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沟”假说

“知识沟”假说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60年,美国政府为回应社会对要求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呼声,希望通过电视媒体这一便捷的传播手段改善贫困家庭学龄前孩童的受教育条件,因此推出教育类节目《芝麻街》,力求缩小不同家庭背景间的孩童学前教育的差距。“知识沟”理论的意义在于,大众媒体的负面效应得到了体现:它“维护或加剧了现有的社会不平等”。

1960年,美国政府为回应社会对要求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呼声,希望通过电视媒体这一便捷的传播手段改善贫困家庭学龄前孩童的受教育条件,因此推出教育类节目《芝麻街》,力求缩小不同家庭背景间的孩童学前教育的差距。随后的研究发现,尽管该节目对于贫富家庭的孩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但富裕家庭的孩童对媒介利用的次数更多,产生了较贫困家庭孩童更好的效果。缩小不同家庭背景间孩童学前教育差距的目标并没有达成。

由此,明尼苏达大学的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等人在1970年首先提出了“知识沟”(Knowledge Gap)这一假说。该假说认为,社会中信息的增长并非由每一个社会成员平均获得: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将更容易拥有较好的信息获取能力。(11)这导致了两个群体的分化:受到更好教育的群体对于大多数事物了解得更多,更少受到教育的人了解得更少。(12)

研究者将知识沟差异的因素归结为五个方面: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知识储备上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媒介使用的差异及媒介性质的差异(13)

“知识沟”理论的意义在于,大众媒体的负面效应得到了体现:它“维护或加剧了现有的社会不平等”(14)

针对网络媒体使用范围和影响力扩大的现实和与此有着同样观点的对未来的预测,有学者将发源于传统媒体的知识沟理论进一步延伸数字领域,提出了“数字鸿沟”这一概念(15)。正如技术的发展必将影响广播的发展以及广播同新媒体紧密的结合,是否使用新媒体以及每日使用频次的多少,都将影响受众对广播的随时随地的收听和参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