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继续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等有关讲话和刘少奇对新闻界的两次谈话,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提供了指导方针。

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继续得到发扬光大。但是,由于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影响、对苏联经验的照抄照搬,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还存在着不少严重问题,其具体表现有:习惯于直接代党政机关发言,进行自上而下的指导;脱离实际和群众生活,缺乏对新情况进行及时、深入的分析研究,因而对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显得束手无策;新闻少,内容贫乏、枯燥,可读性差;报纸批评日益减少,没有不同意见的讨论,等等。总之,新闻机构日趋单一化、新闻宣传日益公式化,是当时新闻界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对于这一现象,广大读者十分厌恶,新闻工作者非常不安,连党和国家的领袖毛泽东也深有同感。1955年12月,毛泽东在《合作社的政治工作》的按语中批评说:“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哪一年能使我们少看一点令人头痛的党八股呢?”[8]

1956年后,对新闻工作进行大改进的时机与条件开始成熟。特别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等有关讲话和刘少奇对新闻界的两次谈话,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提供了指导方针。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分析了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9]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公开宣布并全面阐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5月28日,刘少奇(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分别听取了新华社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人的汇报,并作了长篇讲话。6月19日,刘少奇又召集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胡乔木和新华社负责人谈话。在这些谈话中,刘少奇明确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和党八股问题,指出:不分好坏,不看条件,一律接收,一律学习,一律照办,就是教条主义,就是盲从,就是迷信。在我们的同志中间要破除迷信。他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学习塔斯社的新闻格式,死板得很,毫无活泼。……我们不能学这种党八股。”[10]刘少奇的几次谈话,不仅为新华社、广播事业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新闻工作大改进(后来被称为第一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