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障环境分析

保障环境分析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保障环境分析利用技术标准和产业链优势,重视并有效发挥质量体系和创新机制的作用,是推进服装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2011年7月,第七届ISO/TC133国际年会在南非召开,会议形成由中国负责修订国际标准ISO8559等19项决议,中国作为秘书处承担国,在会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二、保障环境分析

利用技术标准和产业链优势,重视并有效发挥质量体系和创新机制的作用,是推进服装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服装标准化体系

1.标准化技术机构

我国服装领域标准化技术机构主要包括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9)和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6),分别负责我国机织服装和针织服装标准的制订、修订及归口管理工作,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有羽绒服装、衬衫两个分技术委员会。

2.服装标准体系

服装行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统筹协调企业、行业、国家、消费者等多方利益,形成了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适应、产品标准与基础方法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截至2011年,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分会归口管理标准分别为67项和58项,标准基本涵盖了全部市场流通服装产品,技术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标准在规范市场、引导消费、指导生产、推动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国际标准化工

国际标准化工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力量和产业实力,我国服装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近年来接连取得突破。2010年7月,第六届国际标准化组织服装尺寸系列和代号技术委员会(ISO/TC133)国际标准会议在江苏常熟召开,会议决定由中国和南非共同承担ISO/TC133秘书处,结束了ISO/TC133长达二十多年的暂停状态,正式激活ISO/TC133各项活动。2011年7月,第七届ISO/TC133国际年会在南非召开,会议形成由中国负责修订国际标准ISO8559等19项决议,中国作为秘书处承担国,在会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实质性参与服装国际标准化工作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必将对提升我国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服装企业走出去和增强行业国际话语权等具有积极作用。

4.服装标准化体系仍然有待完善

当前的服装标准体系主要表现出产品标准技术指标过细过死、方法标准不配套、功能性标准缺失、上下游标准不衔接、标准国际通用性差、标准化管理体系复杂混乱等问题或矛盾,服装标准化体系建设从组织机构、标准体系结构到标准技术水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服装产品质量状况

1.服装产品实物质量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服装生产领域统计数据显示,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品合格率多年来一直居于较高水平。另据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公告统计,2002~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对服装产品进行了20次监督(专项)抽查,平均合格率为73.53%;2007~2008年,进行了9次监督(专项)抽查,平均合格率为78.91%;2009~2011年,国家质监总局分8次对702种服装产品进行了抽查,抽查合格率为90.17%。可见我国服装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逐步上升,并达到较高水平。

从全球服装贸易来看,主要国际服装市场对我国服装产品质量也相当认可。根据日本纺织品进口协会的数据显示,2009~2011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金额均占到日本进口服装总金额的80%以上。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占全球服装出口金额的26.8%,2011年占比达到36.9%,国际主要成衣商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采购地,甚至一些奢侈品牌也把生产线转移到了中国境内;同时,我国服装产品出口单价也持续增长,从2005年的2.65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3美元,五年增长了62%。

2.质量管理水平

服装行业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在市场作用下,服装企业积极学习、认真落实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我国推行开始,到QC小组活动、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等,服装企业一直积极参与和实践,质量管理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目前,服装企业各生产环节按照职能确定质量职责和权限,基本做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生产企业通过实行班组自检、车间抽检、质检部门巡检和外部检验相结合的检验制度,为服装产品质量控制和提升提供保证。另外,服装企业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认证工作,优势企业大多采用信息化质量管控手段,并取得较好效果。

3.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服装产品质量综合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受我国社会发展城乡差异、地区不平衡和服装企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在服装产品质量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近三年来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来看,服装产品不合格指标项目高度集中。纤维成分及含量不合格问题严重,是导致服装产品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其次,色牢度不合格问题也比较突出;尺寸变化率、pH值、甲醛含量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另外,鉴于各大类服装产品自身特点,也分别集中出现不同问题。如内衣产品的耐汗渍色牢度、羊毛羊绒服装产品的起毛起球、保暖内衣的纤维含量、儿童及婴幼儿服装的pH值和羽绒服装的羽绒质量等问题均相对明显。

服装产品实物质量问题反映出服装行业企业在质量管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或系统性风险,在工艺技术改进、先进生产装备应用、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有效落实等方面都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三)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

1.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服装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服装行业具有明显集群特征。因此,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公共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对推进服装行业科技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集群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在被调查的164家试点集群中,有近50%的集群报告已建设了共计8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各主要服装产业集聚地大多数都启动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虽然这些平台发展水平和层次各不相同,服务水平差别较大,但仍然为相当多的企业提供了服务。浙江省政府和省科技厅重点建设的浙江省服装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出服装CAD系列产品网络化在线应用服务;大连服装行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生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培训平台、海内外市场推广平台,完善设计技术研发、检测、设备服务、信息网络、时装信息发布、培训、品牌推广、外贸服务八项功能,实现为服装中小企业服务;东莞市虎门服装技术创新中心设有服装展示厅、品牌发布T台、服装专业图书馆、服装学院培训基地、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机构,开展了大量专业化服装设计与推广服务。

2.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创新体系的不断健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据统计,全国服装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和福建五省总共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个,福建省、天津市、广东均安、山东济南、湖北武汉、河北容城、福建南平、浙江绍兴等多个省市或产业集群成立有专门的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3.产学研合作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产学研合作日趋活跃,服装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合作层次不断深入。在市场利益共享机制下,服装产学研合作正在向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高层次合作跨越。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市纺织服装龙头企业等联合成立“宁波市纺织服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武汉纺织大学在广东省均安镇建立牛仔服装产学研创新基地;温州服装发展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签约共建“中意纺织服装联合研究中心”;北京服装学院分别与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共建人体工学研究所和职业装研究院;西安工程大学和深圳汇洁集团合作建立内衣研究院;诺奇男装与东华大学建立快速时尚研究中心;柒牌(中国)有限公司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柒牌中华立领男装系列产品研究设计中心”;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共同设立“北京大学七匹狼文化发展基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