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平天国法思想的近代意义

太平天国法思想的近代意义

时间:2022-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海禁大开”之后爆发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也是中国近代变革求新运动的一次尝试。因此,太平天国的法思想揭开了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序幕。随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中国人逐渐萌发了权利意识,要求法律上的平等与自由。

三、太平天国法思想的近代意义

从洪秀全到洪仁玕,虽然历史环境、个人经历和思想主张有着比较大的不同,但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走向,洪秀全代表的更多的是农民阶级对平等、平均的一种幻想,而洪仁玕则代表的是农民阶级进步思想家在开眼看世界后对解决中国富强与民生问题的一种务实的渴望,他们共同构成了太平天国法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特色,揭示了中国法思想与法观念的近代转型:

第一,由固守成法到师夷变法。鸦片战争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民族自救的道路。表现在法观念上则由固守祖宗成法转向“师夷变法”。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都反映了变革潮流不可阻挡。作为“海禁大开”之后爆发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也是中国近代变革求新运动的一次尝试。在这方面洪秀全主要起了“破”的作用,他对代表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妖法”进行了猛烈抨击,无情地揭露清朝封建统治者以“妖法”愚弄和残酷迫害人民的罪恶;而洪仁玕则起了“立”的作用,他强调适应形势及时“革故鼎新”,取法西方国家为未来楷模,以实现变法图强的目标。因此,太平天国的法思想揭开了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序幕。

第二,由以人治国到以法治国。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人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所谓“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崇尚人治,轻视法治。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法治思想也开始输入中国。在这方面,洪秀全把法视为治之具,与封建统治者并无二致,而洪仁玕的法律思想则有明显的法治主义倾向,他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对“人治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认为“人治”与“法治”二者“并行不悖”,“夫国家机要,惟在铨选”,并主张“立法善”。法治观念由此在中国大地上开始萌发。

第三,由专制神圣到推崇西方民主。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君权神授”、“法自君出”的观念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随着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袭来,先进的中国人已开始意识到中国近代的落后与皇权专制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于是他们一方面开始抨击封建专制政权,另一方面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在这方面,洪秀全猛烈抨击封建统治者,把他们视为“妖”;而洪仁玕则提出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他尤其推崇美国的民主选举、众议立政的制度,显示走向民主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

第四,由义务本位到权利追求。在中国古代从来就缺乏权利保护的观念,庶民对国家永远都是无尽的义务。随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中国人逐渐萌发了权利意识,要求法律上的平等与自由。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妇女解放的法律、法令,这是对中国男尊女卑社会的第一次冲击和改造。而洪仁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禁止买卖人口为奴,反对奴隶劳动和废除人身依附等,并主张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去改革传统的严酷残忍的刑法制度,这些都闪现出中国最早的人权思想火花。

第五,从重农抑商到农商皆本。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在几千年的传统法律中,统治者一直推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与法律。随着鸦片战争后“商战固本”时代的到来,农商皆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天朝田亩制度》代表了农民阶级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努力,尽管它带有浓厚的乌托邦空想成分;《资政新篇》则是农民阶级追求“工商富国”的务实心声。二者互为表里,交相辉映,反映了中国近代立法中永远无法回避的两大难题——农与工。

第六,由以刑为主到诸法并重。中国古代法、刑同义,由此形成了以刑为主,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法文明的输入,原有重刑轻民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洪仁玕打破了过去刑、法不分的传统,《资政新篇》中“法法类”与“刑刑类”的分立,代表了中国近代新法律体系的创建构想,而他对经济立法的重视更开中国近代经济立法之先河。

因此,从洪秀全到洪仁玕,尽管法思想还显得比较粗糙、零碎,缺乏系统性,有些方面甚至大相径庭,出入很大,但都反映了近代中国在西方法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法律逐步向近代转型的过程。这里面尽管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不足,但其中所包含的进步思想和主张,无疑代表了中国先进法律文化的前进方向,值得一书。

【注释】

(1)《太平救世歌》,《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4页。

(2)《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太平天国》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7页。

(3)《天命诏旨书》,《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8页。

(4)《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1~322页。

(5)《原道醒世训》,《太平天国诗文选》,中华书局1960年版。

(6)《原道醒世训》,《太平天国诗文选》,中华书局1960年版。

(7)《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2页。

(8)《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2页。

(9)泰勒:《太平天国革命的经济背景与社会学说》,转引自《典制通考》(中),第1196页。

(10)呤綟:《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232页。

(1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3页。

(12)《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3页。

(13)《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4页。

(14)《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2~323页。

(15)《太平天国》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1页。

(16)《立法制讠宣谕》,《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17)《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3页。

(18)《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2页。

(19)《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2页。

(20)《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7页。

(21)《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8页。

(22)《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8页。

(23)《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9页。

(24)《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4页。

(25)《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2~533页。

(26)《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6页。

(27)《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6页。

(28)《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3~534页。

(29)《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3页。

(30)《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4页。

(31)《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6页。

(32)《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2页。

(33)《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8页。

(34)《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6页。

(35)《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8页。

(36)《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8页。

(37)《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8页。

(38)《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8页。

(39)《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8页。

(40)《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7页。

(41)《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8页。

(42)《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8页。

(43)《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6页。

(44)《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7~528页。

(45)《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