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服装行业商业模式的成本结构

服装行业商业模式的成本结构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行业发展基本面乐观向好1.产销衔接良好,增速恢复历史高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1~11月我国服装行业19143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75.72亿元,同比增长24.38%,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324.90亿元,同比增长23.89%。2.全年生产恢复性增长,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85.23亿件,同比提高18.60%,增幅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11.66个百分点,增幅较1~3月提高了2.57个百分点。

中国服装协会

2010年,我国服装行业走出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产业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劳动力资源短缺、原材料成本高速上涨、汇率利率调整等不利环境,产业全年仍保持平稳发展。中国服装产业全面走上以品牌为主体,以价值为核心,以产业质量和效益增长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文化和人才为支撑,以低碳节能和社会责任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的转型升级发展道路。

2010年,行业经济处于恢复期,生产、出口、投资基本恢复到2009年以前水平。

(一)行业发展基本面乐观向好

1.产销衔接良好,增速恢复历史高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1~11月我国服装行业19143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75.72亿元,同比增长24.38%,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324.90亿元,同比增长23.89%。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增速较2009年同期分别提高了9.75个百分点和9.3个百分点,服装行业产销增速已经恢复至2007年同期水平。

2.全年生产恢复性增长,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85.23亿件,同比提高18.60%,增幅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11.66个百分点,增幅较1~3月提高了2.57个百分点。其中机织服装121.06亿件,针织服装164.17亿件,分别比2009年提高18.90%和21.28%。国内外市场稳步回升,新货补库需求增长明显,需求的回暖有效地刺激了生产的上涨。但由于行业整体用工缺口扩大、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恢复乏力,产业资源加速向大企业流动的同时,也加速了中小企业的淘汰更迭。

2010年,我国全社会完成服装总产量436亿件,比2009年提高了9%,其中机织服装147亿件,针织服装289亿件,分别比2009年提高6.52%和10.30%。

图1-1 2007~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同比

2010年,服装产业处于恢复期和转型的助跑期,产业区域格局开始调整,中、西部地区产量上升速度较快,但基数低,尚不足以影响全国生产和格局变化。中、西部地区服装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6.98%和49.08%,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11.62%和1.57%,较2009年同期提高0.77个百分点和0.32个百分点。

表1-2 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

(二)产业经济三大支撑要素恢复动力

1. 2010年行业投资增速稳步回升,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继续提高

2010年1~12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2.96%,比2009年同期提高15.20个百分点,施工项目数、新开工项目数和竣工项目数分别同比增长5.77%、9.92%和6.96%,增幅分别比2009年同期下降了15.66个百分点、30.89个百分点和45.67个百分点,行业投资并未实现实质性回暖。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的33.96%,比2009年同期微幅增加0.72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显著,增速分别达到58.13%和46.49%,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投资增速44.82个百分点和33.18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继续提高,中部地区投资绝对值超过东部地区,占全国投资比重达47.29%,超过东部地区投资比重0.54个百分点,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7.5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达5.97%,比2009年同期提高0.55个百分点。东西部投资方向也存在很大差异,东部地区投资主要用于渠道再造、信息化改造和技术改造,而中西部地区投资则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厂房新建、改扩建等。

表1-3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投资情况

表1-4 2010年东、中、西部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情况

企业投资结构变化不大,三资比例明显下降。内资投资占比明显提高,占总投资的87.45%,比2009年同期增加3.74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投资仍是服装行业投资主体,占行业总投资的47.04%,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3.88个百分点。内资投资结构有趋向变动的征兆,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比重较2009年同期下降1.50个百分点,而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占比扩大幅度略有收缩。外商投资、港澳台资投资下降幅度较2009年同期有所回升,但占总投资比重均略有下降。其中港澳台投资同比下降0.51%,比重较2009年同期回落了1.9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同比下降2.30%,比重较2009年同期回落了1.98个百分点。个体经营较2009年同期增加64.84%,占总投资比重微幅增长。外资对服装行业实体投资快速缩减或意味着外资向内资让出服装加工份额,外商在我国服装产业链中的角色和作用面临转型。

2. 2010年服装出口基本恢复到2009年以前水平,高增幅源于低基数

经历了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需求跨年度低迷,2009年服装出口一度陷入两位数负增长。2010年,在强烈的补库需求作用下,服装出口基本恢复到2009年以前水平。据海关统计: 2010年,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294.78亿美元和295.47亿件,同比分别提高20.95%和13.72%。服装出口金额占纺织品出口金额61.07%。出口数量分别微低于2008、2007年同期0.02%和0.38%。出口平均单价继续保持攀升,同比增长5.6%,增幅较前期扩大。

从月度出口情况来看,从3月份开始呈现连续4个月的恢复性增长,7月份无论是出口金额还是出口数量都达到历年最高,8月份出口见顶后有所回落,但出口金额依然高于历年同期水平。10月单月出口大幅下滑后,11月、12月翘尾明显,但12月出口增幅较11月明显回落。月度出口金额屡创新高,主要得益于出口单价提升、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表1-5 2010年服装出口情况表

图1-2 2006年以来服装月度出口金额情况示意图

图1-3 2006年以来服装月度出口数量情况示意图

从省市情况来看,传统大省出口大幅回升,黑龙江、河北、四川增长迅猛。前五大省服装无论是出口金额还是出口数量都呈现明显回升之势,广东省增幅最大,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分别同比增长23.05%和8.13%。在出口前十名的省市中,黑龙江省出口金额增长73.25%,而出口数量增幅巨大达到137.67%,平均单价大幅下滑。河北省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2.19%,而出口数量微幅下降0.39%,平均单价大幅提升。四川省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同比分别增长36.67%和13.93%,平均单价微幅提升。江西省也表现出良好增势。

2010年,我国服装行业对全球出口全线回升。对美国、欧盟、日本及香港地区这些传统市场的服装出口全部实现增长,出口金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6.38%、22.79%、5.77%和0.18%,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66.12%,同比增加17.51%,拉动服装出口11.92个百分点。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的出口总金额为189.78亿美元,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14.66%,同比增加45.17%,拉动服装出口5.52个百分点,这表明传统出口市场经济复苏明显,新兴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图1-4 2010年我国对主要市场服装出口金额累计增幅情况

图1-5 我国对主要市场服装出口数量、金额情况

3.内销市场的支撑作用突出,消费格局悄然生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5177亿元,同比增长24.8%,增幅较2009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服装消费增速全年呈现波浪式增长,始终明显高于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在内需市场的强大支撑下,行业内销产值增长持续加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1~11月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实现内销产值8331.86亿元,同比增长29.90%,比2009年同期提高8.38个百分点,比本年1~2月提高5.78个百分点,完全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内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1.36%,比2009年同期提高3.03百分点。

图1-6 2007~2010年消费品及衣着消费增长情况

根据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1~12月,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业服装销售金额、数量和平均价格分别同比增长了21.58%、10.15%和10.38%。而12月单月服装销售金额和数量同比增幅为17.51%和9.5%,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7.32%。

从代表大城市主流消费的大商场消费数据来看,大城市消费增长平稳,消费数量增幅不高。这一趋势从2008年下半年出现端倪,大都市消费日趋成熟饱和,面临消费结构升级,数量增幅保持平稳。大商场消费增幅与社会服装消费增幅比照,可以看出社会服装零售增长更具活力,活力源泉是二、三线中小城市服装消费的崛起。我国品牌服装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前景广阔,相比一线城市消费日趋平稳,二、三线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等市场未来发展增速会更快,而且这些市场的行业集中度较低,这就为服装自主品牌和处于渠道扩张时期的品牌企业提供了较大市场空间。

表1-6 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市场销售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商业信息中心

服装产品市场价格指数从2006年短暂回归100以后始终徘徊于100以下。2010年以来,棉花价格一路飙升,328棉价9月份暴涨直至11月份达到近32000元/吨的历史最高点,年底棉价尽管在国家政策管控下得到一定控制,但仍保持着28000元/吨以上的高位。同时毛、化纤、羽绒、皮革、丝绸类等服装产品原材料价格也有明显上涨;由于用工紧缺,劳动力价格也出现季节性激增,普遍上涨20%左右,长期看,劳动力价格呈现刚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0年1~12月份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0%,12月单月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3.3%。2010年4季度服装价格受到原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绝大部分有较强市场议价能力的品牌实现了5%~10%的提价。冬装的借势涨价既可以缓解2011年春夏服装的成本压力,也可以为服装价格的成功上位做铺垫,服装价格期望新平衡。

图1-7 2007~2010年服装类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

图1-8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价格指数月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三)产业运行质量持续改善1.整体运行质量提高

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模式已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扩张转变,2010年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0年1~11月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销率达到97%,较2009年同期微幅下降0.3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新产品产值同比增加28.62%,较2009年同期提高12.2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销售产值增速4.73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达到28.23万元/人,同比增长19.41%,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三费比例为7.94%,比2009年同期下降1.35个百分点,其中财务费用下降幅度最明显达30.16%,企业成本控

制能力明显增强;资产负债率为53.83%,比2009年同期下降0.51个百分点,企业运营风险下降;总资产周转率为1.74次/年,比2009年同期加快4.05%,产成品周转率为17.15次/年,比2009年同期加快2.45次,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市场反应能力和运转效率明显提升。

表1-7 2010年1~11月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规模以上企业效益持续高增长,盈利能力恢复历史高位

由于内销和出口的好转,2010年1~11月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58.15亿元,同比增长达35.81%,增幅较2009年同期提高14.5个百分点。行业平均毛利率、利润率分别达到14.61%和5.01%,恢复到历史较高位。行业劳动生产率依然持续两位数增长,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生产率分别比2009年同期提高11.40%、11.67%和3.41%,盈利能力明显回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0年1~11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数比2009年同期减少17.11% ,亏损面为15.72% ,比2009年同期缩小4.5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5.11% 。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2009年同期增加6.84% ,而从业人数仅增加了4.16% ,企业平均人数比2009年同期减少2.5% ,而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企业平均利润同比分别提高了17.14%和27.12% ,人均利润、人均产值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提高了30.38% 、19.41%和20.15%, “人”的效率、效益大大提升。同时,企业营运成本费用与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同步大幅攀升,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上升了25.21% ,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成本上涨了17.2% ,人均成本费用提高了19.42% ,企业成本控制能力仍有待加强。

表1-8 2010年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整体情况

表1-9 2010年服装行业效益情况

3.行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行业发展模式转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0年1~11月,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较2009年同期分别提高9.75个百分点、10.63个百分点和14.5个百分点,说明行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扩张转变,行业发展能力在核心竞争力转型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尽管行业效益快速提升,服装行业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仍有巨大提升空间。除了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增强成本控制能力以外,还须于全球视野中,从“软实力”入手,以“文化、科技、资本、人”为突破口,寻找新的行业发展模式,实现“效益”的提升。

表1-10 2010年服装行业发展情况

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出现一系列特点,如:区域布局调整、品牌推进、科技进步步伐加速,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国际合作、节能环保被广泛重视等。一切行业新特点的呈现,都昭示着同一个行业发展方向,展现着同一条行业发展道路,即全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并以此为“服装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科技创新缓解成本上升压力

2010年,棉花价格非正常高速上涨导致纱线、面料等服装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上升,扰乱了服装面、辅料供求秩序。在棉花价格带动下,PTA、羊毛、羽绒、茧丝等各种原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特别是羽绒价格涨幅达历史均价四倍,大大增加了产业链价格传导压力。用工荒、通胀等因素共同作用,2010年服装行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20%以上。行业政策成本、融资成本在我国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过程中不断提高,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行业的部分换汇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和时期内削弱了我国服装出口竞争力。2010年末,服装主产区出现的限电、限水等措施也增加了行业的不可预测成本。商业地租不断攀升亦加大了品牌企业的商业成本压力。

应对成本上升,唯有通过科技和创新提升行业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单位资源投入产生的效益,从而提升产业运行质量才能有效化解。2010年,大规模技术改造在行业内全面铺开,科技进步已成为行业的自觉行动。先进的高速、智能、节能设备的推广应用提升了产品质量,减少了单位产能用工量;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市场掌控能力;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了企业、行业运营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大规模定制、单件流、柔性制造等创新流程的运用提升了服装加工的适应性,提升了生产线效率;新材料的大量开发利用提高了产品差异化和附加值,降低了行业对单一原料的依赖;基于现代科技的商业模式创新造就了新的市场需求,2010年服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BtoB普遍应用于品牌企业订、补货系统,BtoC规模高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全年服装网上购物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以上。以科技为契机的各种创新思想、创新活动在行业中不断被应用和推陈出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机制创新、产品创新、设计创新、品牌文化创新、资本创新等各方面均有新突破。

(二)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应对劳动力短缺

2010年,“用工荒”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最关键问题。经调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五服装大省普遍缺工20%~30%,该五省平均开机率仅80%。内陆服装产业发展较快的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招工难现象。东南沿海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剧,已经难以通过加薪、改善福利及劳动条件等手段实质解决。产能向劳动力相对充裕地区转移已成趋势。

沿海地区企业向苏北、鲁西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广西等交通较便利地区的产能投资快速扩大,以梯度转移为主体的各地间交流互访空前频繁,中部有产业基础的地区迎来了大批主动实地调查的东部省份企业,东部地区服装产业形式悄然改变,梯度转移已经在重整产业链的企业中不断升温。此外,企业对未来中西部地区就业和消费的乐观预期,使得品牌在内陆省份的市场布局直接引导产业转移,订单转移模式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内陆地区服装消费需求提速,郑州、武汉、成都等部分中心城市消费市场、物流服务的不断完善也极大促进了中西部服装产业快进。全国服装产业功能区划分、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国际合作皆为要点

我国服装产业经历了30年粗放型发展,形成了稳定的规模基础和强大的加工能力,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经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行业深刻意识到转变增长方式是未来我国服装产业保持并发展国际竞争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唯一道路。追求数量增长导致大量重复建设,使得同质化恶性竞争难以改善,从而造成产业资源的大量无效利用和浪费。唯有走以价值为核心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对有限资源加以节约、高效利用,才能使资源产生最大效能,进而促进资源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2010年,行业资源争夺战已经打响,企业间对人、地、资金甚至技术、品牌的争夺日趋激烈。

未来的竞争必将是企业资本实力的竞争。资本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谋求上市,或利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形式扩充资本,2010年新上市服装公司多达10家,中国内地服装类上市公司个数已超过50家, “排队上市”成为2010年服装行业的一道盛景。上市公司则不遗余力地开疆拓土、业务延伸、技术革命和广纳人才。

随着内销市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和中国品牌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行业合作、企业合作愈发普遍。生产合作、产品合作、设计合作、营销合作乃至品牌合作、资本合作,国际化服装企业将越来越多,中国服装行业国际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国际资源整合随着雅戈尔、如意、波司登等龙头企业的国际收购与合作而进入实操阶段,行业对国际人才、技术和服务的利用更为普遍和务实。先进的理念、广泛灵通的信息和技术分析手段、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行业口碑和社会信誉等软性、硬性资源,无疑是企业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同时,资源也在进行优化选择,资源最终流向能够反哺其发展升值的企业。

(四)品牌推进更上一层楼,品牌生态为构建目标

提高品牌贡献率已成为企业化解不利因素,有效开拓市场的核心工作和共同理念。如何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风格创新等方面促进品牌提升,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已成为企业的必修课。品牌创新层出不穷,2010年,创新成为行业主旋律。企业模式创新、品牌模式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渠道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等在行业中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不仅细分了行业、细分了市场,同时也开拓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行业增添了活力,展现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集约化、差异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引领下,品牌战略被赋予新内涵。品牌战略不再单纯强调商品品牌打造,而是围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品牌而构建立体、联动、功能互补的品牌生态系统。以商品品牌为核心,发展企业品牌,包括品牌集团、产业链集团、加工品牌、服务品牌等,各地区着力发展有特色、有专长的区域品牌。众多单品牌企业通过自主开发或整合收购等方式进入多品牌运营模式。加工品牌和服务品牌亦获得长足进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建设服装强国的起始之年。未来10年,是我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30年已为服装产业加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在品牌创新、价值创造、市场掌控等软实力方面,我国服装产业与国际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行业必须树立危机感、紧迫感,沿着正确的产业升级方向,牢牢把握正在到来的产业大发展机遇期,努力缩小国际差距,确立更高的国际竞争地位。2011年,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将围绕对外逐步确立国际市场定位,对内满足不断变化提升的人民群众新需求两个中心点展开。

(一)国际市场保持稳定,中国产业在竞争中调整结构

2011年,国际经济处在稳定的恢复期,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低速平稳,欧美日经济恢复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东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大地震、极端灾害频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贸易保护措施等,都对全球经济形势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消费市场走势,总体来说国际市场需求维持稳定预期。欧、美等市场补库需求释放于2011年上半年收尾,我国服装出口高速增长难以长期维持。出口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继续调整,但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原料价格不甚稳定、招工难未有效缓解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企业接单意愿和定价,“慎接单、接短单、缓下单”是2011年初期行业普遍心理。而海外订单也呈现“短、小、快”的特点,2011年服装出口增幅将比2010年有所回落。

“国际大牌”率先恢复活力,部分品牌已释放出向上调价信号。国际订单在全球范围重新分配,东南沿海加工向精品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力求取得较高附加值订单。加工较简单、附加值较低的订单开始转移,部分订单转向东南亚等新崛起的服装加工竞争国,部分订单则转向我国内陆省份。正在转移的订单尚未稳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加工业发展提供机遇,也为沿海地区优势企业向价值链更高端定位升级创造条件。在新一轮订单争夺竞争中,将有一批内陆省份企业和产业集群异军突起,也将有一批掌控国际订单和采购贸易权的占据国际产业价值链较高端的贸易类企业诞生。

(二)内需平稳快速增长,“品牌战略”引领航程

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增长。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2011年我国经济政策的核心主题之一,在积极的经济政策作用下,内需势必维持平稳增长,但内需增长仍将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预计增长幅度与2010年持平或略低于2010年水平。国内服装一线市场恢复活力,二、三线及乡镇、农村等市场成长迅速。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下,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加速增长,互联网覆盖率的快速提高加快了对新生活方式的传播等,都将促进都市型服装消费的纵深发展。需求细分、市场细分加剧,为商业模式、市场模式、营销模式创新提供机会、空间。国家大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小市场差异化发展并进。品牌细分和品牌整合加速。

“品牌战略”加速推进。中国服装品牌将加速国内市场布局,并进一步促进内需市场一体化进程。品牌的区域布局将带动各地区加工业发展,进而带动这些地区产业链完善以及产业集群形成。自主品牌自身发展也将在市场发展壮大的机遇下,以及与来自不断提升的品牌群体和大量涌入中国的海外品牌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完善。科技与文化的价值创造力,人与资本的发展支撑力将进一步彰显。

(三)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加速

2011年,中国服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速。

以“节能、高速、智能化、专用化、多工序集成化”为主流的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全面铺开。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则以信息化全流程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特征。流程再造、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软科技的研发、应用将逐步升温。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行业为平台、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有所突破。

东南沿海、中心城市、内陆各地区的产业功能分工、规划逐渐清晰,服装产业加速全国范围的布局调整,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清晰、优势互补、联动高效的产业区域格局将随着各地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出台,由摸索试探阶段步入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理性发展阶段。产业集群迎接新的发展机遇期,集群功能分化催生新的产能聚集,部分原来的加工型集群则向贸易、研发、信息、人才、资本集聚方向转型,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则将强化市场、服务和资源配置调动功能。

通过专业化、精细化、快速化、服务化提升国际产品供给竞争规模,弱化劳动力成本要素在竞争中的作用,通过效率和附加价值提升重塑“中国加工”国际竞争优势。行业继续通过国际、国内资本整合、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向集约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行业国际定位向价值链高端逐渐移动。

需求细分、市场细分为商业模式、市场模式、营销模式创新提供机会、空间。国家大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小市场差异化发展并进。品牌细分和品牌整合加速,品牌生态进一步完善。企业发展模式也将发生相应变化,集约化步伐加快,产业链集团、品牌集团队伍发展壮大,加工型、营销型等专业企业更为精专,中小企业队伍在不断的淘汰更迭中整体竞争力逐步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