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取决于传播中传播者主体意识的自觉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取决于传播中传播者主体意识的自觉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取决于传播中传播者主体意识的自觉生命的活力体现在人的自然生存与社会生存两个方面,这里以社会生存为主。对于有声语言大众传播来说,传播主体的意识也处于重要的地位。意识启动主体的传播活动,是生命活力外化和传播生命活力生成的关键。

第一章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取决于传播中传播者主体意识的自觉

生命的活力体现在人的自然生存与社会生存两个方面,这里以社会生存为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生命力首先体现在对生存的自觉上,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不是混混沌沌,随波逐流,而是始终思考着生存的状态、生存的目的和生存的价值,并对之不断作出调整。马克思说:“动物和它的生活活动直接是一个东西。它和它的生活活动没有区别。它就是它的生活活动。人类则把它的生活活动本身弄成它的意欲和意识底对象。他有着有意识的生活活动。”[1]确实,“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现实地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他还力图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出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是一种对自己的存在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究的存在物”。[2]意识在主体的生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必须是在人对于自己的主体身份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因为,没被意识到的主体不可能是真正的主体。

“意识实际上就是主体意识到客观现实。”[3]它首先和主要地应当是一种过程,一种主体意识到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这一过程的形成物。而这种作为形成物的意识,是在人意识到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在它产生之后,立即又加入到随后的意识过程中,成为它的手段。

通过意识与自我意识,主体不断获得有关外界的信息和关于自我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感知、接收、综合,通过思考、判断、预测,主体形成和集聚着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经验和认识,获得了选择、决策、确定目标的可能,为进一步实现理想人生创造了可能性。

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活动。意识和活动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影响人的意识的形成。主体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对活动指向的对象、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结果的感受、认识和评判导致了意识的产生。在活动中,主体既认识到与之联系的人和物的特性,又从中认识到其与自我的关系以及自我在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正是通过活动,客观的、社会的内容进入到人的意识中来,引发了人对自我及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反过来又指导着主体的下一步的活动。一是人的意识对活动有调节作用。人的活动之所以具有目的和方向,人之所以能够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周围生活条件,就是由于意识对活动的这种调节作用。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能够预见到自己行动的结果,并能根据所意识到的目的来计划自己的行动,使它保持应有的目的性。可以说,每一个意志行动都映射着先前的过程,每一个意志行动都取决于我们思维的目的。

一个缺少“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人,是生活在盲目、冲动、不自由之中的人。柏格森说得好:“意识与生物的选择能力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相应关系;意识与围绕在真实行动周围的可能行动的范围共同扩展:‘意识’就是‘发明’和‘自由’的同义词。”[4]作为可以为主体所把握的力量,意识与自我意识赋予主体自主的力量。正是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人开掘着生命的丰富潜藏,创造着生活的无限可能性,不断把主体的生存推向新的高度。

可以说,意识所包含的主体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适应性、协调性,主体对自我的自明性和调控能力,及其目的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但是主体生命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激发、促活主体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在。

对于有声语言大众传播来说,传播主体的意识也处于重要的地位。意识启动主体的传播活动,是生命活力外化和传播生命活力生成的关键。

意识与主体和主体性是互相关联的一对概念,正是由于意识,主体确认了自身的主体身份,认识到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及履践主体性的重要意义。而主体在超越了“前主体”阶段以后,在其意识中,对主体身份的确认和主体性的认可就成为意识的基础。当然,达到主体的自觉和主体性的有效实现并不是每一个主体都能轻而易举做到的,它需要主体不断处于觉醒状态,并为之付出努力。鉴于主体及其意识之间较为明晰的逻辑脉络,也基于我们已把传播者作为主体看待,我们这里不打算把传播主体对自我的主体身份和主体性的确认作为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在我们对传播主体的意识进行探讨时,对主体及主体性的意识是居于首要地位的。主体迷失、主体缺席等有关主体的负面问题,都是在主体这一参照系和既有标尺下进行衡量而得出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