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校报,收获温暖的地方

校报,收获温暖的地方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雨晴马雨晴,新闻系2013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吉林人民广播电视台工作至今,任新闻综合广播部记者。其实我刚加入校报记者团的时候一直觉得校报老师们特别严肃。校报是个让人眷恋的地方,它放手给我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让我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有着同样新闻梦想的朋友。在校报这片沃土,成长为优秀新闻人!

马雨晴

【个人简介】

马雨晴,新闻系2013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吉林人民广播电视台工作至今,任新闻综合广播部记者。

【难忘记者团】

2007年我刚入学,便听说了校报学生记者团,我是文学院新闻系的,自然想锻炼一下自己,老师们也很推荐这样一个组织,再加上自己看完校报后,觉得这份报纸的站位以及严谨认真的态度很吸引我,当时我就决定加入它。

正好赶上那一年大超联赛,我被安排去专访一名球员,其实那会儿还不了解自己写新闻能写成什么样,很紧张,也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就上去跟我的采访对象聊了起来,天南海北聊了许多,回来熬夜写稿,半夜就给学姐发了过去,学姐也很耐心地告诉我哪儿写的不好,并指导我改正。

还有一次赶上校报鼓励投稿,我就写了篇四五百字的有关论文抄袭现象的小随笔发了过去,其实当时有些漫不经心,没想到老师立刻就打电话过来,说选题很好,希望我能多采访一些老师同学,听听他们的意见,写一篇有深度的稿子。我虽然有点想偷懒,却也觉得这是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于是就开始着手写这篇文章。专业课选修课的课下去问老师关于这一现象的想法,跑到女寝找大三大四的学姐去调查,虽然和学姐们不熟悉,但她们都很配合,我花心思写成了这篇稿子。但是,老师们的要求很高,说是希望能再润色一下,这样改了又改有十几遍,从几百字的小随感最后扩大到几千字的深度调查稿,前前后后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并最终登上了子报《东师风》。期间,也有气馁的时候,但是吕老师一直鼓励我,告诉我好稿子都是改出来的,说以前的老师指导她改文章有二十多遍,不断写文章改文章的过程其实挺折磨人的,但也非常锻炼人,可以重新理清自己的思路,这些让我获益良多。

其实我刚加入校报记者团的时候一直觉得校报老师们特别严肃。但是时间长了就发现老师其实很照顾人,不只是在专业上,还有平时生活中她们经常会问最近怎么样呀,最近学院事儿多不多呀。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大招会采访。我们早上去净月采访,晚上四五点才回到校报编辑部,又要整理素材组稿子,第二天就得见报,根本没时间吃饭。老师们惦记着我们还没吃饭,就打电话帮我们订餐。当时特别热闹,我们二十几个人围着一个大桌子,坐不开就都站着,有的菜夹不到,就端起饭围着桌子转着吃。那年冬天特别冷,外面数九寒天,但是里面却十分热闹,互相问着“你饭够不够,要不要给你一点”、“你夹得到菜吗,要不要我帮你夹”,不知不觉中和记者团战友们的关系贴得更近了,超越了原来同学的那种关系,变成了伙伴、朋友和亲人,不只在工作上,也在生活中关心着彼此,让人觉得一天的忙碌好像都值了。

校报是个让人眷恋的地方,它放手给我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让我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有着同样新闻梦想的朋友。大学时可参加的社团非常多,但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选择像校报这样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在这里坚持、锻炼和发展自己。

【寄语】

胸中澎湃人文关怀,眼里常含国计民生,笔端留有原则底线,内心永葆正义良知。在校报这片沃土,成长为优秀新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