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严峻挑战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不可否认,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一)粮食持续稳定增产难度加大目前全国确定的粮食主产省份共13个,由于辽宁遭受严重旱灾,2014年云南省粮食总产量位次从2013年以前的14位上升为13位。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的目标,农村是重点,农民增收是关键。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是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严峻挑战_2015~2016云南农村发展报告

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历史跨越,不仅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可否认,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一)粮食持续稳定增产难度加大

目前全国确定的粮食主产省份共13个,由于辽宁遭受严重旱灾,2014年云南省粮食总产量位次从2013年以前的14位上升为13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有种植面积和科技水平及多变的气候环境约束下,粮食在高基数上持续稳定增产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省粮食需求总量、粮食食品种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粮食消费结构和城乡居民饮食习惯也将发生重大转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将进一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粮食持续稳定增产面临更多和更大挑战。

1.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镇化的加快对粮食生产形成挑战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云南省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维系其间的却是粗放发展的手段,即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和过度的地力开发。目前,土壤有机物质含量水平逐步下降,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农业生产的环境负效应日益凸现。此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人口、土地等农业资源向城市转移,进一步对主产区粮食持续增长构成挑战。

2.比较效益低,种植结构呈“非粮化”

云南省高原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在政策支持下得到大力扶持发展,特别是小品种粮食谷物的种植得到较好发展。但部分粮食的经济效益不如种植非粮作物和外出务工收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难度加大,平衡增粮与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投入要素产品成本上涨较快,农户种粮积极性不断下降。加之,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科学规范种植难度加大。

3.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农业土地、农资等价格上涨较快,特别是人工成本和土地费用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但农产品价格并未随着成本的增加而同步同幅上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此外,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输距离拉长,物流成本也呈增长态势。

4.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虽然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依然还很薄弱,灌溉渠系等水利设施老化,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较为普遍,自然风险防控能力十分薄弱,加上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保障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还很不牢靠。

5.农业金融和保险服务发展滞后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农业金融和保险服务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粮食主产县,培育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是粮食生产的重要载体。相比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更大的生产投入和市场风险,对于资金和保险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与此同时,农业金融发展缓慢,农业保险供给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进而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

(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面临重大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的目标,农村是重点,农民增收是关键。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进入结构调整和优化时期,云南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国民经济和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影响,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面临更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1.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差距还在拉大

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12 112元扩大至2015年的18 131元,绝对差距增加了6 019元。作为衡量城乡发展的重要指标,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末的34.7%提高到2014年的41.7%,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之多,居全国第28位,西部第9位。云南省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2.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回落到中高速增长区间,农产品市场需求走弱,价格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户务农种粮收益有限,比较效益较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玉米、橡胶马铃薯茶叶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呈放缓趋势,从2011年的20.7%逐步放缓至2015年的10.5%,累计下滑10.2个百分点。

3.在经济新常态下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和工资增长趋缓

2015年以来,外出农民工寄(带)回收入增幅呈减缓态势。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减少,加之城镇生活成本居高等因素共同影响,外出农民工寄(带)回的收入同比明显减少,从而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幅逐步趋缓,从2011年的22.4%回落至2014年的18.3%,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增幅从2011年的22.9%放缓至2014年的8.9%。今后,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放缓,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调整和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农民工就业和工资水平增长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三)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十二五”时期,云南扶贫攻坚取得卓越成效,但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仍然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仍然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是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1.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2015年,全省仍有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91个,贫困人口规模达471万人,其中还有110万人尚处于深度贫困状况。云南仍然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2.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潜力并未充分释放,农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2015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070元,虽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数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 17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 352元。尽管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增速目前在全国位次较好,但绝对数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短板问题日益凸现。

3.经济新常态下转移性收入受制约

贫困地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对有效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增速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加之受加入世贸组织后政策的影响,以直接补贴形式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面临较大压力。

4.开展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难度进一步加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的扶贫战略新思路,为2020年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云南省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已经进入精准扶贫时代。但贫困地区大多是生态脆弱地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与否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同时,受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经过多年的帮扶、脱贫,剩下的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政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四)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全省农业生产规模小而散,规模优势不明显,加之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全省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和落后,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物质装备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强、耕作方式落后等挑战,“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严重地制约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14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的3.0%,耕地灌溉面积仅占全国的2.7%,水库总数为6 000座,仅为全国的6.1%,水库容量为125.39亿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5%。虽然中央和全省及各级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而言,缺口依然较大。同时,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存在农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资结构单一,筹措渠道有限,缺乏社会资金投入,难以形成多元投融资结构和机制。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2.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十三五”期间,人才将成为制约云南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是全省农业产业在竞争中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二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及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造成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者素质低、劳动年龄偏大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制约。据统计,2014年全省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1%,未上学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9.1%,留守劳动力接受过各种技术培训的人数比重低,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在减小。

3.农业产业链短、缺品牌、深加工及流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

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特色鲜明,云糖、云烟、云花、云胶等一系列“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但由于深加工工业发展滞后,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农产品品牌很少,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卖初、粗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农民获利少。此外,全省物流体系不健全,产销商流链条及信息服务平台和可追溯系统建设滞后,上联生产基地,下接零售终端,整合形成以产地集配中心向全国辐射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不完善,冷链体系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流通处于高成本、流通不畅态势,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