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唐诗九百卷目录十二卷

全唐诗九百卷目录十二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唐诗九百卷目录十二卷 (清)曹寅 彭定求等辑清康熙四十四至四十六年扬州诗局刻本。《全唐诗稿》七百十七卷《目录》五卷,乃清初泰兴季振宜所辑编。曹寅、彭定求等受命之后,又根据帝旨,合《唐音统签》等书加以增补,遂成九百卷之《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

全唐诗九百卷目录十二卷 (清)曹寅 彭定求等辑

清康熙四十四至四十六年(1705—1707)扬州诗局刻本。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行三十余字,细黑口,左右双边。

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楝亭,又号荔轩,满洲正白旗人,一说镶蓝旗人。曹玺子。世为康熙近臣。康熙三十一年(1692),督理江宁织造。四十三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九年,兼巡两淮盐政,称巡盐御史。巡盐御史,始于前明正统间,清因之,在江南设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曹寅有四年身当此职。后又加通政使司通政衔。寅工诗词,富藏书,校刻古籍甚精。

彭定求(1645—1719)字勤止,一字南畇,号方濂,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康熙十五年(1676)会试、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后官翰林侍讲、国子监司业。其父彭珑,进士,自长宁令罢归,结社讲学,学者宗之。定求夙承家风,里居二十余年,泊若寒素,编撰《儒门法语》、《蒙正录》诸书,借以发明心性宗旨,粹然负儒者之重望。

曹、彭对《全唐诗》之辑刻,有不泯之功,但若将《全唐诗》辑集之功全部归属于此二人,则不符合历史事实。

《全唐诗稿》七百十七卷《目录》五卷,乃清初泰兴季振宜所辑编。季振宜所撰《全唐诗序》称:“常熟钱尚书曾以《唐诗纪事》为根据,欲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盖投老为之,能事未毕,而大江之南竟不知其有此书。予得其稿子于尚书族孙遵王,其篇帙残断亦已过半,遂踵事收拾,而成七百十七卷。”(《故宫珍本丛刊》第621册)因知此事之发端,乃在钱谦益,只是年老始功,业有未竟,稿归族孙钱曾,季振宜在此未完之稿的基础上再行辑集,遂成七百十七卷的《全唐诗稿》。其友顾崧于康熙十四年(1675)在《书〈唐诗目录〉后》一文中谓季氏“编葺数年,方获成稿,随命书佣缮录正本,将付枣梨,以广其传”。季氏录此正本后,将经过校定的原稿赠给了顾崧。不幸,录正之后不久,季振宜便与世长辞,非但付梓成为泡影,连录正之本也由顾崧售给崑山徐乾学。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帝下诏访辑经史子集四部群书,不久,徐乾学便将此录正之《全唐诗稿》进呈御览。所以康熙帝《御制全唐诗序》才称:“朕兹发下内府所有《全唐诗》,命诸词臣合《唐音统签》诸编,参互校勘,搜补缺遗。”曹寅《进书表》亦称:“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十九日奉旨颁发《全唐诗》一部,命臣寅刊刻。臣定求、臣沈三曾、臣中讷、臣从律、臣士鋐、臣树本、臣鼎晋、臣汪绎、臣嗣瑮、臣梅等校对。”因知《全唐诗稿》早在曹寅受命刊刻之前,内府久有珍藏。否则,康熙帝从何“发下内府所有《全唐诗》”?曹寅、彭定求等受命之后,又根据帝旨,合《唐音统签》等书加以增补,遂成九百卷之《全唐诗》。

在康熙皇帝看来,“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然“自昔唐人选唐诗,有殷璠、元结、令狐楚、姚合数家,卷帙未为详备。至宋初撰辑《英华》,收录唐篇什极盛,然诗以类从,仍多脱漏,未成一代巨观”(康熙皇帝《全唐诗御制序》),故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十九日发内府所藏,令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寅、翰林院侍讲彭定求、编修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查嗣瑮、庶吉士俞梅等,合力编辑。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月初一日书成。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

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受命编刻《全唐诗》,五月,在扬州天宁寺开设诗局辑刻。为使所刻又快又好,能称帝心,曹寅于书手选用、刊工选择上煞费苦心。康熙帝喜欢书法,尤尚欧阳询、禇遂良,而不喜前明嘉靖以来刻书所用之硬体字。曹寅在书手选用时,深知一人书写上版,可使版面字体风格一致,但必会迁延日久,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由众人书写上版,字体又会前后不一,影响美观。经请示康熙皇帝应允,先选写字好而又风格近似者数人,集中模练,务使其书写风格在欧、禇之间,而后分头写样上版,以使皇皇九百卷之字体大体一致。诗局虽开在扬州,但属内府机构,故历来视扬州诗局所刻《全唐诗》为内府刻本。

清人金埴《不下带编》评论说:“自康熙三四十年间颁行御本诸书以来,海内好书有力之家,不惜雕费,就摹其本之欧字,见宋字书置不挂眼,盖今欧字之精,超轶前代之世,宝惜之,必曰‘康版’,更在宋版之上矣。”而扬州诗局所刻之《全唐诗》,可谓“康版”书之杰作,代表了清代康、雍、乾时期内府及武英殿刻书的最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