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月刊,每6号为1卷,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但是,陈独秀始终是《新青年》的灵魂与主心骨。在《青年杂志》创刊之前9个月,即1915年1月,一份名为《科学》的杂志在上海创刊,在中国率先倡导“民主与科学”。

二、《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图8.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月刊,每6号为1卷,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自第2卷起因其名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有重名之嫌而改名为《新青年》,之后闻名于世。

《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笔名三爱、实庵、只眼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1906年考中秀才,次年到南京考举人落榜。由于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他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自1901年起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1903年,陈独秀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1904年,他在安徽芜湖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辛亥革命期间,陈独秀积极投身革命的洪流,在安徽光复后曾担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经认真反思后看到了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医治这些症结的药方。1914年,他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新青年》,以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当时,正值袁世凯称帝的黑云笼罩中华大地之际。《新青年》之所以能够创办并顺利出版的原因,一是该刊在内容上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是以思想启蒙为要务,“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二是在形式上与一般文教性报刊无大差异,按照一般报刊分类法也只能归之于文教性报刊。

img15

图8.1 《青年杂志》创刊号

《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是,该刊第1卷(名为《青年杂志》)出版后,社会影响并不大,包括赠送在内每期发行仅千份。自1916年9月出版的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影响逐渐扩大。1917年初,陈独秀应聘赴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至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的刊物发展为一批进步的教授、学者共同编撰的刊物,并发展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1918 年1月第4卷1号开始,该刊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就其发行量而言,《新青年》至1917年时已达每期一万五六千份,1919年又再版第1至5卷,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但是,陈独秀始终是《新青年》的灵魂与主心骨。作为该刊的创办人、主编和重要撰稿人,他先后为《新青年》撰写了100多篇政论、专论、杂文以及通信专栏署名记者的答疑辩难文章等,还不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具体宣传策略,确立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

在《青年杂志》创刊之前9个月,即1915年1月,一份名为《科学》的杂志在上海创刊,在中国率先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杂志的创刊背景是: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战云密布,9位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佛和任鸿隽,聚在一起讨论国际形势和救国方案,认为“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立志科学救国。之后,他们自筹经费,办起了这份中文双月刊,由任鸿隽担任该刊的首任社长。《科学》杂志的发刊词云:“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因此,《科学》杂志与纯粹的自然科学杂志不同,所刊内容不仅包括世界最新科学知识的介绍,还包括于国民性格关系至重、又为国人所最缺乏的人文知识如历史传记、美术、音乐等。即使对于世界最新科学知识的介绍,也不求高深,以冀读者能由浅入深、渐得科学之智识,并能于研习科学之余得到精神上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杂志已经注意到了科学对于民众启蒙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青年杂志》同样的作用。因此,《新青年》杂志创刊后,在卷首位置力荐《科学》杂志是“中国科学界唯一之月刊”,“宗旨纯正、眼光远大、特色甚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