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与创新能力

创新与创新能力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创新也许并不难,但要真正养成创新思维,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形成一个人乃至一个组织的持续创新,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创新,也叫创造。另外,人类的其他活动有可能终止,但创新永远不会终止。由于创新就是相对于他人的首创行为,因此社会认识必然滞后于创新,创新总是超前的。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要与社会发生联系,产生社会性。创新不是模仿、再造,因此,新颖性是创新的首要特征。
创新与创新能力_工运事业改革创新与民生工会建设

创新改变命运,创新带来改变,不断创新带来不断改变,有大志向和大目标,同时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做出大的改变,才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才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事业。一次创新也许并不难,但要真正养成创新思维,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形成一个人乃至一个组织的持续创新,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一、创新的含义与特点

(一)创新的含义

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年)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新,也叫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的活动。或可说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在这里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5个方面内容:一是引进一种新产品;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三是开辟新的市场;四是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五是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关于创新,邓小平同志认为:“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胡锦涛同志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在推进改革中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是在经济转型中提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习近平同志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

创新是指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一种活动。这里的“事物”所指很广泛,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上至国家政权,下至百姓生活。从天文到地理,无所不有。而“前所未有”却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首创”。任何的创新都必须是一种首创活动。通俗地讲,首创就是第一的意思。不过这个首创因为参照对象的不同而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相对于其他人或全人类来说,是第一,就是首创。比如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第二,虽然相对于其他人不是第一,但相对于自己来说,是第一,也是首创。比如某单位搞了一场与往年不同的新年联欢会、推行了新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改进等。第一种情况称为“狭义的创新”,第二种情况称为“广义的创新”。凡事先易后难,现在的创新学习更提倡从广义的创新开始!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否曾有别人提出过,而在于对他本人来说是不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只要相对于自己,有新的想法或做法、新的观念或设计、新的方法或途径,这就是创新。毫无疑问,虽然第二种广义创新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和掌握,但真正具有推动社会进步意义的还是第一种狭义创新。创新不同于发明。发明是指通过试验,促成新概念、新设想或者新技术的产生,它是一种科技行为。而创新本质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是把新概念、新设想或者新技术转变成经济上的成功。创新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

1.普遍性。创新存在于一切领域,没有哪个事业、哪个行业、那个领域是一成不变的。

2.永恒性。创新是人的本能,只要有人类,就有创新,这种活动受人类自我实现本能的支配。另外,人类的其他活动有可能终止,但创新永远不会终止。

3.超前性。由于创新就是相对于他人的首创行为,因此社会认识必然滞后于创新,创新总是超前的。

4.艰巨性。有两个因素导致了创新的艰巨性;其一是由于创新的超前性所致,因为超前,所以可能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受到反对,给创新者造成很大的压力,并制造了艰难的创新环境;其二是由于创新本身,创新是做前人或他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实现创新的过程和方法都需要探索,因此带有不确定性和技术上的难度。

5.社会性。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要与社会发生联系,产生社会性。

6.新颖性。创新不是模仿、再造,因此,新颖性是创新的首要特征。具体来说,新颖性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二是局部新颖性;三是主观新颖性,即只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7.高价值性。创新可以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从而改变资源产出,提高组织价值。

8.目的性。创新特别强调效益的产生,它不仅仅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有什么用,怎样才能产生效益”。所以,创新是一个创造财富、产生效益的过程。

9.风险性。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种不确定性就构成了创新的风险。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只准成功、不许失败的要求,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只能通过科学的设计与严格的实施,来尽量降低创新的风险。

10.动态性。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唯一的不变就是一切都在变,而且变化得越来越快。因此,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而只有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创新的性质与过程

(一)创新的性质

1.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无中生有的事例太多了,可以说整个世界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从钻木取火、电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电灯电话、电脑电视、激光原子能等,都是无中生有的结果,都是伟大的创新,都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

2.有中生无

有中生无则指对现有事物的改进。相对于无中生有来说,有中生无的事例就更多了。如,苹果公司研制的新款超薄笔记本电脑非常地薄,它可以被放进一个普通的文件袋中。苹果公司因其卓有成效的创新而使它的产品重新成为畅销品,尤其是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有太多的年轻人都在盼望着拥有一台崭新的iPod和小巧的苹果笔记本。但是,不管现在的电脑怎样改变,与诞生于1945年的那个庞大的第一台电脑相比,都是有中生无的改进型。

(二)创新的过程

1.敢于想

敢于想前人所未想。这里的重点应该放在“敢”字上,有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做了。虽然完成一个创新不仅要想还要做,但想是前提,首先要敢想,也就是要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成功者大都是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思想、创意、新的知识点的价值越来越大,一个好的创意可能拯救一个企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2.敢于做

仅仅有好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敢于做前人所未做,敢于去实施。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创意都能转换成很好的结果,都能被市场所接受,不去试验一下,不会知道新想法到底怎么样。“要是失败了多丢人啊”“大家都会笑我的”等,拥有这些想法的人绝不可能成为很好的创新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定要敢于去尝试!

三、创新能力的特征与作用

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一)创新能力的征

1.综合独特性。观察创新人物的能力构成时,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单一的,都是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2.结构优化性。创新人物能力在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构优化特征,而这种结构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

(二)创新能力的作用

①教人学会创新思维。②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③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创新能力简称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可以用两个公式来表示:

公式一:创造力=智力+创造性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是基础。人们要想改造这个世界,首先要认识这个世界。因此,一个成功的创新者必然要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当然,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公式二:创造性=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的方法

创造性是创造力的充分条件,有没有创造性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的核心。有的人智力很好,书读了很多,知识很丰富,学历也很高,但就是缺乏创造性,因此一生中没有多少真正的创造性成果;而有些人学历虽然不高,在开始进行创新的时候也没有积累大量的知识,但他们的创造性很好,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超常,最终他们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这几例就是这样的代表:

瓦特:工人,发明了蒸汽机;斯蒂芬森:放牛娃,发明了火车;李春:石匠,设计了赵州桥;李时珍:落第书生,药物学家;华罗庚:店员,著名数学家;齐白石:木工,国画艺术大师;高尔基:杂工,伟大文学家;吴运铎:工人,兵工专家。还有大家熟悉的爱迪生,他只念了3个月的小学,一生中却有两千多项发明,一千多项专利,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他的许多发明都彻底地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由此可见,创造性公式二中的这三项都很重要。其中,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灵活运用创新的方法能让创造力快速得到提升。

四、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原理

(一)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原理

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它潜在决定着个体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遗传素质,又称天赋、禀赋或天资,是指个体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特性,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等。大脑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的物质载体。离开了这个物质基础,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创新能力的形成首先要遵循遗传规律。遗传素质是人类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我们承认它,但不把它当作唯一,即“承认天赋,不唯天赋。”

(二)创新能力形成的第二原理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创新实践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等都是影响人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三)创新能力形成的第三原理

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才能得到施展发挥,实践是创新能力变成现实的唯一平台。

人改造实践的活动也就是创新活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把人的创新意识变成现实,而创新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还是检验人的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

(四)创新能力形成的第四原理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创新思维的一般规律是:先发散而后集中,最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休戚相关。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创新性思维能力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灵魂和核心。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创新本身的复杂性,使创新能力和创新过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也被视为少数人的天赋才能。但大量的事实证明,创造力不属于某些天才们,普通的平凡人经过开发训练,一样可以进行创新活动。美国布法罗大学曾经通过对330名大学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学生,在产生有效的创见方面,与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了90%。另一项测试表明,学过创新方面课程的学生,同没有学过这类课程的学生相比,学过的学生在自信心、主动性以及指挥能力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长期坚持开发职工创造力的培训。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那些经过创造力开发培训的人,发明创造和获得专利的速度,平均要比未经过培训的人几乎高三倍。美国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不高,但他们非常注意创造力的开发,培养了大批有创造性的人才,这也是至今西方60%以上的重要科技成果都出自美国人(当然包括移民)的根本原因。美国的获奖数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这不能不说跟美国非常重视对人们创造性的培养有关。事实证明,创造力是可以开发和训练的,开发不开发大不一样。怎么培养创新能力?

(一)要心存好奇

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二)持怀疑态度

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待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应做到不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创新的出发点。

(三)有创新欲望

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