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沈阳工业的二次腾飞和文化发展

沈阳工业的二次腾飞和文化发展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组、合并、搬迁后的沈阳老工业基地,生机勃发。(二)工业文化是沈阳的灵魂和根基在沈阳工业成功转型、升级的背后,离不开沈阳浓郁的工业文化基因。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直是沈阳领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旋律。老劳模与新劳模薪火相传,共同印证了沈阳城市的发展,劳模成为沈阳这座工业城市建设的奠基者。因此,沈阳的城市工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沈阳城市工业发展,始终跟随着国家的发展计划。
沈阳工业的二次腾飞和文化发展_传承工业文化 提升职业道德

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沈阳这个重工业基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冗员、债务和企业办社会,成为压在国企头上的“三座大山”,特别是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失衡的产业结构,使沈阳的工业企业逐步陷入举步维艰的发展境地,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

(一)东北振兴,辽宁先行,铁西领跑

在世界经济大格局的“中国制造”战略中,沈阳又凸显了老工业基地生产核心的内在价值。不失时机地紧紧抓住振兴机遇,改造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现代化技术。采取合资、重组、退出相结合的措施,实行整体搬迁、部分搬迁和原地改造多条腿走路齐头并进,优势优良企业以强升级,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以退求活。特别是中央关于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出台以后,沈阳铁西区再一次被推上第一线。沈阳铁西没有了退路,再一次承担起工业基地“突围”的生力军,千方百计领跑振兴老工业基地之路。由于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政策有所倾斜,铁西老基地也不断谋求发展,几年时间,在铁西的西部崛起了一个沈西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核心区。

几年来,先后有200多家大中型企业从铁西老城区陆续撤出,在动态中解决国企生存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焕发生机与活力。腾迁的城区土地,为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改变原来铁西区“工一色”的功能布局,使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重组、合并、搬迁后的沈阳老工业基地,生机勃发。在数控机床、输变电、大型工程机械冶金矿山、石化设备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品领域,有近50个产品的国内市场率居同行业首位,有近20个产品列国际前10位,沈阳装备制造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基本形成。一个崭新的沈阳工业,又重新挺起“共和国装备部”的脊梁。到2010年年底,沈阳共有装备制造企业2492家,从业人员38.9万人,资产总额3356亿元,沈阳在变迁中已经成为国内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最高的城市。展望明天,沈阳将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16大专项,重点发展10大类100个世界级产品,在世界装备制造业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二)工业文化是沈阳的灵魂和根基

在沈阳工业成功转型、升级的背后,离不开沈阳浓郁的工业文化基因。因为在沈阳人心中,工业已不再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溶进了血液里的图腾。工业是沈阳的灵魂和根基。中国工业的脉搏在这里跳动,中国工业的纪录在这里诞生。在沈阳,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词汇,工人是老工业基地不落的星辰。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直是沈阳领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旋律。为了让沈阳工业更加辉煌,年近古稀,拥有 800 余项技术革新,填补国内、省内 18 项空白的“革新大王”张成哲率先坐不住了,看到老工业基地“绝技失传”,技工短缺,亲自“出山”,与当年的“机械大王”沈延刚、“磨工大王”孔庆堂等一批老劳模一起,创办技校,培养实用人才。

年轻一代同样不甘示弱,他们像自己的前辈一样,以“合力拼搏、埋头苦干、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向国外垄断多年的技术领域发起了猛烈的冲击。经过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沈阳机床终于登上了多轴联动数控系统这个世界数控机床技术的制高点;沈鼓“五朵金花”主导设计的我国首台 4 万立方米流量空气压缩分离装置,填补了我国大型空分压缩机组国产化空白;沈重“九凤”设计的五层楼高的盾构机,确保了“万里长江第一隧道”提前贯通;沈鼓工人杨建华,成功拼装焊接出中国第一台鼓风机焊接机壳,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省外汇 8 亿美元。

从“老黄牛”到“千里马”、从“体力型”到“知识型”,产业工人的自主转型不仅创造了沈阳全面振兴的奇迹,同时也用事实证明,工人阶级永远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无愧于领导阶级的光荣称号。可以看出,新时代工人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与当年的老工人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工业是沈阳的符号,是沈阳的价值,更是沈阳的精神!而且是火热的工业精神。“火热的”是大工业所具有的独特感受,是大工业生产具有的普遍气氛,体现的是工业大生产时期的艰苦奋斗,勇于拼搏,蒸蒸日上的劳动精神。这种精神,是沈阳一代一代的产业工人在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浪潮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精神,是一笔不可流失的“非物质遗产”。沈阳在城市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精神高地。

1. 是积极的劳模精神。在沈阳,劳动永远是一个最光荣的字眼,劳模永远都是最受尊重的人。劳模精神是激励沈阳工业团结奋斗、推进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劳模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轨迹。翻开沈阳工运的史册,既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尉凤英为代表的老劳模群体,也有改革开放和振兴发展时期以“五朵金花”和徐强为典型的时代新秀。老劳模与新劳模薪火相传,共同印证了沈阳城市的发展,劳模成为沈阳这座工业城市建设的奠基者。正是这种自尊自强的精神,造就了沈阳一代又一代的劳模,筑起了沈阳工业的精神高地。那就是: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翻开新中国工业长卷,沈阳工业更是光彩夺目,沈飞、黎明、新光、电缆、机床等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灿若群星。使沈阳获得了 “东方鲁尔”“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工业,是沈阳人的骄傲,也成为沈阳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2. 是伟大的时代精神。沈阳的城市工业出现于19 世纪 60 年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中建设时期达到鼎盛。因此,沈阳的城市工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沈阳城市工业发展,始终跟随着国家的发展计划。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快速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提升国民经济。国家制定了工业发展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建设了以“156 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这两个五年计划也贯穿于沈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是沈阳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为此,沈阳人民付出了跨时代的努力,为祖国做出伟大的贡献。“一二五”时期的时代精神基本上还是保持的火热的工业热情,人们争先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工业做着贡献。尤其沈阳的工业热情尤为高涨,人人争先进,人人都在响应时代的号召,这种拼搏、进取向上的气氛,感染着所有沈阳的热血青年们。“一二五”时期在沈阳老一代工人的回忆里,这段历史年代所发生的事,所形成的工业气氛是不可磨灭的回忆,是伴随终生的骄傲……,这个时代的精神可以概括为积极、乐观、蓬勃。这种时代精神给人们的感受是伟大的。

3. 是豪迈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是如此,城市亦是如此。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城市发展的总的意识形态,是城市文明发展、历史积淀的反映。城市的人文精神同样也影响着城市各个行业的发展,这其中包括工业。因此,沈阳的城市工业发展也具有人文特色。由于东北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可以说沈阳人不是单纯地靠“文化”而是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与大自然相抗争的。东北的山陵起伏,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相当闭塞。东北文化虽带有野性和蛮性,却是人的生命形态的真实表现,是一种以人的欲望、情感、意志去感受、体验和改变外在世界的文化。这就是说,东北正是因为较之江南显得“无文化”,更多地保留了人的生命形态本有的生命力,更能显示人本有的“天性”和“血性”。 就是这种“天性”和“血性”让沈阳人在精神上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沈阳的工业建设凝聚了这样的精神力量,“以生命力为根本”的“生是战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使沈阳人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无数的工业奇迹。

每一座城市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通常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重工业”不仅是沈阳的代名词,而且已成为形象而生动的“工业文化”符号。在漫长的中国工业发展史中,沈阳市始终是一块不可忽略并且难以替代的版图。而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激情与豪迈的沈阳工业文化,将被长久地注视与传承,这份文化是沈阳人凭借自身特有的粗犷、凝重、沉郁的人格特征和身心特征形成的。沈阳的工业文化,不仅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一段难忘的情绪、一曲工人的颂歌,更是沈阳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特色体现和极其重要、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富矿”资源。工业文化,让沈阳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凝视现在、谋划未来。沈阳,因工业文化而魅力十足、生机勃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