或多边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协作与配合关系。结合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参加的主体、包括的内容、从事的领域以及应遵循的原则,我们对“国际经济合作”一词的定义是:不同主权国家政府、企业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竞争与协调,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侧重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经济协作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国际经济合作应具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

这里所指的国际经济合作主体包括各国政府、地区、企业及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是指在它们之间开展的经济技术协作活动,既包括不同国家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企业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有时参与合作的主体也可以是该国的自然人,如单个劳务输出等。国际经济组织,是指联合国系统的经济组织、区域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经济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国家政府是指主权国家政府,有别于历史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不是平等互利原则上的合作,因此,它不属于国际经济合作研究的范畴。此外,国际经济合作迅速而广泛的发展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这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瓦解,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走上独立和解放的道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它们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才真正具有普遍意义。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内容

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由于各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自然资源、现代管理、信息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将不同国家的优势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经济,进而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各国可以直接利用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弥补本国生产要素的不足。通过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间的相互转移,使一种生产要素从具有优势的国家流向不具有优势的国家,与当地具有优势的其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与配置,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活动,输入本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时输出本国具有优势和丰裕的生产要素,使生产要素在国际移动中得到优化配置,达到发展经济、共同繁荣的目的。另外,各国可以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协作活动,力争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国际投资合作主要研究资本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国际科技合作主要研究技术要素跨国间的转让;国际劳务合作主要研究劳动力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等等。可见无论以何种形式和类型出现,国际经济合作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展开的。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

与国际贸易有所不同的是,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在生产领域里的相互协作。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整个世界经济生活日趋国际化。过去的那种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的国际经济交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了。现代国际化生产要求在生产领域中实现最有优势的生产要素组合和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合作就是世界各国之间在生产领域所进行的经济协作相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政策方面的协调。

(四)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

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国家的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区域性经济组织、超越国界的自然人和法人等之间,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各以其所具有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一定的经济协调机制,共同开展较为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所谓平等互利原则,是指在相互经济交往中,根据双方的需要与可能,有来有往,互惠互利。合作各方在进行洽谈或签订各种协议、合同时,要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兼顾双方的权益,使双方都有利可谋。任何一方均不能强加给对方任何不平等的条件和不合理的要求。例如,2008年5月,中日双方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和日本环境省关于合作实施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示范项目的备忘录》就是本着战略互惠、平等互利的原则而签订的。协议或合同一经签订,双方都应严格执行,任何一项条款没有履行,都属于违约行为。合作各方也可在平等基础上,通过协商或其他途径解决合作中的争议和纠纷。

(五)国际经济合作中的竞争与协调

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合作与竞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合作就会有矛盾,或发生冲突,就需要协调解决。在当今社会中,各国或集团、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往往都是处于竞争、矛盾、协调、合作错综复杂的混合状态中。因为,任何一种国际经济行为(如某个经济问题的解决或某个项目的实现等)都反映了该行为主体所要追求的特定价值利益和目标。在实现这些价值、利益和目标的活动过程中,该行为主体将会遇到其他行为主体的支持和反对,它们之间就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各方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也要通过国际经济协调方式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矛盾和冲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一)国际经济合作改善了世界经济外部环境

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国家间在政策方面进行协调,发展区域合作和跨区域合作。目前,国家间在经济上的协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差距较大的国家间的协调、区域性经济组织、跨区域性经济组织以及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协调等多种形式。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克服国际经济的矛盾和纠纷,有利于解决国际经济中的不平衡现象,从而有利于各国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

(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可以获得稀缺性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最佳配置;可以获得发展生产所迫切需要的资金、技术;可以获得廉价劳动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要素由闲置或过剩的国家流向短缺的国家,由价格低、报酬低的国家流向价格高、报酬高的国家,实际上也就是由使用效率低的国家流向使用效率高的国家,这样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输出本国相对丰裕或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的生产要素而为本国带来比较利益和绝对利益。

(三)国际经济合作带来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原则表明,在扩大各类要素投入的条件下,生产规模扩大,收益增加。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一个国家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得自己稀缺的生产要素,将自己所拥有的优势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的优势生产要素相结合,扩大产品生产规模,这不仅能避免密集使用某一生产要素而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减,而且还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国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为了解现代国际经济合作的性质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有必要对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政治条件加以探讨。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早期的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方式。因此,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放在整个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历史中加以考察。国际经济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经济交往的关系。国家出现以后,国际经济关系便开始发展起来。虽然国际经济合作在国家出现后以各种形式出现过,但我们无法判定最早的国际经济合作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之间进行的,只能根据历史常见的例子来分析当时已有了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一)中国早期国际经济合作的历史追溯

1.三星堆古蜀文化。1929年,三星堆文明被发现,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被考古专家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从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关于“土著象牙”和“外来象牙”的争议。这一切事实表明,“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已经有了“海外投资”,国际经济合作雏形逐渐形成。

2.丝绸之路。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正式的贸易交往,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两次出使,虽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却建立和发展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乃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的关系,由此开通的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以丝绸为主体的商贸之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丝绸之路后,汉王朝多次派使者出使安息、奄蔡、黎轩、条支等国。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为贸易交往作过一次重大努力。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尉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条支。抵临大海,安息西界的船人对甘英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听说,只得望洋兴叹。海路航行之艰险,成为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之间的严重阻隔,中国与西方大国之间失去了一次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

汉代域外贸易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汉朝经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贸易。这条商贸和文化交流之路,今人或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或称之为“滇缅道”和“蜀布之路”。由今四川、云南通往缅甸、印度和越南等地的这条通道,大约在战国时期已初步开通。这从四川、云南等地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上可以得到例证。由此可见,经从南方陆路进行商贾活动也是意料中事。但就官方而言,这条商路的开通是从汉武帝经营西南夷开始的,而经营西南夷则可以说是经营西域的副产品。

3.唐朝时期的对外贸易。唐朝时期的对外贸易比起前代,有很大的进步。两汉时期的对外贸易,不论是对西域,还是南亚、东南亚,都是以陆路为主。南北朝时,西北的丝绸之路经常被战乱干扰、切断,主要是依靠海上交通进行商业活动。而唐朝则是海上、陆地两条商路都比较畅通。来到中国做生意的外商,唐朝前期主要是波斯人,唐中叶以后主要是大食人(阿拉伯商人)。当时正是伊斯兰教兴起的时候,阿拉伯人积极向外扩张势力,无论是军事上还是商业上都很活跃,来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很多,并且充当着欧亚通商的中间人,东方的货物常常由他们贩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再转运到欧洲,甚至有些商人就长期居住在中国。当时每年到广州来的外国商船很多,有大食舶、波斯舶、婆罗门(印度)舶、师子(斯里兰卡)舶等等,运来珍宝、香料、药材,卖掉再购买中国的丝织品、纸张、瓷器、漆器茶叶等携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政府在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来管理海上贸易并征收商税,有时甚至和唐朝政府的正税——两税相等。

(二)国外国际经济合作的历史追溯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由于地中海贸易的开展,希腊与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贸易往来中,逐渐出现了国与国之间(主要由希腊牵头)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而约定互为对方的船只提供方便,在关税上互为对方提供优惠等属于国际经济合作范畴的行为。

公元14世纪,在欧洲封建时代最有名的盟约组织当推“汉萨同盟”。汉萨(HANSA)一词源自德语,意思为“公馆”、“行会”。当时手工业行会组织在各地纷纷成立,由于王权势力单薄,不能给各城市手工业组织以有力的支持,全国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北部地区以吕贝克为中心联合其他几个城市,并逐渐扩大,西到伦敦,北到挪威的卑尔根,东到俄国的诺夫哥罗德,先后有近200个城市结成同盟,保护盟员的利益,统一商法,抵御封建势力的干预,促进对外贸易,并保护商队安全。同盟有自己的武装和金库。同盟先后存在长达300余年,促进了广大原料产地和手工业的沟通和联系,使北欧和西北欧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经济区,对欧洲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今,欧洲人还怀念着昔日的“汉萨精神”,特别是在过去参加过汉萨同盟的城市,更是在行动上表示要发扬汉萨传统,加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1980年,他们在荷兰的兹沃勒市召开了“现代汉萨同盟会议”,决定以后每年在一个“汉萨城市”举行一届会议。

以上事例可以说是早期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商品生产还不发达,交通运输工具也很缺乏,各国国内所需的物质资料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因而国际经济交往甚少,这时的国际经济关系表现在各国间范围有限的商品流通关系,即国际贸易关系上,而且当时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主要是供统治阶级享乐的金银器皿、装饰品、宝石、香料等奢侈品上。虽然也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但当时的国际间商品贸易还没有成为各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使这样,也还是出现了一些国际经济合作的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当国与国之间开始了一般的经济交往活动之后,只有具备两个条件,它们之间才有可能结成国际经济关系。一个条件是双方或各方有经济合作的需要。也就是说通过国际经济合作能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因此有必要保持和发展这种关系。另一个条件是需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只有在和平发展时期,双方才可以较长期地进行公平买卖。我们上面谈到的时期正是封建割据,相互吞并,战争连绵不断时期,因而国际经济合作现象不常见,更未形成世界经济体系。在以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际经济合作才能得以发展起来。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经济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约百余年间,世界先后发生了两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和纺织机器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由于电动机和电力的发明而发生的。由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入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速度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时期。这一时期少数几个帝国列强主宰着世界,代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它们不是靠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公平的商品交换或平等互利的国际贸易来支撑,而是靠对广大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来维持的。它们从殖民地廉价取得它们所需的原料,畅通无阻地向殖民地倾销它们的过剩产品,把殖民地当成它们有利的投资场所。“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遏制的世界体系。”(见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这期间,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斗争,努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压倒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建立一定的经济合作关系。它们合作的主要方式有签订国际公约、对外直接投资等。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国际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社会形态。

“二战”前经过两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生产国际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当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存在,绝大多数国家丧失了主权,被剥夺了参加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的权利。因此,当时的国际经济合作不能构成普遍的、全球性的局面。国际经济合作真正发展起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经济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帝国主义体系瓦解,许多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并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支新生的力量,再加上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战前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宰整个世界命运的时代结束了,整个世界经济呈现出了一个多极化和多元化的局面。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三大类国家,它们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总产值(1980年)中占65%,占主要地位。由于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和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目的,这三大类国家内部以及彼此之间发生了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活动。

从“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的40多年时间,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形成对峙格局。围绕着这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即所谓的东西方关系。随着冷战的加剧,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在这一期间,两大阵营之间的经济往来减少,而两大阵营内部的经济关系迅速发展。80年代中期开始,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相互之间由“对抗”转变为“对话”形式。1991年苏联突然解体,这对世界新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世界由两极对峙的局面转向多极化发展的局面,全球政治、军事对抗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各国之间的竞争转向经济技术领域。

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必然带来经济活动的变化。近一二十年来,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各国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各国经济结构产生很大变化,国际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国际经济合作规模日益扩大,其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常常是多种生产要素的复合转移。以生产要素国际移动为基本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活动成为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内容。国际经济合作已发展成了一种涉及一切国家,遍及各个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并形成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国际经济合作反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

与历史上的国家间经济协作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国际经济合作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主要标志是相互尊重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就是所有参加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家政治上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任何一方不得损害对方的政治独立和主权,更不能以武力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合作条件。平等和互利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独立地自行决定合作的方式与内容,在合作过程中要兼顾对方的利益,各自以自己占优势的生产要素参加合作。对相互间产生的矛盾与纠纷应按国际惯例和有关法律进行协调和解决。

(二)国际经济合作已形成了全球性、广泛性和多层次的格局

国际经济合作的全球性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间发展广泛的经济合作关系。“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最显著的变化是世界上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三大类国家,由于经济相互依赖和联系的加强,为了各自的利益,三大类国家内部和相互之间发生了各种类型的国际经济合作: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北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南南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南北合作)、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至此,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已经遍及全球。

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具有广泛性,几乎遍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领域,合作层次多样化。从合作领域看,它包括生产、贸易、金融、科技、环保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方面的内容。从合作的层次看,国际经济合作可以是企业间的行为,也可以是政府之间、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或是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合作可以是在微观领域展开的,也可以是在宏观经济方面的合作;合作的主体可以是具体从事业务活动的企业和个人,也可以是政府首脑之间的高级会谈。

(三)国际经济合作常常是多种生产要素的复合转移

国际经济合作是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产物,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动力,以生产国际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目标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来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以生产要素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活动中,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有时是单一的要素移动,但更多情况下,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资源、信息与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的复合转移。例如,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常常会伴随着技术和管理的输出。再如,国际工程承包是劳动力、设备与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结合一起的方式。所以生产要素的复合转移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又一特征。

(四)国际经济合作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矛盾与协调的运动规律

我国有的专家学者将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的既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又相互矛盾、相互竞争的现象概括为“4C规律”,即竞争(Competition)——矛盾(Contradiction)——协调(Coordination)——合作(Cooperation)。“4C规律”反映了国际经济合作中普遍存在的运动规律。

所谓国际经济竞争,是指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各个行为主体为了取得某种经济上的优势而在国际间展开的一种经济实力的较量。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它并非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不论社会制度如何,只要有商品经济,就必然会有竞争。如今,竞争机制已进入国际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全过程。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竞争的领域已由国际商品市场扩展到了国际生产要素市场的竞争,如资本市场的竞争、技术市场的竞争、劳务市场的竞争、信息市场的竞争、资源市场的竞争,等等。

所谓国际经济矛盾,是指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任何一种国际经济行为都反映了该行为主体所要追求的价值、利益和目标。在这些价值、利益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发生摩擦、冲突,甚至是对立,这些都是经济矛盾的表现形式。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矛盾是普遍的、大量的、经常性的存在。这些不仅是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集团或企业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时共同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和市场,而且也由于各种非经济因素都可以导致国际经济矛盾的产生。当前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如美国、日本、欧洲国家之间的市场争夺战、投资战和科技战;南北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外债负担沉重,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此外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一些经济矛盾问题。这些矛盾对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需要得到妥善的解决。

所谓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各经济行为主体为了解决相互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通过对话协商、召开国际会议、谈判、国际仲裁和国际司法等方式进行协调,以求得协商一致的一种机制。对国际经济关系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行必要的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只有通过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转,国际经济合作才能顺利开展,各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所谓的经济合作,即各行为主体为达到某个经济目标,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而建立起来的协作关系。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实质

根据上述定义,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实质是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的规律以及各国间的经济协调机制。具体来说包括:

(一)研究国际经济合作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应当研究“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等问题”。当时马克思设想过国际经济关系的许多问题,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这一设想。如今,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国际经济关系中出现了很多理论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如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及其表现形式,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相互依赖、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等,这些问题都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形成与发展紧密相连。国际经济合作是伴随着国际分工的广泛和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展开的,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合作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这些理论,需要我们运用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揭示国际经济合作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二)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中各国的政策调节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从宏观角度,国际经济合作主要研究各国为鼓励或限制资本、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措施;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减少摩擦而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协调和法律保护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等问题;探讨不同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国际经济合作的具体方式和内容

从微观角度,国际经济合作主要研究合作的范围领域、合作的具体内容、合作的方式及合作的环境;研究合作各方如何通过一定形式在生产、投资、科技、环保、劳务、信息管理等领域里进行合作,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研究相关的国际市场、国际经济合作环境及有关的国际惯例。

二、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异同

国际经济合作(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与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都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国际经济合作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意义上国际贸易的扩展和延伸,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广义上看,两者在研究上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国际经济合作无论就其内容、方式还是就其运动规律看,都具有与国际贸易不同的特殊性。

(一)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共同之处

1.都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各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获得比较利益的重要手段。两者都离不开国际市场的交易环境,都受到国际经济贸易法律规范的保护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制约。

2.都与生产要素相关。一般来说,各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具体方式反映了其生产要素的禀赋情况,同样各国大量进出口的商品中也都密集地使用了其禀赋稀缺(或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禀赋决定了国际经济合作中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和结构类型,也决定了国际贸易中各国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和数量。

3.两者常常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国际经济活动。如国际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等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就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生产的混合体。

(二)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国际经济合作是研究国际之间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与配置的运动规律及其协调机制,其侧重点主要是生产领域的直接合作。国际贸易则是研究国际之间商品流通的规律性,其侧重点是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属于流通领域的范畴。

2.具体方式不同。国际经济合作在项目谈判时,双方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需要来确定一个适当的合作方式,达成协议后,还需要组建一个联合性质的经济实体,参加实体的有关各方,对项目的经营成败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有的项目还要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和共负盈亏。而国际贸易的业务程序则完全不同,往往是一笔商品交易签约后,出口方的责任是按合同要求的商品品质、规格、数量及时交货,进口方的责任是按合同规定及时支付货款。一旦双方完成交货与付款后,交易即告结束。

3.业务周期长短不同。国际经济合作的项目周期较长,金额巨大,内容也较复杂,从谈判、签约到合同执行完毕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一般在2年以上,有的长达几十年。而国际贸易从洽谈、成交、签约到交货收汇,一般在1年以内的时间即可全部完成。

4.国际经济合作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可以绕开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在东道国投资办厂,就地生产和销售,有利于谋求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国际经济合作,还可以直接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有利于本国落后产业的改造并组建新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类型

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包括:投资、金融、贸易、技术、环保、劳务、管理与信息等领域的合作。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不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共同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影响经济稳定的汇率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失业问题等等。不仅如此,国际经济合作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既有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移动、组合与配置等合作内容,也有政府之间、国际经济组织与政府、地区之间经济协调等内容。将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分成许多类型,比较常见的有:

(一)微观经济合作与宏观经济合作

根据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合作(Micro-economic Cooperation)和宏观经济合作(Macro-economic Cooperation)。

微观经济合作主要是指不同国家的公司或企业间开展的各种经济合作活动。如兴办独资或合资企业、对外工程承包、技术转让等。

宏观经济合作主要是指国家政府之间、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以及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展的经济合作活动。具体内容包括: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调整和确定本国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及措施、对有关的国际经济合作活动提供法律保护、通过外交形式不断协调本国与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关系。

(二)双边国际经济合作与多边国际经济合作

根据宏观经济合作参加方的数量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双边国际经济合作和多边国际经济合作。

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两国政府、企业或厂商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

多边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两个国家以上的政府、企业或厂商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一国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国家集团之间、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合作等均属于多边国际经济合作。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均属于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合作,近年来又出现洲际间经济合作日益加强的趋向,如亚欧会议、亚非会议、欧非会议等。

(三)水平型国际经济合作与垂直型国际经济合作

根据参与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合作涉及的领域、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国际经济合作划分为水平型国际经济合作和垂直型国际经济合作。

水平型国际经济合作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及技术和生产水平接近的厂商,或商品生产处于同一产品阶段的企业之间的经济协作。

垂直型国际经济合作则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技术和生产水平差异较大的厂商,或者商品生产处于前后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的经济协作。

(四)不同类型国家间的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关系中最基本的合作之一,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通常以赤道为界,把世界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不光是地理上的含义,而是指不同类型国家的社会经济含义。“南方”是指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这类国家大部分地处南半球;“北方”指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它们大部分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应该指出,这种“南北方”国家的划分只是大致上的,在南半球也有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样富裕的工业发达国家,在北半球也有中国和南斯拉夫等国,以及人均收入比某些发达国家还高的石油输出国,但按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国际经济合作可分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北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南南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南北合作)、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

由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国际分工越来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各国或企业在从事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合作方式不断有新的要求。因此,各种各样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便应运而生,且种类不断增多,但其内容归根结底是围绕着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可以采取单一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多种要素复合移动方式。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学科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生产要素的种类和特点、国际经济合作实际业务的性质及操作方法,本书中我们将国际经济合作的实务操作归纳为如下几种方式:

(一)国际投资合作

国际投资合作主要研究国际资本要素在国际间移动的表现形式及其具体内容。它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两种形式。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或收购当地企业等形式的国际投资行为。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研究国际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国际间接投资又分为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信贷投资两种主要形式。国际证券投资主要是研究金融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方面的合作,如国际股票投资、国际债券投资、国际基金投资等。而国际信贷投资主要是研究与资本要素国际移动关系密切的国际间的资金信用方面的合作,如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商业银行贷款、混合贷款、国际租赁等。

(二)国际技术转让合作

国际技术转让合作包括无偿技术转让和有偿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无偿技术转让的具体方式包括:召开科技专题研讨会、专家互换、专家征聘、专业人员培训、交换科技情报与共同研究和设计、建立联合科研机构与培训中心等。有偿技术转让即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贸易采取专利、专有技术或商标使用权交换等多种许可贸易方式进行,在一些带有技术转让性质的设备硬件交易、成套设备进出口中,有偿技术转让的成分也是很多的。

(三)国际加工装配贸易和补偿贸易

国际加工装配贸易和补偿贸易是非常有效的经济合作方式之一,是国际间经济贸易发展变化的产物。简而言之,国际加工装配贸易是一种委托加工的贸易方式,而补偿贸易则是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信贷相结合的产物。

(四)国际租赁合作

国际租赁合作是现代租赁业务由国内向国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按照一般惯例,应根据租赁交易中的主要当事人——承租人与出租人的国别属性来划分国内与国际租赁交易。当承租人和出租人不为一国企业时,即为国际租赁。

(五)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工程承包是指国际承包商以提供自己的资金、技术、劳务、设备等,通过国际间的招标、投标等途径为工程发包人(业主)建造工程项目,并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收取费用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六)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提供服务的企业和其他机构与国外企业或承包人根据服务合同的规定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内容广泛,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国际咨询业务、国际旅游等。

(七)国际发展援助

国际发展援助主要研究国际发展援助的主要方式与如何实施国际发展援助。国际发展援助是国家政府之间、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通过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国际移动展开的经济技术合作活动。

(八)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

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主要研究信息与管理要素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其中,经济信息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特征的反映。信息本身不能直接生产出经济效益,但信息可以像黏合剂一样,将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进行经济合作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信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是人类为了某种需要,对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自觉控制,即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手段使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更合理地组合起来。经济管理同信息一样,本身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一旦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

“一体化”(Integration)一词起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市场中的企业可以通过协定(Agreement)、卡特尔(Cartel)、托拉斯(Trust)以及其他购并方式结成产业组织。企业的一体化可以分为“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和“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两种方式。前者指竞争性企业间的结合,后者指互补企业间的合并。

有人赋予了“经济一体化”这种含义:“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的消失。”这个定义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

国际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在经济学文献中出现于1942年前后,开始它包括了国际关系的所有方面,如产品、资本、劳动力等的跨国流动。直到1950年,才由国际经济学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物状态或者一种过程。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全球化”在英语中是“Globalization”。Globalization是globalize这个动词的名词化,globalize是globe这个名词的动词化。Globe是指人类居住的地球。由此可见,globalize有“地球化”、使之成为世界性的或世界规模的事物等含义。Globalization即“使之成为世界性的事物”、“使之成为世界标准”等。

“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与法国。7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及学术界广泛使用的词语。到1992年,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的致辞中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状态,它使世界体系从多方面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自我调整;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公民权进一步扩大;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大发展;文化的广泛融合;国际治理空前发展;国家间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协调;国际机构纷纷建立;等等。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但经济全球化的端倪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其进程因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受到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历了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和平时期,经济得到稳定和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这是因为它能够准确地概括形容当今世界性商业融合的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必将对人类的生活及其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现象看,它是指货物、服务、生产要素以及伴随着市场交换的信息与观念等越来越多的跨国流动和配置。从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角度看,是已有组织和制度的演变及新的组织和制度的产生与功能演变。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融合的过程,是世界各国经济从相互隔离走向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的发展过程,是世界经济由各国经济的机械组合演化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当前的全球经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体化与单一化、国际化与分散化、多样化和本土化的辩证统一。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开放和相互融合,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量越来越大,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是人类朝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的四个重要特征

(一)全球市场化

全球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各国经济的高度开放和国际市场结为一个共同市场的过程。在这个大市场上,资本、商品、服务、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高度自由流动,任何阻碍都将被取消。

(二)全球信息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人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改变着并创造出新的生产和交易方式,更直接地加快了信息流通,拉近了地区之间的联系,消除了抵御隔阂,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三)资本全球化

资本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本身固有的特性是要打破一切国家界限,千方百计地追求最大利润。正是资本国际流动的不断扩大加深了各国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反过来,经济全球化又促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四)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向更广和更深层次发展,各国在生产领域里的合作更加紧密。在生产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扮演着主要角色。据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已达6万多家,它们的子公司、分公司达到80多万家,其对外直接投资量占全球GDP的21%,出口值占世界出口值的1/3。跨国公司的投资、生产、销售、技术贸易领域不断拓宽,贸易额占国际贸易额的60%,技术贸易占60%~70%,专利和技术许可费占98%。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涌现。所有这些,都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国际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方式。全球化意味着融合与一体化,必然导致国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与合作关系的发展与加深。任何国家都需要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国际间长期而稳定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市场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将对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产生重要影响。在原有的投资、技术、劳务合作方式的基础上,国际信息合作方式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各国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各国需要不断加强合作,协调彼此间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指标和政策与措施。

近一两年,全球化所产生的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生产力层面的矛盾在生产关系方面的集中反映表明国际机制开始失灵。如何面对全球化中的新问题,是中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在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后,应该有战略上的重新定位,即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既要符合本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应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总之,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利用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在这场竞争中做到趋利避害,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含义?

2.试述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3.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试述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与作用。

5.我国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