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结与反思

小结与反思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陶文侧重宣扬黄道婆对纺织业的贡献。而王逢则用批判记忆方式应张守中的邀请,为黄道婆祠作诗写序,这是当时上海棉纺织业发展的需要,需要黄道婆的庇护和保佑。这就是黄道婆籍贯二元说一直存在的原因,以及合理存在的缘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新的考据没有被发掘出来之前,黄道婆的籍贯从历史考证上已无法得到定论。
小结与反思_黄道婆的三亚解读:“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论文

四、小结与反思

在人类社会中,记忆不仅属于人的个体官能,而且还存在叫做社会记忆的现象。2O世纪3O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这一经典概念,并将记忆分为个体记忆、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忆三种类型。接着美国著名学者保罗·康纳顿出版《社会如何记忆》之后,社会记忆在当代学术界,特别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在此基础之上,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它是对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的细化。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关注集体记忆中的历史事件,正是在这一时期,历史人类学意识到历史和记忆的关系: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历史人类学强调,历史与记忆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记忆中唤醒过去,也在记忆中遗忘过去。作为一种民间知识,记忆总是存在于人们处理过去与现在关系的过程中,它曲折而且隐晦地反映着现实的需要,被想象、虚构、叙事和重组。阿丹姆森把历史记忆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记忆形式:分别为实录记忆、认识记忆和批评记忆。实录记忆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过去,记忆是人们用来复原历史的心智能力。记忆的目的是按过去事件的原样再现和记录它们,是否能达到这一目的便是验测记忆有效性和正当性的标准。为了实录,记忆者必须忠实地发掘过去确实存在过的社会文化现实。对于认识记忆来说,历史是不可能再现的,历史只能通过释义去把握。记忆者的任务不是记录历史,而是去阅读和解释历史遗迹中关于历史的意义。而批评记忆所寻找的既不是实在的过去,也不是比过去当事人更好的理解,而是“不同”的理解。批评记忆并不把“真实过去”和“更佳解释”本身当作记忆的目的,而是把追寻真实或解释的目的定位于改变记忆者当下的生存处境。批评记忆具有现实的求变意向和批判目的,它因此成为文化批评记忆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历史记忆的三种不同记忆形式告诉我们,相对于过去的历史事实来说,历史记忆是一种包含虚假内容的社会事实,它在人们的记忆中被附加意义,在想象中重建。笔者以为,陶宗仪是以实录记忆的形式记下自崖州来到松江乌泥泾的黄道婆,传授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习的棉纺织技术,并革新了棉纺织工具,改善了当地百姓生活,以至推动江南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陶文侧重宣扬黄道婆对纺织业的贡献。而王逢则用批判记忆方式应张守中的邀请,为黄道婆祠作诗写序,这是当时上海棉纺织业发展的需要,需要黄道婆的庇护和保佑。可见,承载黄道婆历史记忆的两则文献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记忆方式,渗透着记录者的想象和虚构。

依前文分析,所有对黄道婆籍贯的研究者都是以陶宗仪《辍耕录》和王逢《黄道婆祠序》为经典文本,从文字的字面意思进行诠释,同时对陶、王两位历史记录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各自的知识体系进行心理诠释所隐含的逻辑推理,以及站在先验哲学的立场上诠释出了不同的结果,即黄道婆籍贯的不确定性和二元说。它既符合历史记忆方式的多元性,又与历史记忆具有意义、想象和重构的特点相契合,还是多元诠释理论的实践。这就是黄道婆籍贯二元说一直存在的原因,以及合理存在的缘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新的考据没有被发掘出来之前,黄道婆的籍贯从历史考证上已无法得到定论。面对当下社会发展,我们不妨从文化认同理论去阐明黄道婆既是海南人也是上海人,黄道婆文化是海南黎族棉纺织技艺与上海松江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相结合的物质文化,以及她勇敢好学、刻苦钻研、大胆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文化的总和,由此它既属于海南也属于上海更属于中国,都有责任和义务保存和传承它。

参考文献

①胡志新.黄道婆是上海人,还是海南人.载《千古之迹 中国文化史5OO疑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②李建盛.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OO2

③杨嘉佑.棉纺故乡与黄道婆.载《上海风物志》,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

④[德]戴埃特·库恩《黄道婆若干问题质疑》、《关于十三世纪的黄道婆的传说》;钟一《海南读本》、李桥《中国民众造神运动研究行业神崇拜》、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南市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纪念上海建城七百周年》、陈光良《海南经济史研究》、李剑平《中国神话人物辞典》、羊中兴《黄道婆评传》、秦弓《黄道婆事迹的最早记录者陶宗仪》等等。

⑤保罗·康纳顿,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OOO,P8

⑥马成俊.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2OO8(1)

⑦哈拉尔德?韦尔策编,李斌,王立君,白锡堃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OO7,P13

⑧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J].姚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OO1

⑨Walter Adamson,Marx and the Disillusionment of Marxism. 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233.

img9

谭晓静,女,土家族,中共党员,湖北省恩施市人,1975年11月出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已发表的论文有《共存与共赢: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新疆社会科学》2O1O.1)、《城市互动中的“8O后”女工》(《青年研究》2OO9.6)、《少数民族大学生闲暇教育对策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OO9.7)、《从参与机会解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OO9.1O)、《大学生的闲暇需要及其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O1O. 5)、《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OO7.4);参编《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专著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