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奇书:解语何妨片语时_曹雪芹传

奇书:解语何妨片语时_曹雪芹传

时间:2022-05-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曹雪芹是文学的奇迹,也是文学的异数。曹雪芹与《红楼梦》都是一般,既是世俗的,又是超脱的。永忠只能希望在梦里和曹雪芹相逢,大醉一场了。而当时,有一个叫程伟元的人,极其喜爱《红楼梦》,他发现这本书只有八十回,而曹雪芹在此前的目录页中,分明是标注了一百二十回的。

奇书:解语何妨片语时_曹雪芹传

曹雪芹死后,他的《红楼梦》成为了众多好友凭吊他的证据。睹物思人,每当这些好朋友,翻开这部《红楼梦》,他们就会想起曹雪芹的音容笑貌,仿佛这位好友,还在眼前,伸手就可以触及。这距离,这么近,又那么远。

可以说,曹雪芹是文学的奇迹,也是文学的异数。然而,这个缔造传奇的人,却从未将自己放到一个文人的位置上,他不会刻意地强调人生思考,而是一个单纯的讲故事的人。讲故事里的事,讲他复杂的心情,讲他内心的思考。

曹雪芹与《红楼梦》都是一般,既是世俗的,又是超脱的。只有经历过切肤的痛苦,才更会有对世俗生活的依恋。他懂得那些细碎的世俗生活中,渗透着对人生最透骨的思考。

他一生坎坷,历尽磨难辗转。他见识过繁华,也感受过凄凉。他在写《红楼》之时,已是中年男人,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饱尝了人生的无数思考。他看到的,满眼都是世俗,是凄凉过后的繁华。所有过往人生中的执着,都淡然了,到最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这一切并非终结,而是他已然懂得。懂得了人生的真正的去处,也淡然了人生的得失。当一切了然于心,再投入到现实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快乐。而正是这种淡然和洒脱才成就了不一样的《红楼梦》。(www.guayunfan.com)这部作品,最初只在亲友之间流传。曹頫、昌龄、敦敏、明琳、于叔度等人是最早有这个荣幸看到最初版本的人。他们不但可以一睹为快,还可以在书上附上批注。早在乾隆十几年,昌龄就将前八十回拿到自己家中,以脂砚斋之名,重新抄录了《红楼梦》,并且进行了再度的评论。这个版本,他最是满意,甚至给它取名叫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据说,在短短的数年之间,十分喜爱这本书的昌龄,光是评论,就不下四次。

不仅仅是昌龄尤其喜爱《红楼梦》,认为这是一部千载难逢的奇书,皇室子弟弘晓也很是钟情这本书。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弘晓在自己的王府中,组织人手重新抄写整理《红楼梦》,因为他觉得在众多的评论者中,只有昌龄是最能理解曹雪芹的心意的,于是也将这个版本叫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最早面向世人,为大众熟知的版本,就是从弘晓的王府中流传出去的。

至于其他文人,便未必有这个幸运能够一睹曹雪芹《红楼梦》的真迹了。譬如同样是宗室子弟的清代诗人永忠,他是康熙帝的曾孙,也是一位出众的诗人。作为皇室后裔,他同敦敏兄弟十分熟悉,却同曹雪芹素未谋面,直到曹雪芹逝世的多年后,他才从敦敏的叔叔处读到了《红楼梦》。

一翻开,便惊为天人。再一追问,作者竟然早已离世,永忠不由扼腕长叹,只叹造化弄人,若是两人能够相识,必然能够成为朋友。永忠一向热爱文学,对于富有才华的文人,都怀着一颗敬佩之心。在他看来,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无数内容的作品,不管是文学体裁还是日常生活,都仿佛随意拈来,天衣无缝。而他所写的贾府,是一个贵族家庭,他笔下的贵族生活,仿佛是他自己亲自经历过的,细致入微,分毫不差,显然是个天才。或许,也就是因为曹雪芹太聪明,聪明到天妒英才,所以不得天年而终。

只可惜,等到自己知道这个人,他却已经早早奔赴黄泉。永忠只能希望在梦里和曹雪芹相逢,大醉一场了。

在获得众多文人的认可之后,《红楼梦》开始广泛流传。有商人在这本书身上,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将流传出来的书稿再度抄下,用以牟利。据说每每传抄一部,就能够获得数十金的利润。当时的一石白米只需要一两多银子,而抄写《红楼梦》竟然可以获得二十余石的白米,显然其中的利益,可以说是暴利也不为过。当然,这同样可以从其中看出,《红楼梦》深受大众的追捧喜爱。

当时流传的《红楼梦》名字还叫作《石头记》,后来,《红楼梦》这个名字显然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因此“石头记”的叫法越来越少,而在传抄的过程中,昌龄等人的批注也开始逐渐隐没。

而当时,有一个叫程伟元的人,极其喜爱《红楼梦》,他发现这本书只有八十回,而曹雪芹在此前的目录页中,分明是标注了一百二十回的。他以为是这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内容有所分散。于是他多方打听,到处寻找,找了多年,也只找到其中的二十卷。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在一个挑货郎的手里,找到了残稿十余卷,合起来一共有三十余卷。显然,这个残稿是从芳卿手中流出的,至于这些书稿是如何流落出来,又是如何辗转到了旁人的手上,这些事情已经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程伟元发现了这些书稿之后,欣喜若狂,立即开始着手《红楼梦》的整理工作。

这是一个漫长的浩大工程,程伟元唯恐自己一个人不能够完成续写工作,于是约了好友高鹗,准备一起完成整理工作。当时正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高鹗屡屡考试不举,正是心灰意冷之时,好友程伟元拿着许多书稿上门来,提出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一同整理《红楼梦》,一方面他为好友的赤诚之心所打动,又一方面,他也为《红楼梦》所深深吸引,遂两人一同埋头整理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整理完整。

这个版本,被取名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并且由程伟元托付给相熟的师傅雕刻印刷。而奇怪的是,就在这个版本印刷面见大众的七十二天后,两人又整理出了一个新的版本。其实这是因为在众多手抄本中,《红楼梦》已经无意或有意当中被修改或遗失部分文字,以致程伟元收集起来的数个版本,都有不少出入。在两人整理的第一个版本中,大多是以程伟元的意见为主,而不久后两人推出的第二个版本,才是主要由高鹗选择整理的。

当时流传的还有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共有一百一十回,其中的结局是贾府没落之后,宝钗卒,宝玉流落为街兵,而出家守寡的湘云同宝玉重逢,最后结为夫妻。这个版本总体上的意境不如程伟元和高鹗两人的意境深远,加上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所以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人们更喜欢的,还是《新镌绣像红楼梦》,人们对这本书的喜欢,远远超过了两人的预期,很快,这本书被改由雕版印刷,大量发行。

到了嘉靖年间,这个版本的《红楼梦》已经为大众熟知,甚至京城中,知识分子的家中没有一部《红楼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人。到了后来,竟然还出现了“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正糊涂”的说法,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证明《红楼梦》当时正是风靡一时,深受喜爱。在《红楼梦》传播的同时,一种后来被命名为“红学”的研究,也正在悄然兴起。

所谓“红学”,自然是指研究《红楼梦》。红学热,不仅从当时延伸到如今,养活了大批学者和文人,还广泛延伸至海外。时至今日,《红楼梦》不仅仅成为了中国的瑰宝,亦是成为了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

然而,最早开始研究《红楼梦》的,还应该是曹雪芹的那些朋友。他们在欣赏《红楼梦》的同时,就已经在书上写下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朋友,大多都是知识水平比较高,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的人,他们对这本书的早期研究,也为后人对《红楼梦》的研究,有着巨大贡献。

最能体现曹雪芹真意的,还要数脂砚斋昌龄。他的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向来被认为是最贴切的版本。昌龄绝大多数时候,是针对《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成就做出的评论,而曹雪芹的另一位好友明义则另辟蹊径,从研究故事背后出发,探寻《红楼梦》背后的真实历史

这种方法,被学界称为“索隐红楼”。曹雪芹是一个很能够运用“春秋笔法”之人,在他的表面故事上,往往还潜藏着另外一个故事,一条主线之下,总是隐含着另外一些令人捉摸不透的副线。这也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一千人读《红楼梦》,便有一千个不同的故事。

在明义看来,曹雪芹是在写自己的故事,他笔下的大观园,便是当年的江宁织造府。到了乾隆末年,宠臣和珅将这本书进献给皇帝,认为这本书写的是康熙年间重臣明珠的家事。这个理论,同样发展出不少支持者。他们认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纳兰容若十分交好,而纳兰容若正是明珠的儿子,曹家能够深知明珠家事,也不足为奇。

而早在这个明珠家事说出来之前,昌龄等人就在《红楼梦》中有批注以为,这本书中的一些事情,是取材于傅恒的家中往事。傅恒是乾隆朝的重臣,被封为一等忠勇公,谥号文忠公。在昌龄的版本中,明显就出现了文忠公的字样。后来,舒敦记载说:在乾隆五六十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猜测中,最受支持的两种说法,一种说这本书写的是明珠家,另一种说法则说是傅恒家。而书中有皇妃,又出了一个王妃,根据这一点,还仿佛是傅恒家更为接近。

除了这两种说法之外,自然还有别的不同意见。到了晚清,有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研究曹雪芹写书的意图,其中评论家王希廉认为,曹雪芹虽然写的仿佛是确有其事,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描写大家族的悲欢离合,而是为了说明一种“人生如梦,幻境皆虚”的境界。

可以说《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千载难逢的奇书,还改变了当时上层知识分子的阅读习惯。在《红楼梦》之前,文人们大多以为小说是最底层的文学,不值一提。而在《红楼梦》之后,他们发现小说这种文体,实则可以囊括万象,星罗千万,比起诗词歌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到了如今,《红楼梦》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著,它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光影、声色、文字,各种各样的形式,令这本惊艳的奇书,被人们深深了解着。它甚至远渡重洋,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甚至还影响了海外文学的发展。据说,朝鲜的奇幻小说《九云梦》,就明显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这种成就,恐怕是曹雪芹自己有生之年,也无法想象到的耀眼和夺目。

然而,也许他并不会在意。对于他来说,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功名利禄如浮云,生死忧惧如昙花,他在他的笔下,就已经深深投注了这种思想。纵使他灵魂尚在,看到这种荣光,也不会像个肤浅却真诚的孩子,欢喜得手舞足蹈。可他依旧会微笑,毕竟,那是他半生的心血,能够获得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认可,他亦觉得高兴。

因为这在证明,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场虚无。他真真切切地活过,并且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属于他的痕迹,谁都无法磨灭这道深深的痕迹。并将永远刻在史册上,刻在时光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