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医学院学生改良祖国的思索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医学院学生改良祖国的思索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医学院学生改良祖国的思索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医学院学生改良祖国的思索1887年9月,孙中山转学至香港西医书院继续学习,理由是香港“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当然,较后创办的西医书院,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比广州博济医院更科学先进,也是孙中山转学的理由之一。1891年前后,孙中山这位医学院的青年学子回乡探亲。

医学院学生改良祖国的思索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医学院学生改良祖国的思索

1887年9月,孙中山转学至香港西医书院继续学习,理由是香港“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香港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被清政府割让给了英国,按英国的法律管治,社会自由度确实比还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内地大一些,地域又与内地比邻,当时有志于改良和拯救祖国的先进人士,都曾以香港作为观察世界的窗口和宣传鼓动的基地。当然,较后创办的西医书院,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比广州博济医院更科学先进,也是孙中山转学的理由之一。

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为纪念亡妻——英国人雅丽氏(AliceWalkden),于1887年1月在香港创办了雅丽氏医院。同年秋,在医院开设西医书院,并派人到广州选拔既懂中文又懂英文的学生,孙中山因此得以入读西医书院,成为该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之一。何启是广东南海人,早年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后赴英国入阿伯丁大学学医,毕业后复又在林肯法律学院学习法律。1882年回香港从事律师事务,后又创办香港雅丽氏医院并附设西医书院,是早期在中国引进并推广西方先进医学科学的先行者。1890年,成为香港立法局华人议员。

◎何启(www.guayunfan.com)◎康德黎

西医书院采用英国学制,学生修业五年合格并参与医学实践方可毕业。教师主要从英国聘请,全部以英语授课,第一、二任教务长孟生博士和康德黎博士也是直接从英国前来执掌教务 的。何启亲自讲授法医学和生理学。学院除理论讲授外,以十分注重临床实习著称。孙中山第一学年共修了植物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物理学和临床诊察七门功课,年末考试各科成绩平均70分,在十三名学生中名列第三。第二学年继续学习解剖学、生理学、产妇科、病理学、外科学和医学——医学又分为原理与实习、临床诊断两个专业。是年考试两门功课,孙中山解剖学得80分,生物学得85分,在同考的九名同学中名列第一。第三年的课程主要是实习。教务长康德黎十分看重孙中山这位踏实用功又成绩优异的学生,曾亲自带领他到广州的麻风村实习。第四年,书院开设新课法医学、公众卫生学和实用初级外科学,年末一同参加考试共五人,孙中山获第一名。

孙中山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而不是死读书。他把读书及与同学讨论和实验结合起来以求得科学真知。1891年前后,孙中山这位医学院的青年学子回乡探亲。一天,他拿着一包自制的灰白色粉末,去到翠亨村尾的花岗石牌坊前,放到牌坊刻有“瑞接长庚”四字的匾额上,一边挥手让围观的村民后退,一边说:“看看我们的炸药威力大不大!”他迅速点燃炸药,只听得轰隆一声,花岗石的匾额竟被炸出一道裂缝来。如今,这道裂缝还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讨论着这到底只是一个医科大学学生的一次普通化学实验,还是孙中山当时已经有了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打算?

◎“瑞接长庚”匾额上还留有当年孙中山炸开的裂缝

孙中山还是一位勇于动手实践创新的学生。1892年春,孙中山毕业前,还回家乡办了一件“大事”——为家人设计并参与主持修建了一所新居。孙中山家原来的房子,在翠亨村的村边,是用灰浆和着泥土及海边常见的蚝壳作为建筑材 料建成的小土房,全家老少六七口人就住在这所小房子里。这时大哥孙眉在檀香山垦殖经商多年,已经致富。他是一位十分顾家的人,汇款回乡重修房子,以改善家人的居住条件。当时乡下没有什么建筑师、设计师之类,所以先由孙中山自己设计,画出图样,然后委托香山县下栅乡长福建筑商号承建。孙中山设计的这所住宅独具匠心,别有风格。这是一座融合了中西式建筑特点的两层楼房。它的几个特点是:一、中西合璧。房子外观如南欧民居式样的西式建筑,楼房正面以赭红色为基调,并以白色勾勒出拱券及廊柱的边角,色彩明丽精神。上下两层的骑楼——这是典型广东建筑的特点——分别以欧洲式的廊柱分隔成七个装饰性的拱门,内里有走廊环绕着房子,左旋右转都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屋檐正中饰有灰雕光环,光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则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房间四壁砖墙粉刷成砖灰色,再用石灰勾出白色砖缝,显得格外清新悦目。中间是正厅,洞高两层,中设“神楼”供奉祖先牌位;左右两个耳房,右侧是孙眉的卧室,左侧是孙中山的卧室,卧室后面是小饭厅。他们的母亲则住在正厅屏风之神龛下的“神后房”——这里一般是家中长辈住的地方。二楼右侧是孙中山的书房,左侧是客房和小客厅。后院设有厨房、浴室、厕所和储藏室。整所房子功能齐全而实用。二、房子门多窗多。窗户开在房子正梁底下,这和翠亨村的传统建筑不一样。整幢房子窗户相对,在广东的炎夏,习习清风可穿堂而过,甚为舒适。房子的四面都开有门户通往街外,堪称方便。三、和全村房屋的朝向坐西朝东相反,孙中山设计的这所房子是坐东朝西。这个设计本来是因地制宜,因为地处村边,假如房子门仍朝东,正对着别人家的后门。而房门朝西,则面向村外树林,空气清新。当时村里一些有迷信思想的人看见孙中山设计的这所房子门多窗多,回廊连接,认为家财会流散,直摇头,说:“房子四通八达,漏财,不吉利喽!”孙中山微笑着反驳:“空气流通,精神愉快就吉利嘛!”孙中山接受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教育,反对迷信思想。但在他身上,确实潜藏着反传统的叛逆性格。房子建成后,孙中山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一椽所得,五桂安居”。对联寄托了孙中山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理想

◎翠亨孙中山故居旧貌

◎保存着孙中山亲手设计旧貌的翠亨孙中山故居

五年级是孙中山在西医书院学习的最后一年,期末考试三门:产科、医学和外科,分别进行笔试和口试,孙中山均名列第一。

孙中山在西医书院学习的五年中,除刻苦用功学习有关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密切关注着祖国及世界形势,大量吸纳对于祖国的改革和富强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对法国大革命和英、美两国的社会政治学尤感兴趣。据同学关景良回忆,孙中山在西医书院“习医科五年,专心致志于学业,勤恳非常,彼(孙中山)于日间习读医学,夜则研究中文,时见其中夜起床燃灯诵读。但最爱读之书乃《法国革命史》(蓝皮译本)及达尔文之进化论,后乃知其思想受此二书之影响为不少也”。老师康德黎对他亦有类似评价,说他“习医科如他习别的科学一般地勤奋”,他还“研究国际法、军事学、海军建设、各种财政学、国政、各种派别的政治学”。孙中山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追求时,也曾多次说过自己“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故所学多博杂不纯,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之道亦常浏览”,“于圣贤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则无时不往复于胸中”。由于孙中山医科学业优秀,而且对于其他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涉猎甚广,与同学讨论问题时总是“引经据典”以知识作为根据,被同学亲切地誉为“通天晓”。

孙中山上学时的费用大部分由兄长供给,但在课余,他也会参加勤工俭学,努力自食其力,如参加管理学校的菜园和其他杂务等。老师康德黎不时会推荐孙中山去护理病人,一方面增加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可得到一些收入。一次,香港屈臣氏药房的主人夏菲士得了重病,聘请康德黎医治,康德黎推荐孙中山和江英华两位学生担任夜间看护。夏菲士痊愈后,为了表示感谢,给西医书院捐赠了一笔巨款设立奖学金。书院从奖学金中拨出一部分作为孙中山、江英华的学费和零用,以资奖励。孙中山学业优秀,几乎每学期都得到奖学金,不但减轻了兄长的负担,还有余钱购置书籍。购书是孙中山一生的爱好。康德黎十分喜爱孙中山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曾说过:在所教的24名学生中,孙逸仙对我最具有吸引力,因为他品质文雅,勤奋求学;不论在学校或私人生活中都表现了绅士般的仪态,实在是其他同学的榜样。后来孙中山领导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康德黎深为自己的学生骄傲,他感慨道:“如果有人问我所知的最完美者是谁,我将毫不迟疑地指出孙逸仙。”

孙中山就读香港的时候,正是西方列强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侵略的时候。在西医书院读书的五年中,就发生了英军进攻西藏而清政府实行妥协,以及俄国出兵新疆帕米尔地区,强占了中国领土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屈辱事件。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为强国救国,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诉求。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打造中国自己的坚船利炮,与西方列强抗衡,以维护封建统治。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权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资金、原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它成立时买了轮船3艘,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后,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同时又打造了一支号称亚洲最强大的中国新式海军——北洋水师,这是洋务派最为骄傲的成绩。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水师提督。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举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陆续开办,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又先后派了几批留学生出国学习。但洋务派反对一切政治变革,在封建专制体制下,腐败已经渗入统治机制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不少洋务派“大员”以办洋务为名贪污自肥,洋务企业效率甚低,以亏损为多。在不久以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以几乎全军覆没而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在洋务运动中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对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稍后,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精英们主张改良变法以使国家强盛。他们看到清朝专制统治的腐败,要求在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政治改良。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的支持,推行由上而下的“变法”。1891年,提倡变法维新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他的变法维新、强国保种的思想。

◎康有为

西医书院的创办者、孙中山的老师何启,是一位有志于政治改革的维新派人士,他曾发表大量政论文章,批判清政府“政治不修,风俗颓靡”,要求政治改革,实行维新。他认为国家兴盛的根本在于人民,指出“政者,属众人之事也”;“政者民之事而君办之者也,非君之事而民办之者也,事既属乎民,则主权亦属乎民。”“为君者其职在于保民,使民为之立国也;其事在于利民,使民为之兴国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所谓政治、政事,是民众的事。民众之事由国君乃至各级官员去办,而不是民众为国君乃至各级官员去服务。国君及各级官员的 职责在于保护人民,他们所做的事情必须为人民谋福利,这样才能动员鼓舞人民保护并振兴发展自己的祖国。何启的思想固然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但多所表达的,还是他在英国接受教育多年,对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念的接纳与理解。孙中山深受何启思想的影响,在他后来创立的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中,就有着何启思想的印记。孙中山甚至后来也曾经说过“政治就是众人之事”这样的话。可见何启这位老师的政治思想对他影响至深。后来,在孙中山创建共和制度的过程中,何启也曾参与实际的斗争。1895年,他参与筹划兴中会广州起义,起草对外宣言等。

孙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接受了完整的“欧洲式的教育”,目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经济,更向往西方标榜的自由平等的共和制度。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日益加深和国内要求变法、强国的呼声愈来愈高涨,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孙中山苦苦思索着救国的良方。大概在1890年,孙中山这位医科大学三年级学生,曾经致函香山县籍的退职官员郑藻如,提出三项建议:一、效法西方兴办农会以倡导近代农业的发展;二、政府应设立相应的机构严厉禁绝鸦片毒品,使民族的体魄和精神强健起来;三、创置学会和近代学校以普及教育。孙中山认为人才关乎国家兴衰,他建议“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郑藻如曾经是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协助他们办过洋务。后来又曾担任过清朝驻美国、西班牙和秘鲁三国的大使,在任上能据理维护驻在国华侨利益,是当时清朝官员中对世界稍有了解的人士。孙中山希望得到郑藻如的支持,并借助他的影响,先在家乡香山县推动实行自己的主张,然后再推广至全国各地,达到“一倡百和”,全国由此“利以此行,害以此除,而人才亦以此辈出”的目的。这封信稍后以《致郑藻如书》为题发表在澳门的报刊上。《致郑藻如书》比较集中地表达了孙中山早期的政治见解和科学教育兴国的思想。1891年,孙中山还撰写了一篇题为《农功》的文章,较为系统地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农业管理方法,以发展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设想。用他的话说:“泰西农政,皆设农部,总揽大纲。各省设农艺博览会一所,集各方之物产,考农时与化学诸家,祥察地利,各随土性,分种所宜”值得效法。孙中山表示“欲游学欧洲,讲求新法,返国试办”。

◎《濠头月刊》刊载有孙中山的《致郑藻如书》

在孙中山早期的强国主张中,更多地表现了他对祖国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这是必然的,因为“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的孙中山,对自己的祖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这一国情有深刻的了解,他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振兴农业入手,从而振兴经济已达到强盛国家的目的。

1892年7月,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医书院。毕业考试共考12门功课,成绩分别以H代表优秀的荣誉成绩,P代表普通的合格成绩,孙中山十门功课为H,两门功课为P,总成绩为“最优秀”。

7月23日,西医书院为仅有的两名首届毕业生——孙中山和江英华,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港英总督罗便臣、香港首席法官兼西医书院掌院辜拉克、教务长康德黎等出席典礼,罗便臣总督向成绩优秀的孙中山颁发了奖品——《婴孩与儿童病症》、《外科肾症》和《神经之损伤与病症及其治疗》三本专业的医学书籍。颁奖后,康德黎发表演说,报告西医书院创立的意义和书院教育及发展的情况,接着就向毕业生颁发毕业执照。毕业执照分别以中、英文书写,中文内容为:“香港西医书院掌院并讲考各员等,为给执照事:照得(某某某)在本院肄业五年,医学各门历经考验,于内外妇婴诸科,俱皆通晓,确堪行世,奉医学局赏给香港西医书院考准权宜行医字样,为此特发执照,以昭信守。须至执照者。右仰该学生收执。一八九二年 月 日”。证书还由校长、13名教员和8名考试官员加盖图章以示证明和慎重。

◎西医书院颁发给孙中山的毕业执照

经过五年严格的学习和临床实习,孙中山成为一名近代中国早期正式的华人西医医生。

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

◎澳门镜湖医院旧貌

1892年9月,孙中山应澳门绅商的邀请,到澳门镜湖医院当了一位为病人义务诊病的西医医生。澳门镜湖医院创办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澳门、香港及海外华人中的知名人士创办。以往,一直以中医中药治病。以西医西药施治,则是从孙中山到镜湖医院后新开设西医局并担任义务医席才开始,孙中山成为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镜湖医院对于推广西医十分积极努力,除了给孙中山提供诊室外,还专门为他从英国购置医疗器械。孙中山每天上午在镜湖医院为病人义务诊病;每日下午1时至3时到位于澳门议事亭前地的仁慈堂右邻的写字楼为病人诊症,3时以后则为出诊时间;星期日上午10时至12时,还在这里为民众接种牛痘。同年12月,孙中山由澳门士绅吴节薇等担保,向镜湖医院借款银1440两开设中西药局。药局“揀选中西地道良药,各按中西制法,分配成方。中药则膏丹丸散色色俱备,并择上品药料监工督制。每日所发汤剂皆系鲜明,参耆桂术不惜重资购储极品,以待士商惠顾……”为了推广西医西药,药局向病人“西药赠送”。

◎镜湖医院门额

◎镜湖医院为孙中山从英国购置的医疗器械

孙中山学习的是医学全科,而尤为擅长的是外科手术和妇科、儿科。由于医术精湛,而且行医不论贫富,均热情为患者诊治,遇有重大手术,还专门请老师康德黎从香港过来帮助,因此求医者众。

◎孙中山的“揭本生息赠药单”

◎中西药局广告

创刊于1893年7月的澳门华文报纸《镜海丛报》在创刊号中,以“镜湖耀彩”专题,介绍了孙中山治愈的六个病例:“陈宇,香山人,六十一岁,患沙痳八年矣,辛楚殊常。倾在医院为孙医生割治,旬日便痊,精健倍昔。又,西洋妇某,胎产不下,延孙治之,母子皆全。又,卖面食人某,肾囊大如斗,孙医生用针刺去其水,行走如常。又,大隆纸店两伴误为毒药水焚灸心胸头面,势甚危殆,孙医生用药敷之,旬时就癒。又,某客栈之伴与妻角口,妻于夜半吞洋烟求死,次晨八点钟始有人指到孙医馆,如法救之,亦庆更生。又,港之安抚署书写人尤其栋,患吐血症多年不瘳,华医束手,亲造孙医生求治,一月奏效。”又有具名为“濠镜榷舍主人前山军民府魏”者,以《神乎其技》为标题,于7月和9月在《镜海丛报》三次刊登告白,称赞孙中山医术“神乎其技”。他介绍自己患痔疮二十余年,“愈治而愈甚”,后经友人何穗田介绍孙逸仙医生的“人品学问及所习欧洲医法”,力荐患者请孙医生诊治。而患者也久闻孙医生德艺双馨,“无论内外奇难杂症,莫不应手回春,奏效神速,且非以此谋利者”,所以前往求治。孙中山向患者介绍治疗的几种方法——可用刀、剪进行手术治疗;也可用烤炙的办法;或用线捆扎,使患部坏死;亦可敷以药水治疗。孙中山实事求是地告诉患者,由于他的痔患已有二十多年,短时是否能根治尚无把握。后来根据患者意愿,药水洗浸并敷贴,“不过七日之功”就治愈了患者二十余年的痔疮顽疾,由此深得患者信任。后来孙中山又为患者的亲属治病,使病人“或十数年之肝凤,或数十年之脑患,或六十余岁之咯血,均各奏效神速”。

◎《镜海丛报》创刊号

◎《神乎其技》广告

1893年9月和10月,《镜海丛报》两次以《春满镜湖》为题登刊告白,介绍孙中山在澳门行医的情况。告白介绍了孙中山在澳门行医的地点、时间、业务范围及高明的医术,尤其表彰他的崇高医德:“在镜湖医院赠医,不受分文,以惠贫乏”;“凡外间延请,报明急症,随时速往,决无迁延”。

《镜海丛报》刊登的题为《春满镜湖》告白全文如下:

大国手孙逸仙先生,我华人而业西医者也,性情和厚,学识精明,向从英美名师游,洞窥秘奥。现在镜湖医院赠医数月,甚著功效。但每月除赠医外,尚有诊症余闲在。先生原不欲酌定诊金,过为计较,然而称情致送,义所应然。今我同人为之厘订规条,著明刻候:每日由十点钟起至十二点钟止在镜湖医院赠医,不受分文,以惠贫乏;复由一点钟至三点钟止在写字楼候诊,三点钟以后出门就诊,其所订医金,俱系减赠。他如未订各款,要必审视其人其症,不事奢求,务祈相与有成,俾尽利物济人之初志而已。下列条目于左:

一、凡到草堆街中西药局诊症者,无论男女,送医金二毫。晨早七点钟起至九点钟止。

二、凡亲自到仁慈堂右邻写字楼诊症者送医金一元。

三、凡延往外诊者,本澳街道送医金二元,各乡市镇远近随酌。

四、凡难产及吞服毒药延往救治者,按人之贫富酌议。

五、凡成年包订,每人岁送医金五十元,全家眷口不逾五人者,岁送医金百元。

六、凡遇礼拜日十点钟至十二点钟,在写字楼种牛痘,每人收银一元。上门种者,每人收银三元。

七、凡补崩口、崩耳、割眼膜、痈疮、疬瘤、淋结等症,届时酌议。

八、凡奇难怪症延请包医者,见症再酌。

九、凡外间延请,报明急症,随时速往,决无迁延。

十、凡延往别处诊症,每日送医金三十元,从动身之日起计。

乡愚弟 卢焯之 陈席儒 吴节薇宋子恒 何穗田 曹子基 同启

共同署名刊登告白的,都是当时澳门的名流士绅,反映了澳门社会对孙中山医术医德的认同。类似的广告还有不少。

除了报纸刊登的告白外,坊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孙医生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孙中山回乡探亲,正碰上村民陆檀生的妻子难产,村中几位帮人接生的老妇束手无策,十分危险。陆檀生听说孙中山医生此时正在家中,虽说过去从没有男人接生的先例,但救人要紧,不得已也只好请他来帮忙。孙中山正要跟随陆檀生去他家里,可是他的婶婶却出来阻拦,说男人给女人接生会给家里带来厄运。孙中山一面对婶婶说“救人要紧”,一面紧随陆檀生赶往家里去。见到产妇,孙中山做了仔细检查后,只见他十分有把握地抓住产妇的肩胛骨猛然抖了几下,合理地帮助产妇用力,不一会儿孩子就顺利地分娩出来,母婴均平安。由此孙中山的医术在家乡声名大振。年轻的孙医生不仅以医术救人,而且是扫除旧习,移风易俗的先行者。

孙中山为解除病人的痛苦,为扫除愚昧选择了学习西医,当他走上行医道路的时候,他以行动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初衷。

◎《春满镜湖》广告

孙中山在“医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医国”的探索。他选择学医和行医,是以医学作为“入世之媒”——继续探求救国的道路,“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在澳门行医时,孙中山仍常与陈少白、郑士良、尤列、陆皓东等于杨鹤龄在澳门的居所聚会,抨击清政府的腐败仍然是他们的主题。但是怎样才能扫除腐败,振兴祖国呢?他们还在探索之中。

在澳门行医的时候,孙中山常去拜访住在澳门龙头左巷的郑观应,向他请教并研讨救国之道。郑观应是香山县三乡人,比孙中山大24岁,是他的同乡前辈。郑观应在青少年时,因多次应试不中,于是放弃科举仕途,随父亲到上海学习商业,以后终生从事商业及有关实业,长期担任买办、洋务派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主管。他不但是买办、实业家,而且是近代中国早期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代中国最早具有比较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郑观应出生于1842年,正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英国签订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的那一年。他成长在西方列强日益对祖国加深侵略的年代。那时,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们还盲目地满足于虚假的“盛世”。由于成长和生活的经历,郑观应看到清朝专制统治的腐败和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预感到如果不进行变革,大清帝国这座岌岌危乎的古老大厦不久将要倾倒。他是一位执着的爱国者,他不断地指出中国潜藏的社会危机,终生疾呼向先进的西方学习,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制度,发展近代经济,作为兴国强国的手段;同时他否定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强烈要求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以政治改革来保证近代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达到全面的近代化,从而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用郑观应自己的话来说:“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更主张以“商战”——发展中国的近代经济以抗衡西方列强。他是中国近代“商战论”的主要代表。郑观应明确提出对付西方列强必须“兵战”与“商战”兼备,进而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后者更重要:“习兵战不如习商战”。郑观应在1880年编著的《易言》一书中,表达了自己这些兴国图强的主要思想。

◎郑观应 

◎《盛世危言》封面

孙中山在香港学医和在澳门行医时,正是郑观应定居澳门精心修订《易言》,编著成他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盛世危言》的时候。他把他一生强国救国的思考与实施方案,都反映在这部呕心沥血的著作中。《盛世危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都在《盛世危言》中吸取过改良和拯救祖国的思想营养。孙中山把郑观应奉作老师和前辈,时常前去请教,向这位长者倾诉自己振兴祖国的热望和思考的方案,共同切磋改良祖国的问题。在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经济,学习西方近代教育事业以培养实用人才,改革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以保证经济的改革发展和跟上世界的潮流等方面,他们多有共同的见解。郑观应很看重孙中山这位爱国青年,称赞他“少年英俊”,“志向高远”。后来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痛陈救国方略时,得到郑观应的热心推荐和帮助。孙中山早期救国强国的探索和实践,深受郑观应思想的影响。孙中山撰写的《农功》,特别是《上李鸿章书》,集中反映了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华的早期思考和探索,其主要观点和思想,也包含了郑观应的思想与智慧。

但由于出身、成长和受教育的背景不同——郑观应出身于绅商之家,与清朝的上层当权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孙中山则是一个“贫困之农家子”;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清朝已不是“盛世”,“危言”已成为现实。因此,二人所选择的救国强国的途径并不相同。在政治改革方面,郑观应选择实行君主立宪的方案。而孙中山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已面临西方列强“瓜分豆剖”的空前民族危机,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投降卖国政策,清政府实际上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桎梏。为挽救民族危亡,保存国家统一,实现政治近代化,为强国富国提供优良的政治环境,孙中山必须扳倒中国近代化的绊脚石——清政府,因此他首选进行民主革命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