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实业计划》__推进祖国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实业计划》__推进祖国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实业计划》__推进祖国实现近代化的蓝图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实业计划》——推进祖国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孙中山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他所有的追求,只为建设一个独立、统一、民主、繁荣、富强的中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建设富强祖国而绘制的蓝图。但在“医国”的期间,孙中山并没有中断“强国”的思考。

实业计划》__推进祖国实现近代化的蓝图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实业计划》——推进祖国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他所有的追求,只为建设一个独立、统一、民主、繁荣、富强的中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孙中山一生都在为实现他的“强国梦”而奋斗。他把建设繁荣富强祖国的思考和规划,编写成《实业计划》,收入他的《建国方略》一书中。《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建设富强祖国而绘制的蓝图。

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曾经上书清朝当局,希望依靠清朝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良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使积贫积弱的祖国臻于富强。但是面对腐败的清廷和被西方列强“瓜分豆剖”的空前民族危机,孙中山不得不首先扫除建设近代化强国的绊脚石,即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很明显,在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方案中,包括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医国”,即推翻封建专制的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制度;另一方面是“强国”,即建设近代化富强的祖国。但在“医国”的期间,孙中山并没有中断“强国”的思考。

早期,孙中山对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国情有着切身的体会和中肯的了解,因此他当时认为推动实现农业近代化是使祖国富强的切入点。随着他奔走革命,迭遭清政府通缉,孙中山只能在欧、美和东南亚各地进行宣传、组织、发动。多次环行世界使他眼界大开,西方列强各国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给他以启迪。此时,他除了对国情有中肯的了解外,对世界发展的潮流亦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已认识到必须把祖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国,并使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他制定了推进中国工业化的宏伟计划——《实业计划》,并为这个计划的实现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开放政策。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制度后,孙中山曾天真地以为“民族”、“民权”的任务基本达成,认为“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即应该由革命转向建设。在1912年4月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以后,孙中山就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建设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他为此而制定的《实业计划》,是一个以实现工业化为中心,推进中国经济全面近代化的方案,内容包括发展交通、钢铁冶炼、机器制造、采矿、电力、通讯、兴修水利、现代化农业等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分为六大计划。(www.guayunfan.com)第一计划:拟建筑北方大港于直隶湾(渤海湾)为中心,建设连接大港和西北的铁路;开浚运河,以连接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移民到蒙古和新疆,开发山西的煤铁矿资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

第二计划:拟在杭州湾建设东方大港为中心,整治长江水路,建设内河商埠,创建大士敏土(水泥)厂。在整治长江水道的计划中,孙中山提出在宜昌以上一段的长江建设巨型水坝,这既利于发达航运——从武汉到重庆船航畅通无阻,又可多方利用水力资源。用孙中山的话来说:“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于是水深10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如此,“其所以益人民者何等巨大,而其鼓舞商业何等有力耶”。

第三计划:拟在广州建设南方大港为中心,包括改良广州的水路系统和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和渔业港,创建造船厂。

第四计划:重点在于建设中国的铁路系统,以使全国得到相当之开发。包括修筑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五大铁路系统共91条铁路线,全长约10万英里,其中所规划的以西藏拉萨为起点的铁路就有8条之多。

第五计划:发展国民生活所必需的轻工业,包括粮食、衣服、居室、行动、印刷五大工业。

第六计划:开发作为“工业之根”的矿业。选择急需而又见效快的首先开发,“择其决为有利者先行举办”。包括开发铁矿、煤矿、油矿、铜矿、特种矿以及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厂之设立等等。

◎孙中山给南洋路矿学校的题词

根据中国的国情,在这六大计划中,孙中山认为最首要的是发展现代交通,尤以铁路建设为重中之重。他痛感中国虽然幅员广大,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落后而闭塞,交通的不发达更加重了全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今日之中国,麻木不仁之中国也,其受病之源,则由于交通不便。如由山东至新疆路程,须五六个月,较西人环游地球,尤为迟滞……人不活动,则为废人;国不活动,则为废国。”他认为国家铁路交通不发达,则“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所以孙中山一方面不断通过媒体和多种途径,向国人宣传铁路建设的急迫性,强调“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建设大业以交通政策为重要……建设最重要之一件,则为交通。以今日之国势,交通最要者,则为铁路”;“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动之机械,则建设之事,千端万绪,皆不克举”。他把铁路建设问题提高到“修筑全国铁路,实为中华民国存亡之大问题,推翻此事,不啻推翻立国根本”的高度。同时,基于这样的认识,孙中山身体力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中国铁路的开发建设之中。1912年7月22日,孙中山被公推为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9月又受任全国铁路督办。他雄心勃勃,“拟专办铁路事业”,“拟于十年之内,修筑全国20万里铁路”。他风尘仆仆,到北京、张家口、山西等地调查研究铁路建设的情况,取得第一手资料,还率领同志到日本考察学习工商业管理及铁路建设。为了尽快实施修建铁路的计划,孙中山亲自筹建开办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亲自绘制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干线图》,初步规划大致分为若干条干线:“一、从广州到成都。一、从广州到云南大理。一、从兰州到重庆。一、从长江到伊犁。一、从大沽到广东、香港。一、从天津到满洲各处”。其分布基本是由北方、南方、东方三大港作为起点,向各方伸延辐射,联通全国。又通过海运及公路连接与世界相通。为了祖国的近代化,孙中山简直结下了“铁路情结”,他想象假如中国“能造铁路350万里,即可成全球第一强国”。宋庆龄后来回忆当年她与孙中山在上海的共同生活时,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状况:在书房的墙壁上挂满了地图,地上也铺满地图。只要有空,孙中山就在地图前仔细研究,勾勾画画,绘制他理想中的中国铁路图。

考虑到中国既贫且弱,又缺乏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孙中山主张采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剩余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实业计划》。他认为“欧美二洲之工业发达早于中国百年,今欲于甚短时期内追及之,须用其资本,用其机器。若外国资本不可得,至少亦须用其专门家、发明家,以为吾国制造机器。无论如何,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中国巨大之人工,以发达中国无限之富源也。”这个政策的指导思想,用孙中山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孙中山这里所指的“社会主义”,是他理想中的民生主义。在实际运作上,即“让外国人到中国办理工商等事。……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

在主张采取开放政策的同时,孙中山还特别强调自主原则,引进的前提必须是:(1)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2)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3)必期抵抗之至少;(4)必择地位之适宜,总的原则是要以维护祖国的主权作为开放引进的前提,要自己“操此发展之权”。同时,孙中山充满了民族自尊和自信,充分肯定一个富强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愿意在世界和人类发展中承担责任,表示“欲尽绵薄之力,以谋世界和平之实现”。他深信“实行国际共同开发中国之丰富资源,发展中国之实业……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莫不受其利”,是使中国与世界得到双赢的事业。《实业计划》及为此而制定的开放原则和政策——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下,吸收、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力和资本来振兴祖国,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世界眼光

实现中国农业近代化,仍然萦绕在孙中山的心头,是他的“强国梦”的重要内容,这在《实业计划》中有明确的表述。但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孙中山不断与时俱进,他已认识到要实现中国农业近代化,必须首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根本解决的办法,是实现“耕者有其田”。孙中山对中国土地和农民问题认识上的飞跃,以“平均地权”的提出,体现在他所制定的革命纲领中。

孙中山称之为“建设新中国之总计划之一部分”的《实业计划》,是当时使中国实现经济近代化的科学规划,是孙中山期望祖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的充满时代精神的现代工业化方案。

孙中山——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中华民族的巨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