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的单边主义对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美国的单边主义对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美国的单边主义对多极化趋势的影响“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利用其超强力量加强其世界领导地位的意愿急剧提升,突出表现为全球战略中的新帝国倾向以及国际行动中的单边主义。单边主义者主张,在攸关本国重大利益的对外行动中,应尽可能摆脱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影响和牵制,鼓吹单方面采取行动,反对把国家主权转让给国际组织。

二、美国的单边主义对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利用其超强力量加强其世界领导地位的意愿急剧提升,突出表现为全球战略中的新帝国倾向以及国际行动中的单边主义。

1.“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的内涵

对于“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的理解,应该基于以下几点:

(1)“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关系中频频采取单边主义的立场,主要表现为:拒不签署《禁止地雷公约》;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与英国轰炸伊拉克并对其进行长期制裁,对其平民造成了巨大伤害;过度偏袒以色列;寻求本国的“防御”和“保护”,并将其置于多边的“预防”观念之上。更为严重的单边主义作风是美国政府不顾强大的国际社会反对的压力,执意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研发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破坏了数十年努力才达成的全球战略平衡。布什总统还在200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充满火药味的“邪恶轴心”论和军事单边主义色彩极浓的先发制人战略主张。

何谓“单边主义”?

单边主义是相对于多边主义而言的,它是一国在推行其外交战略时的手段和方法,服务于该国的外交战略目标。单边主义者主张,在攸关本国重大利益的对外行动中,应尽可能摆脱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影响和牵制,鼓吹单方面采取行动,反对把国家主权转让给国际组织。

(2)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作风根源在于美国新保守思潮的沉渣泛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因此会有一定的延续性。“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布什政府的上台意味着保守主义思潮在新世纪发展的一个高峰。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和外交理念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具有内在的冲突性,国家间的竞争主要是一种零和性质竞争。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均势战略是国际和平与安全得以维护的主要有效方式。因此,唯有通过加强以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为核心的国家力量,才能切实、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基于实力的均势制衡战略才能有效遏制新兴大国对既有国际安全与和平秩序的挑战。由于美国单边主义作风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选民基础,因而它将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不能指望它对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影响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失。

(3)政治单边主义基于美国强大的国家力量,具有为新帝国倾向服务的特征,有竭力阻遏多极化趋势的战略考虑。部分美国人认为,在进入新世纪之际,美国已成为自罗马帝国崩塌以来从未有过的超级大国,政府的任务就是要制定一项与压倒性优势的统治地位相称的军事和外交政策,摆脱多极化思维的束缚,采取保持单极化所必需的单边主义政策。布什及其支持者认为,多极竞争是造成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只有单极化,世界才能安宁。

(4)政治单边主义将受到多边主义力量的强有力挑战和制约。尽管小布什政府单边主义作风的影响无疑具有全球性,对世界格局多极化会形成巨大冲击,但实践证明,这种单边主义作风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主张世界多极化的几大力量反对和抵制。只要这些大国致力于推动多极化进程,则任何单边主义作风都只能暂时地延宕多极化的进程,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9·11”事件的影响

“9·11”事件的发生对美国单边主义作风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美国领导人开始注重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融合。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美国政府开始单边与多边并重,但其单边主义习气依然严重,表现为能利用多边主义机制则尽量利用,不能利用则抛开。

本·拉登

基地组织的首领,被认定是“9·11”袭击事件的幕后总策划人,是普遍公认的头号国际恐怖主义分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拉登一直被普遍认为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2011年5月1日晚,美国宣布本·拉登已经在巴基斯坦被击毙。

“9·11”事件对美国战略态势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从不利的方面看,它使美国对本土安全的信心严重受挫,认识到了安全威胁的多重性和恐怖主义袭击的难以预防性,不得不调整其安全战略,把本土安全放在一个更加优先考虑的地位;它也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民众的安全感和社会信任感急剧下降,对特定民族的认知心理更为复杂,甚至宗教矛盾有所加剧。从有利的方面看,美国可以通过建立并领导国际反恐联盟来为其巩固霸权领导地位,为其全球战略披上各国更愿接受的外衣;美国也在利用反恐战争重新调整地缘政治安排,构筑新的地缘战略态势,以反恐为幌子确立新的国际关系规则,调整与俄、中、印、巴等有重大世界影响或地区影响的国家的关系,加强对中亚—中东产油地带的渗透和控制,加速塑造伊斯兰国家的对美友好姿态,最终为美国的全球霸权领导秩序服务。

“9·11”事件带来了大国关系调整的契机,大国关系中合作性的一面显著上升。“9·11”事件后,美国开始调整对俄关系中的强硬一面,推动建立“新型战略框架”。在对华关系问题上,美国重新调整了因为撞机事件而强化的对华强硬政策,调整了对中国的角色定位,逐渐放弃基于“战略竞争对手”的保守政策,中美关系由紧张转向缓和。日本打着反恐旗号,借口履行对盟国的支持义务,通过了反恐怖法案,为日本自卫队的海外活动炮制了法律基础。欧洲在反恐问题上给予了美国巨大的支持,但欧洲也强调反恐战争应该尽量避免伤及无辜。

“9·11”事件没有改变大国之间的物质力量对比态势,“一超多强”的基本国际格局依然如故,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超级大国地位并没有遭受重大损失和明显的动摇,它谋求世界霸权的图谋没有改变,它的全球领导战略没有改变,它追求绝对安全和军事优势的政策没有改变,对联合国等多边主义国际安全机制的实用主义态度也没有改变。仍然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并愿意对美国的地位发出挑战,单极与多极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角力仍然会继续下去,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仍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未来走向。

3.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发展走向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单边主义发展的顶点,对世界格局发展走向有较大影响。2003年3月,美英无视现存的国际关系准则,不顾国际社会强大的反战呼声,绕过联合国,以空前强硬的单边主义作风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打着“彻底销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把伊拉克人民从萨达姆暴政之下解放出来”的幌子,实质上是美国着手实施其改造中东计划及塑造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的重大战略步骤。虽然美国很快在军事上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实现了其“倒萨”的首要目的,然而,直至2010年美国宣布从伊拉克撤军,美国依然无法在伊拉克赢得民心,伊拉克的无政府状态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伊拉克战争对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阻遏作用是明显的,它强化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强化了国际力量分配的“一超多强”特征。当然,从根本上讲,多极化趋势没有受到颠覆性的冲击。

伊拉克战争的进程表明,单极和多极之间的较量非常激烈。在阿富汗反恐战争后期及其结束后,美国政府大搞反恐战争的扩大化和扩散化,这不仅使大国的反恐协调与合作大打折扣,而且令各大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更为突出和表面化。随着美国对使用“硬力量”的青睐,各国对军事力量的关注也随之重新加深,“一超多强”格局下重塑霸权与反对霸权的斗争更加尖锐。各大国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外交斡旋和斗智斗勇表明,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国家间不再有明确而稳定的“敌”、“友”阵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利益互相渗透、交融,使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敌友”标准失去了效用。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尽量化敌为友,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由于伊拉克战争的长期消耗,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基础遭到动摇,奥巴马上台后对伊拉克政策的调整表明美国的单极格局难以为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