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服装行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服装行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服装协会产业部2010年,服装行业全面拉开产业升级的序幕,全行业生产与运营基本面乐观向好,产业运行质量持续改善。2.装备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用工成本普遍上涨。服装CAD技术进入普及阶段,全行业普及率达到20%以上,CAD、CAM联机运行在1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CAD普及率接近100%,三维人体测量系统已初步实现商品化。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部

2010年,服装行业全面拉开产业升级的序幕,全行业生产与运营基本面乐观向好,产业运行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服装行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科技创新能力长足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成为本年度名副其实的关键热词。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源动力。2010年,石家庄三五零二公司和苏州大学共同完成了“职业服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 ,以人体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核心,建设多层产品数据结构;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和西安工程大学共同开展了“运动服装综合评价系统的研究” ,针对运动服装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初步建立了一个可行的评价系统;上海和鹰推出快速成衣系统,基本实现从三维人体测量到服装CAD/CAM的无缝链接;红领集团初步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等。服装行业企业加强了人体测量、数据库建设、体型分类、标准检测和服装舒适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2.装备

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用工成本普遍上涨。2010年,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用工成本,以装备升级更新为代表的技术改造在服装行业大规模地展开,全行业的机电一体化、电脑控制、特种专用缝纫设备应用比例明显增加。

近年来,国产缝制设备在自动化、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进步较快。上海和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自动裁剪系统裁剪厚度在布料吸附后可以达到11cm,产品性能稳定,科技含量高;上海威士服装机械厂研制的系列整烫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三禾公司开发的电脑控制自动吊挂系统( FMS) ,突破世界通用的主轨道输送吊挂方式,可以全车间任意布局,提高效率达20%~30%;杰克控股集团开发的全自动门禁机、电子花样机系列,引入了“傻瓜缝纫”的概念,自动化程度高,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国内缝制机械企业在产品制造能力和品种发展等方面的提升和突破,使服装企业的装备水平进一步快速提高。

3.信息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是服装行业应用高新技术的重要领域,信息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无所不在。“两化融合”的关键在于传统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多学科先进技术的综合,它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服装企业对财务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 OA)的应用十分普遍。服装CAD技术进入普及阶段,全行业普及率达到20%以上,CAD、CAM联机运行在1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CAD普及率接近100%,三维人体测量系统已初步实现商品化。MIS、SCM、PDM、CRM系统等单个信息化软件应用率较高,但集成应用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的应用率还比较低,全行业不足3%。以射频识别技术( RFID)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开始在一些大中型服装企业应用。其中,国内企业已经推出服装CAD系列产品网络化在线应用服务,服装企业不需要购买软件和服务器,就可以同步应用服装CAD系列产品,并实现在线升级最新版本等,为中小型服装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便捷模式。

另外,绝大部分的品牌服装企业拥有独立的网站,随着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的日趋完善,服装行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除了C2C平台上服装产品的旺盛销量,美邦、七匹狼、雅戈尔、波司登、报喜鸟等众多传统企业走上网络,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B2C规模迅猛增长。

4.节能降耗

节能降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企业对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服装行业节能降耗主要表现在对电和蒸汽的管控。

服装企业一般使用的蒸汽熨烫,其能量转换效率较低,能源浪费较大。绿章(北京)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效蒸汽循环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服装企业能源浪费和用汽出水问题,同时提高了整烫用蒸汽的质量(高温少水) ,蒸汽流速加快,蒸汽更加干燥。2010年,九牧王、红豆等服装企业应用了该技术,节能效果明显,节能率在20%以上。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节能电机同比节能效果突出,是目前大量使用的机械离合电机升级换代的替代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普通平缝机、包缝机及绷缝机动力配套领域,也适用于服装厂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

另外,2010年我国在废旧服装回收再利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作为废旧军服的唯一回收利用试点单位,浙江富润控股集团于2010年10月正式投产涤纶废旧服装再生切片项目,该项目立足废旧纯涤纶军服资源的高值化综合利用,再生涤纶集中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纺织产品开发。

5.产品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的竞争,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内外瞩目的雅戈尔汉麻世家服装产品上市,希努尔男装的“空气触媒型精纺西装、木糖醇西装、永久抗静电西装生产及工艺研究”科技成果通过专家鉴定,江苏华艺集团发明的成衣三维记忆与数码拓印艺术染整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山东泽祥纺织有限公司开发的无捻纱新型功能面料衬衫试销成功,鲁泰公司在国内外率先突破天然纤维面料无缝线制衣加工技术,耶莉娅集团主推高档全麻衬传统工艺西服。服装行业企业通过包括产品系列主题、面辅材料、款式版型、成衣整理工艺等在内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开发应用,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的差异化水平和附加值

1.行业强力推动

2010年4月,中国服装协会对外发布了《创建中国服装强国发展纲要导向意见》 (讨论稿) ,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建设服装强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11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服装行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流推广大会,将科技创新提升至全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同时,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实施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把服装行业作为开展评估工作的试点行业,各服装大省、产业集聚地也纷纷开展有关科技创新的专题或主题活动,成为服装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强大推动力。

2.科技创新源于内生动力

2010年,在行业整体转型的推动下,众多服装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已经转变为服装企业的集体自觉行动。这是行业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的需要,源于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显示出强劲的内生动力。

3.科技创新活动体现了行业特点

服装行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应用产业,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对行业外部的科技进步反应敏感,直接触及成熟科学技术的前沿(如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 ,旨在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二是应用目的十分明确——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应用,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4.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

科技创新少了“口号” 、“噱头” ,变得具体而鲜活,通过一项项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应用,切实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科技创新活动从原辅材料、装备、工艺技术、生产加工到仓储物流、营销管理、品牌服务等,涉及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全流程,服装舒适性、安全性和人体数据库等基础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展。

5.产学研合作广泛展开

国家明确提出把“以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产学研合作之于服装这样的典型传统产业则更加迫切、更具深意,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2010年,国内知名服装企业与服装院校大范围展开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与恒源祥、诺奇,北京服装学院与爱慕、铜牛,西安工程大学与如意、安踏,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与三五零二,雅戈尔与总后,江南大学与华艺集团等等,产学研合作遍地开花,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虽然2010年服装行业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刻,科技创新行为更为主动和积极,科技创新的效果明显,但由于行业规模大、集中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间科技创新水平差异大,全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强,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够。

1.基础研究仍待加强

由于重视不够、科研立项困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交换不畅等原因,服装行业企业对“以人体测量、人体数据库为基础的体型、号型、板型及人台研究” 、“服装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研究”以及先进生产模式、消费行为引导、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设计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开展程度和水平仍然不足。

2.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

一是信息化普及率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仅以服装CAD为例,其在欧洲服装企业中的普及率为80%,美国的调查结果为72%,均远高于我国。二是信息化应用层次较低,大多应用于技术层面的某个流程模块,企业信息化的协同与集成应用水平偏低,管控一体化应用程度不高。

一方面,服装信息化服务大多还局限于向企业出售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现成软件,软件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化服务和深化服务,导致性价比不高,制约了服装企业信息化改造。另一方面,我国服装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组织机构模式、产业流程模式相对落后,不能与信息化技术软件、管理系统软件相匹配,削弱了服装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积极性。

3.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在支撑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具增值性的资源。科技创新靠人才,靠创新型的企业家和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队伍。我国的服装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联系不紧密,办学层次与特点较为模糊,毕业的专业人才缺乏专业实践,面向服装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的公共平台功能尚不健全,加之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全行业严重缺少高素质的科研、设计、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4.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创新体系仍不健全

服装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学研合作关系不牢、水平不高。企业对技术进步缺少提前培育和滚动投入,产学研合作缺乏长期战略目标,研究合作以短期项目为主,使得院校研发的成果难以“落地” ,大多与企业开展时间短、经费少、技术难度小的“孤岛技术” 。同时,政府和协会提供的平台和服务有限,各类创新主体在行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协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创新资源总体还处于较分散状态。

5.产业链缺乏沟通和协同创新机制

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横向配套资源的支持,同时,服装产品处于产业链末端,产业链内纵向的沟通合作、整体推进也至关重要。目前,跨产业链、产业链内协同创新机制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1.科技创新的总体方向

科技创新对服装行业企业的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力量。服装行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应特别注意把握科技创新的总体方向。

一是把“科技兴业”和“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分体现企业的“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地位,并落实“研发支出”硬指标;三是要逐步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四是要注意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与品牌发展的有机结合;五是要研究把握高新技术创新和服装产业发展的规律,加强产业发展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协同创新。

2.科技创新的重点

2010年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 (下称《纲要》 )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高档服装原辅材料和制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开展“中国服饰文化与服装品牌战略研究” ,重点“推广服装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 ,包括“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CAD)应用” 、“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 CAM)应用” 、“电脑控制自动吊挂系统( FMS) ” 、“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和“射频识别技术( RFID)应用”五项细分技术。《纲要》不同程度涉及了服装行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面,反映出未来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重点。

( 1)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发展后劲

基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人体测量技术、人体数据库及体型分类、板型人台、标准质量及人体功效学研究等,还可以广义地涵盖先进服装生产模式、服装缝制效能、工艺流程优化、服装功能性、绿色服装设计与制造、服装回收再生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基础研究支撑和推动当前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着眼未来,把握世界服装科技发展趋势,为行业企业未来发展夯实基础,增强后劲。

( 2)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两化融合”步伐

未来服装行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研发适合我国各层次服装企业现状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并加大推广力度;从服装的设计、工艺、生产、设备、测试、评价及销售网络体系全面入手,全面提高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来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 3)科技与文化并举,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服装行业走向全球增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是创建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文化两股力量。在服饰文化、流行趋势、生活方式、市场消费特征、色彩应用、产品设计开发与营销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中,在品牌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中,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市场化运作。在增强科技硬实力的同时,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和支撑,促使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达到提高品牌文化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差异化发展水平、提高品牌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不断推动自主服装品牌的发展和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