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老子怎么死的_老子入流沙“所终”之谜

老子怎么死的_老子入流沙“所终”之谜

时间:2022-01-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怎么死的_老子入流沙“所终”之谜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神奇人物,本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汉族。关于老子的这些姓名,至今争论不休,有关老子姓名问题成为千古之谜。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就像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那“玄之又玄”的归宿也成了他身世之谜的最重要部分。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职。

老子怎么死的_老子入流沙“所终”之谜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神奇人物,本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汉族。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所著《老子》一书,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可是,由于老子是个隐者,司马迁在为他作传时,已存在老子的姓名为李耳、老莱子、太史儋等三说。关于老子的这些姓名,至今争论不休,有关老子姓名问题成为千古之谜。

《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写成的吗

历史上的老子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传说老子母亲无夫而孕,怀胎81年,也有说是72年,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从腋下将他产出,出生在古时的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做过周代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他读典甚多,博学多才,就连大名鼎鼎的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拱手作揖,两次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在人们心目中,老子是以仙人的形象传世的。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道祖“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他作为仙道之祖。老子留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他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他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他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道德经》在国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道德经》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曾一言概括:“老子,隐君子也。”他一生行事诡异,来无影,去无踪,是个名副其实的神秘人物。

历史上关于老子踪迹的记载,是由豫东的鹿邑到豫西的函谷关,跨长550公里的一段路途。据说,老子踏上这一段旅途是为了躲避周王室变乱。《史记·老子列传》中有一段文字: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是正史中关于老子这个伟大而又神秘人物寥寥不多的记叙里最为有名的一段。较之于其他关于老子身世的记叙,如在母腹中八十载而生、幼而白发能言之类的离奇故事,这段文字显得那样平实可信。从这一段文字可以得知,那是2500年前的一天,老子骑着青牛,一路西行,裙袖飘飘地来到了秦国边塞函谷关。秦国关令尹喜一大早起来,见有紫气东来,断定必有贵人过关,遂吩咐家人备好酒菜,叮咛手下打扫关口卫生,恭候贵人光临。果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骑着一头青牛悠然而来。www.guayunfan.com

关令尹喜上前询问,得知他是学问高深的老子,非常高兴,于是盛情挽留。老子本不愿滞留,但苦于没有关牒,只得答应关令尹喜,暂留函谷关,并写下五千言,作为换取出关的条件。这五千言,又名《老子》,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道德经》。《道德经》中有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讲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呼出来的“名”,不是永恒的“名”。白居易曾以此赋诗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此诗意在讽刺老子自著五千言,破坏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规矩,是在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

《史记·老子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解开了一个谜——上下五千言的《道德经》是因何而写成的,同是这一段文字,它又留下了一个谜——老子出关,莫知所终。就像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那“玄之又玄”的归宿也成了他身世之谜的最重要部分。遗憾的是,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五千言后,毅然骑青牛西去,从此杳无踪影。史书上只说他西渡流沙,过新疆,穿沙漠,直奔西域。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出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老子出关以后去了哪里?由于司马迁《史记》一书写道:“莫知其所终。”引起了很多学者的考据和猜测。

揭秘老子“所终”千古之谜

老子出关的原因是什么?有四种说法:

一是周室衰微。《史记》:“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自公元前1046—前1043年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始,至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时,已有400多年的时间了,也就是周王朝由西周向东周(春秋)转换后的时期。按照人类历史的变化,30年为一世,即一个小变,100年为一中变,300年为一大变。周朝有文王制订的《周易》为指导思想,又有周公制定的《周礼》为社会制度,能统治社会达400多年,那是非常了不得的。周朝的衰微也是历史规律,要做到挽狂澜于既倒,遂西去,到西方寻求更高的理论。

二是政治牵连。据载,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带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三是追寻其“道”。《史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毕生的追求就是“道”,可谓“唯道是从”,所以《老学》又称为《道学》。道在哪?道是什么?道是万物之母,道是自然法则,道是道理规律;道在万物之中,道在脚下,道在路上,道在我心中,道在自然界,道学“自隐无名”。所以,老子要出关追寻“道”,为毕生之务。

四是避孔子的儒学,不与其争高下。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出关》写得非常清楚。“老子的西出函关,为了孔子的几句话,并非我的发见或创造,是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后来他写在《诸子学略说》中,但我也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其实鲁迅和章太炎也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取,而老却以柔退走。”其实鲁迅和章太炎也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这条龙就要腾飞了。

老子出关时是否写《道德经》

世人多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断定老子在出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所强迫而写成《道德经》,以能换得关牒文书、护照证件而出关,有专家却认为,这其实是错误的理解。

先从关令尹喜这方面来说。这个人是姓关,还是姓令,或是姓尹?这个人的名是令尹喜,还是尹喜,或是喜?其实此人的姓名是不清楚的。“关”是指函谷关,“令”是负责人,“尹”是把守,“喜”是高兴欢喜。《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股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这个能博知天文,隐德行仁,甚至不愿当关令尹而跟老子西游的人,又怎会强迫、强行要老子写下此书呢?这个“强”字,是“勉强”“强为其难”的敬语,才符合他对老子的尊重,也和上面的“喜”相合。

再从老子这方面来说。老子不可能在函谷关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时间、那样的心境,仓促写成五千言《道德经》的。今天来看,写5000字的文章似乎比较容易,但当时是要刻在竹板或木板上,并非能一笔成文。更何况5000字的《道德经》,今天5万、50万、500万文字也还无法解释得清楚此经典。如果老子虽看了无数的典籍和秘籍,博学多识,但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从洛阳走到函谷关短短几天、短短的路程,是不可能写成《道德经》的。

同是当过史官的司马迁,而且还是世袭的,在《太史公自序》中谈及自己年轻时所走过的道路:“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后来又随皇帝汉武帝走过许许多多地方,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他,也是无法理解好这个“道”。试想,老子如果只在图书馆里,没有走过多少道路,他能说出:“道可道,非常道”吗?

老子归隐何处

古往今来,研究老子的著述有千篇万卷,然而始终未能了断一桩悬案,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莫知所终”。那么老子归隐后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老子的家乡人鹿邑县人说,老子去了印度,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虔诚的道家弟子说,老子舍弃肉身,修炼成仙,末年于狄道府(今甘肃临洮)飞升。庄子书中载有“老子死,秦佚哭之,三号而出”,有人认为这是老子老死于秦国的证据。《史记》卷63《老子列传》对老子的事迹已不能确定,将李耳、老莱子与太史儋并列,称老子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一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并对西域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三国志·魏书》:“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晋道士王浮伪造《老子化胡经》,称老子携尹喜西入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书成之后,在道教引起强烈反响,同时被佛教徒指为伪经,双方争论持续近千年。直至元代,由于全真教失势,被彻底焚毁,禁止流传。

有学者认为去了四川,有地方志的记载佐证。《蜀中广记》(卷69)云:“《蜀记》曰,老子西度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调曰:‘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及期喜往,果见于大官李氏之家。授喜玉册全文,名之曰文始。按:今成都西南五里是其处,有青铜铸成羊,其大如破。岁二月二十有五日,四方来集,以为老君与喜相遇日也。”清乾隆时的《雅州府志》载:

(1)“老君溪,芦山县南六十里,一名宿溪,相传老君经宿于此。樵夫每见丹床石灶,有意探之不见。今溪旁岩上有老君像。

(2)“老君洞在州东四十里。洞深广幽邃,相传老君修炼于此。”

(3)“老君台,芦山县治南六十里。”

(4)“八卦事,芦山县治南六十里,相传老君布卦于此。”

(5)《老君溪》诗:“老子犹龙神莫测,宿溪山迹自谁传。青牛远远从关出,紫气融融向日边。道德一经开后圣,色空二字泄先天。流沙西去不知处,造像犹然睹逝川。”老子坐化在四川瓦屋山鸳鸯地上,再没骑牛出山。瓦屋山下的洪雅人,为纪念老子,精心饲养繁殖青牛,因而名闻全国,成为国内八大名牛市之首。

有学者认为去了地中海,就是今天的小亚细亚,同现在的基督教有一定的渊源。广东学者罗尚贤在《老子章段今解》一书中写道:“老子西行传道到地中海”。“据刘向说,他到了‘大秦’,即地中海地区。”“‘大秦’是汉代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古波斯的西边,汉时已属罗马帝国。看来,老子西行传道到了波斯,进入了波斯西部的爱琴海地区,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时,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御道’,其中西起爱琴海、东达印度河的横贯东西的主道,信使与商客络绎不绝。这主干道的东端,当在由中亚进入中印度的印度河主要渡口铎迦汉荼城(今巴基斯坦阿塔克),此离老子居住的檀特山仅约80公里,因此,老子坐马车到波斯西部的爱琴海岸是很方便的,费时也不过十多天。”

汉朝刘向的《列仙传》记:关令尹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流沙”应是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西”就是大沙漠西部帕米尔高原,也就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兴都库什山汇集之处。帕米尔高原,中国古称为“葱岭”,又有称“阆圃”、“阆风”、“悬圃”、“元圃”、“玄圃”等,古称不周山。

唐道宣撰《广弘明集·笑道篇》载:“尹喜至罽宾檀特山中访老子,见老子坐莲花座中,诵经如故。”“罽宾檀特山”究竟在何处?这个地方古称“健驮逻国”、“渴饭檀国”、“乌苌国”,即今帕米尔高原上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一带的地方。这一带是中国、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地方,在中国主要是在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另外,老子出关时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做吉祥、祥瑞,生了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做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做是神牛。

老子的遗骸今在何处?他的墓冢到底在何处?有人说,老子的遗骸葬在陕西周至;有人说,在老子的故乡河南鹿邑。这两派的争论尚未有结果,又冒出来一个新观点:洛宁寿安山上的祖师墓,才是老子的坟墓。

老子所终甘肃“五说”

关于老子问题的研究在甘肃也取得最新成果,甘肃学者通过研究,欲揭老子“所终”千古之谜。甘肃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张炳玉和甘肃省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延涛,2006年11月21日在兰州举办的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上回答了这一谜案。他们依据近年来甘肃省的一些地方史专家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结论:老子出函谷关,过散关,入甘肃,在甘肃的行程线路大体为:经游天水、清水、礼县、秦安、甘谷、陇西、渭源、临洮、兰州(皋兰)、广河、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门源、张掖、高台、酒泉(居延)等地后,又回归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今县城东岳麓山)飞升崖“飞升”。所谓“飞升”,是道家的“升天”,即“死”的另一种描述。老子足迹遍布甘肃,这个结论可信吗?能立得住吗?甘肃专家指出,揭开老子“所终”的千古之谜,得从“五说”说起。

第一说:“老子西出散关”。散关为今宝鸡西南大散岭。老子西行“至关”,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函谷关,这是多数人的观点。另一说为散关。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张炳玉认为,老子西行经过函谷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关”是散关。甘肃省老子研究专家杨培林考证认为,老子“至关”的“关”应是散关。一是老子对周王朝彻底绝望才决定远离周朝到他国去的,而函谷关仍属于周朝版图;如果到了函谷关就算“出关”,这未达到他的目的。二是从历史典籍可知,郦道元和北魏以前的学者们,早已将老子西行“出关”的“关”锁定为散关。据《隋书·炀帝本纪》记述,隋炀帝由渭源前往狄道途中,经过“渭水出焉”的鸟鼠山时,遥想当年老子跨坐青牛行进于此,写下“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的诗句,这里所说“云径”即渭源城北关山两侧的官道,西南接鸟鼠山。“青牛”应解释为对老子的喻称。三是强老子“著书”的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作散关令,而非函谷关令。

第二说:“老子西入夷狄”。夷狄即是今甘肃中部地区。老子“西入夷狄”是《后汉书》之说,此书惜字如金,只记下这么四个字。那么要问,“夷狄”所在何处?广义言之,戎狄乃少数民族之通称泛指。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杂居区。从史料上看,春秋时把边境居民统称为夷狄,居住在西北边境的又称西戎或戎狄。专家指出,夷狄具体所指诸侯国秦的西边,也就是今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带。《庄子·寓言》称:“阳子居南之沛,老子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阳子居不答。”“梁”,古周时诸侯国,与甘肃境内的古秦地似为一回事。《史记》正文末《索隐述赞》云称:“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遵东鲁,迹窜西垂。”“西垂”何指?是指古邑名西犬丘,这里是秦国祖先大骆、非子居地,即今甘肃天水西南一带的今礼县境内。老子西游入陇先到天水一带亦非虚言。另据有关史料,自春秋至战国,华夏族的诸侯国也是一直视秦国为戎狄。今人所得结论亦是秦人始祖在夷狄,考古专家们有结论称甘肃礼县乃“秦皇故里”。联系到老子两度入秦隐居,他“西入夷狄”即今甘肃中部亦非无由之说。

第三说:“老子西游流沙”。流沙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史记》正文,司马迁只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不言“西去”,不言有“所终”。

显然,司马迁早就发现其论据的不足。后人作注,有了“老子西游”之说,甚至更具体到“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云云。唐《临川郡公主墓志铭》也刻有“真人(即老子)播迹于流沙”之铭文。那么,老子西游而“播迹于流沙”、“俱之流沙之西”之“流沙”在何地?甘肃省学者认为“流沙”,古代指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流沙”和“流沙之西”大体指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高台、酒泉以及其西、其北一带。

按史料说法,尹喜是老子西游流沙的好向导。老子在散关结识了临洮人尹喜,知其是“夷狄”人氏,而他要在人地两生之地西游,很需要当地人做向导。一向仰慕老子的尹喜,对甘肃人熟地熟,为老子做向导,向老子学习,实属情理中和不拍即合之事,于是尹喜痛快决定“去吏而从之”(《汉书·艺文志》)。甘肃省专家还认为,老子在散关著下《道德经》,由尹喜相伴西行,这是老子事业的开始。甘州区文联主席田瞳通过研究,在《甘州府志》里找到了答案:“老子骑青牛入流沙,不知所终。”这里所说的“流沙”,指的就是张掖之北的沙漠。他认为,老子到大西北来,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

史料记载,老子去官归隐后,为要开化西域,便在周昭王23年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而去。张掖的地理位置,是老子西行的必经之地,张掖地方志说老子“骑青牛入流沙”,有很多记载成为文人的共识。当代诗人顾城在他的一首名为《秋悟》的古体诗中写道:“无春自无秋,有求必有愁。常乐推老聃,大漠走青牛。”清代诗人任万年的诗《东山古刹》曰:“多年古寺创山隈,松柏葱茏傍雪开。挂壁青霞遮梵刹,漫天晓露湿苍苔。流泉滚滚穿花径,野树离离护石台。老子谈经宫在顶,四时惟见瑞云来。”张掖自古有著名的“甘州八景”,其中之一曰“流沙仙踪”。在临泽县就有一个叫“流沙河”的地方。《西游记》第十四回讲的是唐僧师徒三人过流沙河的故事,流沙河是唐僧的三徒弟沙僧皈依佛门前的居住地,作者吴承恩在写及这里时用了一首诗:“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淀底沉。”

根据诗文对流沙河特征的描述,这里的“八百流沙”指的就是“三千弱水”,两者互文见义。弱水在当地又称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三千弱水,大部分都流经茫茫大漠和戈壁,可老子为何选择来到这里?因为弱水流经之处有一座高大连绵的山脉,位于张掖东北面,名叫合黎山,当地又称之为东大山。《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导弱水至合黎”,当地也有传说:因为大禹导弱水到合黎山,让原本这里的茫茫沙海变成了一片绿洲,而合黎山的一支脉东大山至今也是层峦叠翠、林木葱茏、溪流飞溅、鹿呦鸟鸣,是河西走廊有名的自然保护区。东大山每逢雨后清晨总是烟笼雾绕,加之山间葱茏的松柏,极目远观,蔚为壮美,因此“东山烟雾”也成了“甘州八景”之一。

历代文人墨客在游览东大山之后,都留有美丽的诗篇。其中明代诗人郭绅作诗《甘崚(浚)山》这样描述东山胜景:“边境名山势插天,二三幽洞几千年。半空滴翠深秋雨,一壑苍摇薄暮烟。室有金容沆瀣古,门无玉钥苾刍鲜。鸟声花影皆佳致,留与诗筒贮百篇。”东大山如梦如幻、仙姿万千的奇异景色,曾引得许多人来此寻仙问道,当然也把老子引来了。

传说老子来到东大山,见这里林峦奇秀,山崖间石窟挂壁,峰顶松柏葱茏,晨云晓露,流泉花溪,好一处世外仙山,便隐居于此,再不出山。后来就在山中化作巨石,永伫于高山之峰顶。这神奇的传说和地方志书的记载互为印证,可想老子确实在河西走廊留下了踪迹。

张掖民间还传说:张掖黑河也是老君爷所开。说是李老君寻找流沙净土,骑着青牛来到张掖东大山巅,却满眼都是黄沙、尘埃、乱石,禁不住叹息说:“流沙净土,竟是这般荒凉静寂!”山神、土地闻听后,赶忙前来迎接。老君爷询问后才明白,这里原是瀚海弱水。大禹凿开镇夷峡,导弱水入流沙后,放走了海水。玉帝又命寒龙镇守南山,把雨水全都冻成了冰雪,故而这里成了戈壁荒滩。于是老君爷和山神、土地商议,从寒龙那里偷水,也就是从南山开一条河下来。就这样,老君爷和山神、土地一齐来到南山,老君爷又把土地爷的拐杖化成驾犁,解下衣带,把犁套在青牛身上,由山神牵牛引路,老君爷亲自扶犁开河,土地爷跟在后面撒播草木种子。随着青牛移动的步子,黑河由雪山开到了平川,河水也由雪山流到了平川。也就在这时候,寒龙发觉了,它驾起一团黑云赶来,看到老君他们已把黑河开到了合黎,土地爷胆小,一听寒龙噪闹,就停止了播种,故合黎山上至今没有草木。老君爷和山神爷用青牛把黑河开到了山外,但每年六七八这3个月,就会发洪水,淹没人畜。

临泽县文联主席刘爱国搜集的民间传说《老子与怀柔》,讲述了老子与临泽的一段故事。相传,东周时期,道教创始人老子,应西天瑶池王母娘娘之邀,骑青牛乘彩云向西云游,一日到达张掖地界,云彩中老子看弱水如带,平畴万里,绿野低垂,隧添几分游兴。老子云游到东大山时,天上赤霞流金溢彩,地上松柏森森,仙雾缭绕,云蒸霞瑞,百鸟啾鸣,索性骑牛着地,只见松涛仙雾,银雪窦泉,溪流顺涧而淌,绿荫丛中一座庄严古刹在祥云瑞气中时隐时现,古刹中一白发婆婆端坐在古刹正堂,正坐北面南打坐诵经,便知此乃骊山老母的修持之所。老子上前施礼后,便同骊山老母边吃茶边谈经说法,一时间东山古刹蓬荜生辉,光照千里。

骊山老母设宴款待老子,老子便在山中逗留三日,之后乘着酒兴辞别骊山老母,骑青牛驾彩云向西过赤涂关(今板桥镇明沙堡以东昔喇渠口附近),沿弱水经怀柔(今临泽平川镇)向西逶迤而行,不日抵达西天瑶池,履约听经说法。“黑河烟林”是旧时临泽十二景之一,它地跨蓼泉、平川两地,坐落在平川黑河大桥北岸的东南。彩虹似的黑河大桥时隐时现在绿荫雾岚中,更显雄伟和壮美,身临其境,宛如行走在绿色的云海中,令人心旷神怡,思绪翩翩。平川古时称怀柔,怀城之地。早在周秦时期,这里的先民就以智慧和勤劳而著称。

相传,老子骑青牛入流沙,导弱水入合黎时,巧遇黑河大水冲刷黑河北岸,良田被淹没,房屋被冲毁,百姓迫于无奈,设坛祭拜河神,正逢老子骑青牛驾彩云路过此地,便抛下一黄缦,上书“要拒水患,置石人四尊于岸”,后骑牛在云海中飘去,瞬间杳无踪影。黑河烟林所属的怀柔古城因道教创始人老子的指点,更是仙气缭绕,一片幽静,无论冬夏,时有祥云雾岚笼罩。

东大山历来都是有名的道教圣地,东大山中有一名寺叫东山寺,曾为晋代著名学者郭瑀及其弟子郭荷隐居讲学之地。明清时,东山寺南北两寺共有大小庙宇数十座,其中北寺就有涧水缠绕灵武殿和傍山而筑的真武阁,阁内端坐着太上老君的塑像。《张掖县志·古迹》中记载:“城东50里东山寺,古刹也。其后崇山峻岭。初入谷口,峰峦秀美,涧谷萦回。每日初上,掩映烟雾,望若蓬瀛。相传老子曾在山巅结庐修炼。”还有物证。东大山老寺顶上至今存有老子当年在此讲经说法的“谈经宫”,俗称“老君洞”,洞口幽深,渐入渐阔,可容百人,洞壁上还留有被神化了的老子——太上老君的塑像。

第四说:“老子寻远祖根”。祖根乃“出天下李氏”的陇西。此说正史无载,但是有两条古今共识似可见证“祖根”之有据。一是甘肃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发祥地,故称“羲皇故里”;二是中国第一大姓的“天下李氏出陇西”。由此生发出甘肃地方史家们的老子西游线路图结论,似在情理之中。老子“寻远祖根”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一是寻伏羲祖根,伏羲诞生在古成纪,即今甘肃秦安至今静宁一带,有地方史家考证,老子乃伏羲第二十代孙。唐李敬实墓志铭载称:其先陇西人也。

临洮马家窑、辛店、寺洼等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显示,这里祖先们的生活状况与伏羲时代及其后伏羲时代之直系子孙们的治理不无关系。二是寻李氏祖根,据甘肃省李氏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研究推断,一说李氏在先,老子在后;一说老子在先,李氏在后。人所共知的传说,老子诞生李树之下而取姓李。老子西游入甘,对甘肃影响极大,老子子孙也遂居陇西郡。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直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这也表明,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似可定论。

第五说:“老子临洮飞升”。飞升说在临洮有史证实证。老子的“所终”,正史难言,但在甘肃临洮却能找到很多旁证。专家指出:一从遗迹说,在今甘肃临洮县城东一里的岳麓山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峰塔(又名笔峰塔,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传说的与老子有关的遗迹。而《狄道府志》《洮州府志》中都有记载。二从黄河说,明人王世贞诗云:“犹龙紫气将西度,如带黄河自北来。”清人除振芳诗云:“犹龙久矣逃圣世,牵犊公然饮上流。”二人诗句中的“西度”、“饮上流”都遵从老子西游旧说,而且都与黄河有关,似乎老子是沿黄河西行的,甘肃正处于黄河上游即“上流”。三从道教说,东汉道教诞生后,一经传入临洮,香火格外旺盛,而且历来如此,仅不大的临洮县城就有数十家全真派道观。四从祭拜说,传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老子的忌辰,临洮世代相传,于每年的这一天开始3天庙会,祭拜老子,此俗延续至今。此外,还有发明说、点太极传说等等。

有学者认为,根据史实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过甘肃临洮是没有错的,至于是否在临洮的东岳麓山飞升崖仙逝则值得商榷。至于去四川则不可能,那些地方志所记地名均以“老君”,大概是道教在四川流行的佐证。至于到地中海去,那是今人旅游的想象。老子出关后,经甘肃、新疆和田等地,前往帕米尔高原这个离太阳最近、和天火相近之处的“世界屋脊”,去寻找人类光辉智慧的制高点,经历2000多年后,老子的思想仍然是人类光辉智慧的制高点,难怪乎要称“老子天下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