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运河之都”文化产业定位及其发展战略选择

“运河之都”文化产业定位及其发展战略选择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 运河之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济宁中区当前,济宁市市中区已进入文化产业起步发展阶段,大量的文化产业企业不断涌现并积极寻求竞争优势,如何界定发展文化产业依赖成为区委区政府和经营者的重要命题。

“运河之都”文化产业定位及其发展战略选择——以山东济宁市市中区为例

王贵跃

摘 要 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效能,对其科学定位已经成为市中区经济发展的未来依托,打造“运河之都”品牌,弘扬运河文化,建设首善之区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字眼。本文分析了市中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及其定位,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 运河之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济宁中区

当前,济宁市市中区已进入文化产业起步发展阶段,大量的文化产业企业不断涌现并积极寻求竞争优势,如何界定发展文化产业依赖成为区委区政府和经营者的重要命题。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娱乐业为主体,以园区和特色廊道为补充的文化产业作为目标体系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效能,对其科学定位已经成为市中区经济发展的未来依托,打造“运河之都”品牌,弘扬运河文化,建设首善之区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字眼。但是为什么市中区经济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市中区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定位?战略决策和对策又是如何?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协同形成强大促动力,继而赢取文化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机遇。

1 市中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及其定位

市中区历史源远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丰泽,是济宁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中国“运河之都”,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水陆交通、繁荣的商业贸易;市区名胜古迹闻名于世,从古至今名人辈出,名优特产风味独特,民间艺术名扬海内外。可以说,济宁市市中区经济发展的命脉与运河息息相关,并由此产生丰富、灿烂、富有深厚渊源的文化底蕴;弘扬运河文化,打造运河之都产业廊道,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丰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全区已经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网络文化、图书报刊业、印刷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旅游服务业、文物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部门。截至8月底,全区发展文化产业单位1 180家,从业人员3.2万多人,资产总额达6.94亿元。其中,歌舞娱乐场所(包含卡拉OK、歌舞厅、夜总会、迪斯科酒吧、音乐茶座咖啡屋)76家,音像经营户110家、网吧187家,文化经营单位424家,电子出版物13家,打字复印部114家,印刷企业共200家,工艺品市场两个,大型文化基地6个,旅游公司1家,游船公司1家,演出公司2个。同时文化产业规模化趋势日益凸现,民营资本运营率逐年递升。其中出版物印刷业注册资金200万元,厂房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的达11家,包装装潢注册资金15万元,经营面积600平方米以上的达38家,印刷品印刷50万元规模的43家,民营企业的比例占到95%以上。与此同时全区8个街道办事处都分别建立了群众性的艺术团、京剧社、曲艺队、声乐队、舞蹈队、器乐队、民间表演艺术队,艺术骨干达到4 000余人,形成了以市区大型文化设施为龙头,众多民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结构的社会文化网络,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05年,市中区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开展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讨论,研究制定了《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十项规定》;2006年,市中区成功参展了山东省(国际)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成功注册了“运河之都·济宁中区”城市文化品牌,成功召开了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2007年成立了济宁市市中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制定了工作职能和社会承诺,建立了文化产业网及文化产业监督员、信息员队伍;今年又聘请了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制定了未来八年的《市中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以上资料表明,市中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赖以形成的基础条件:一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制订与引导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文化经济泛化乃至进入文化产业时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政策保障。二是社会专业化程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市场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渗透了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造了文化活动的部分属性,使文化内涵大量转为产业化,形成文化产业活动的独立性和较大的拓展空间。三是市中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渊源悠久的文化资源已逐步彰显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运河文化为载体建设新的产业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古老的大运河,美丽的运河之都将重新焕发新的青春活力。因此,市中区发展文化产业万事俱备,时机业已成熟。

文化产业定位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市中区要紧紧依靠打造打响运河之都品牌,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和运河文脉,促进文化经济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全面科学定位,将运河文章做足做活做优,旅游景点整合包装和相关产业的开发必须两轮驱使同步进行,真正使其成为融南汇北的商贸物流中心,凸显运河文化底蕴、“运河之都”风貌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中心,运河经济的隆起带和文化产业的样板区。力争将市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产业旺盛、社会和谐的新型济宁中心区。为此市中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应是:立足济宁市区,辐射周边地市,发展“运河之都”品牌优势,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核心,以旅游、娱乐餐饮、广告会展为突破口,以文化产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集约化为方向,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布局和结构,逐步形成多功能、立体化、高效率的文化产业区和旅游休闲区,力争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市中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总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0%以上,解决就业人员6万人左右。

2 市中区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市中区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探索、起步、培育阶段。与省内外其他先进城市相比,差距仍较大。

(1)高境界认识文化的程度不够,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淡薄,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重,开拓创新,主动对接市场的意识不强,不善于运用市场的手段和社会融资的办法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展缓慢,文化产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

(2)文化产业的投入偏低,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较差。多数产业单位均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缺乏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3)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制理得不够顺,文化市场不够规范,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规范发展。

(4)文化产业职能管理部门统筹调度的力度不足,市中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扶持政策的力度尚需要进一步增强。

3 寻求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的属性及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所以市中区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内在性要求,寻求突破性的切入点和有效的发展途径。针对市中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力度,实现“运河之都”品牌价值,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市场氛围,促使文化产业企业遍地开花,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2)突破体制性障碍,提高市场化程度,正确认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以市场营销为手段,激发文化资源产业化,把市中区建成21世纪文化产业区。

(3)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条件,以河湖水系改造工程为契机,以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打造济宁外滩融运河旅游、古城旅游、文化旅游和相关产品开发经营于一体的运河文化旅游带。

(4)突破自我增强的产业内循环发展路径,内牵外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寻求全社会向整个文化领域渗透的发散型增长方式,力促文化产业呈现勃勃生机。

(5)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积极打造特色型产业街道,多方位引导文化消费,循渐式开发文化项目,多角度推动文化经济力,打造“两片两园三线四街”文化产业聚焦带(运河两岸、江南春美食街,运河文化市场产业园、北欧风情产业园,建设路、洸河路、科苑南路,商业步行一条街、古玩工艺一条街、文化娱乐一条街、运河风情一条街)。

4 发展战略选择激发区域性竞争力的提升

市中区作为运河之都,其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目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基于市中区文化产业的现状和环境特征,政府需要明确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同时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市中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引入竞争机制、确定优势项目重点发展、增强带动性和关联性、成立文化产业集团,实现运河之都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市中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是:一个中心,以打造打响“运河之都”品牌,做强做大做活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经济、运河经济和资产增值的持续增长为中心。两个重点:①选择具有市场潜力、能形成产业链、代表“运河之都”特色的文化产业作为龙头企业。②培养锻炼一批符合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经贸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三项建设:①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和长效管理体制,实现各项政策制度的规范化建设。②发挥运河文化和商贸优势,树立“运河之都、亲水乐园”的旅游品牌形象,完成10项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太白楼、浣笔泉、清真寺、铁塔寺、王母阁、运河水上游、水道总督衙门、运河之都博物馆、五星级宾馆、北欧游乐园)。③发挥中心城市人才优势,建立行之有效的用人机制、培训机制,尽快完成人才管理制度建设。四大战略:①“运河之都·济宁中区”品牌塑造战略。②旅游产业启动扩张战略。③城市文化品牌商标权转让战略。④旅游产品研发和文艺产品生产战略。五大跨越:①由立足市区向辐射周边的跨越。②业态组成由娱乐餐饮向商贸、旅游、休闲度假、会展的跨越。③资源配置、产权形式、分配方式由单一、稳态向虚拟、多元化和混合经济属性的跨越。④完成产品服务由单一、定式化向个性化、亲情化、主题化跨越。⑤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由喊、看、等、空、散向真心实意、巧抓实干、强抓落实的跨越。

5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除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在政府扶持下规范运作外,其他文化单位都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推进集团化建设。同时,应吸收外贸和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5.2 加快文化领域的结构调整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积极运用高科技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

5.3 加快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运河之都”是济宁市市中区最有价值的品牌。市中区因河兴商,因商兴市,济宁人实实在在享受着运河文化的实惠。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文学艺术是济宁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高举运河文化的大旗,挖掘“运河之都”城市文化品牌的内在商机,对于增强市中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知名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5.4 加快文化产业项目的包装推介

集中力量抓好大工程大项目建设,精心培育打造文化品牌。把文化设施建设同我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旧村改造结合起来,创意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产业项目。今后3到5年内,着力抓好打响“运河之都”品牌、运河水上旅游、济宁运河文化大厦、诚信彩印工业园、运河越河合围区文化产业聚集带等项目的建设。培养以科哈集团、金宝迪集团、富城会、新传媒力量、太白文化工艺品市场等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基地,提升文化产业档次和规模,努力打造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精品文化产业品牌,引导文化消费。

5.5 加快成立文化产业协会的步伐

文化产业协会的成立,有利于市中区优势文化资源的整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加强行业自律,开拓省内外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企业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统计更加规范和真实。同时通过联系、交流、协作、开设产业论坛等,为行业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并协助政府从事行业管理。

5.6 加快文化中介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文化经营行为,使文化中介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活动主体和联结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充分发挥演出、展览等文化中介机构开发、培育和活跃文化市场的作用,推进集约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文化产品营销服务,扩大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

5.7 加快运筹运河之都文化艺术节

以节兴市,以节造市,打造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舞台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又一切入点。市中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作为中国运河之都,举办文化艺术节,弘扬运河文化,彰显城市魅力,将极大地提升市中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对于宣传市中区,扩大招商引资,实现文化经济新突破等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8 加快文化招商引资的力度

协助、督促八个街道办事处和有关单位文化产业项目的推介招商活动,鼓励引进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从游、购、娱、食、宿、行等要素出发,在济宁城区积极打造“商业步行一条街”、“古玩工艺一条街”、“文化娱乐一条街”、“地方名吃一条街”、“运河风情一条街”等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品牌。力争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到2015年,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提高到10%。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柏定国主编.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2]张胜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3]〔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当中国改变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