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三十而立,生计依旧窘迫_郑板桥传

三十而立,生计依旧窘迫_郑板桥传

时间:2022-05-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而立,生计依旧窘迫_郑板桥传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学剑皆不成。这是郑板桥遭受的第二次重大的人生打击。三十岁,这是人生的第二大站,但是回想昨日,抚今追昔,郑板桥却感到痛苦和茫然。《七歌》一诗共有七章,诗的内容主要是郑板桥对自己三十年来的悲苦生活进行了回顾,是郑板桥一生著作中的重要诗篇。三十而立,非但不立,郑板桥只能一个人怅然若失,孤独和凄凉像恶魂冤魄,久久不能消散。

三十而立,生计依旧窘迫_郑板桥传

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学剑皆不成。市楼饮酒拉年少,终日击鼓吹竽笙。今年父殁遗书卖,剩卷残编看不快。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呜呼一歌兮歌逼侧,皇遽读书读不得!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儿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随啼起。婉转噢抚儿熟眠,灯昏母咳寒窗里。呜呼二歌兮夜欲半,鸦栖不稳庭槐断!

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触抵。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为湔洗。呜呼三歌兮歌彷徨,北风猎猎吹我裳!

有叔有叔偏爱侄,护短论长潜覆匿。倦书逃药无事无,藏怀负背趋而逸。布衾单薄如空橐,败絮零星兼卧恶。纵横溲溺漫不省,就湿移干叔夜醒。呜呼四歌兮风萧萧,一天寒雨闻鸡号。(www.guayunfan.com)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长啸一声沽酒楼,背人独自问真宰。枯蓬吹断久无根,乡心未尽思田园。千里还家到反怯,入门忸怩妻无言。呜呼五歌兮头发竖,丈夫意气闺房沮。

我生二女复一儿,寒无絮络饥无糜。啼号触怒事鞭朴,心怜手软翻成悲。萧萧夜雨盈阶户巳,空床破帐寒秋水。清晨那得饼饵持,诱以贪眠罢早起。呜呼眼前儿女兮休呼爷,六歌未阕思离家。

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二子辞家弄笔墨,片语干人气先塞。先生贫病老无儿,闭门僵卧桐阴北。呜呼七歌兮浩纵横,青天万古终无情!

天荒食粥竟为长,惭对吾儿泪数行。今日一匙浇汝饭,可能呼起更重尝!歪角鬏儿好戴花,也随诸姊要盘鸦。于今宝镜无颜色,一任朝光满碧纱。坟草青青白水寒,孤魂小胆怯风湍。荒涂野鬼诛求惯,为诉家贫楮镪难。可有森严十地开,儿魂一去几时回?啼号莫倚娇怜态,逻刹非而父母来。蜡烛烧残尚有灰,纸钱飘去作尘埃。浮图似有三生说,未了前因好再来。

——《七歌》

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岁对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三十岁,是一份事业将要蓬勃发展的年纪了。然而,三十岁的郑板桥非但没有什么事业,功名上所考取的一个小小的秀才离光宗耀祖的仕途之路还差得远,现在的他,就连谋生也是一个大问题,更不幸的是,父亲走了。

这一年,立庵公去世了。如同飓风刮倒的大树,顶梁柱的倾溃使得整个家庭更加地衰落下去了。这是郑板桥遭受的第二次重大的人生打击。三十岁,这是人生的第二大站,但是回想昨日,抚今追昔,郑板桥却感到痛苦和茫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只能长歌长啸,通过诗词来排解胸中的积郁。在极度的痛苦和苦闷中,他写下了这首夹杂着无尽的悲苦和无奈的诗章——《七歌》。

《七歌》一诗共有七章,诗的内容主要是郑板桥对自己三十年来的悲苦生活进行了回顾,是郑板桥一生著作中的重要诗篇。“七”这个数字,在文学诗词中似乎有着比较特殊的意义。“七歌”并非是郑板桥独创的。自从西汉作家枚乘写出《七发》,也就有了所谓“七体”。生在板桥之前的泰州大诗人吴嘉纪,就作有《七歌》。这位吴嘉纪与郑板桥的老师陆震是挚友,郑板桥还要人们拿他的诗与吴嘉纪做比较,自认为是超过了这位前辈的,无疑,他自己写的这首《七歌》是受了吴嘉纪启发的。

但两者的诗作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吴嘉纪是生活在清朝初年的明朝“遗民”。在朝代的变换中,他亲眼目睹了明朝的灭亡、清军的残暴和恐怖的大屠杀,虽然曾有过“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却不得不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下,心中是极苦闷的。郑板桥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度过了清朝最繁华的康雍乾盛世,当时清朝早已经安定,社会相当繁荣,一切都又回归到了正常的状态,知识分子又得以重新安然地在新朝代的科举制度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了。

但对于家道早已告别了昨日之繁盛的郑家而言,郑板桥三十年来的生活却满是悲苦和磨难。家庭贫困,家人离世,仕途不顺,总之,一事无成。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不善于谋生自立。只好终日纵酒游玩,击鼓吹笙,完全没有了人生的目标。父亲去世,大厦倾灭,灶下绝薪,门前索债,就连父亲去世的安葬费用也得卖老人家的遗书来偿还。如果说之前的生活还能尚且温饱,现在是真正到了揭不开锅的时候了。

朋友们,老师们,能走的都已经走了,走不动的,却又病倒躺下了。年少时的影子早已不可追寻,昔日贫士论文,探幽访古的雅兴哪里还能找得到。三十而立,非但不立,郑板桥只能一个人怅然若失,孤独和凄凉像恶魂冤魄,久久不能消散。

困境给人带来的巨大伤害是痛苦的,但正如“危机”这个词所孕育的博大智慧一般,困境和危机,也可能给人带来转机和积淀。在遭遇这些困苦中,郑板桥更清醒地认识到了所生活的社会,迫切需要面临的人生抉择。

像普通人一样,在刚开始的时候,郑板桥也是很迷惘的。“市楼饮酒拉年少,终日击鼓吹竽笙”——这俨然就是一个浪子的形象。在满怀希望,开始起航的青壮年时期,郑板桥便接二连三地遭遇了这些挫折,他只好去寻求排遣,寻求自我麻醉,以获得短暂的心理解脱。这好在只是短暂的。

悲苦的三十年人生造就了他狂怪的个性。他是郑家的独生子,虽然早年丧母,但父亲、叔叔和乳母对他是极其疼爱的。后来跟随陆种园学习,陆先生狂放傲物的性格无疑深深地影响了小板桥。这样的狂放不是目中无人,而是一种倔强、刚强的个性化意识。虽然也曾寻找逃避现实的出路,但郑板桥面对逆境,更多的反应是抗争和不屈。他后来在《自叙》中写道:“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他的种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其实是一名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又不屈于这样平庸命运的读书人,并与之对抗的特殊方式。

而郑板桥文学艺术的筑基恐怕也要归功于这段困苦的生活。像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早年求学,为了科举,郑板桥是以诗文书法为主攻对象的。从早年的家书来看,内容大多都是讲诗文书法,从未涉及绘画。《自叙》中写道:“复堂起家孝廉,以画事为内廷供奉。康熙朝,名噪京师及江淮湖海,无不望慕叹羡。是时板桥方应童子试,无所知名,后二十年,以诗词文字与之比并齐声。索画者,必曰复堂;索诗字文者,必曰板桥。”李复堂比郑板桥大七岁,二十八岁时于热河行宫献诗康熙,受到赏识,得入宫廷,担任画师,名声大噪,当时的画界还没有听到过郑板桥。但是郑板桥学画是比较早的,是源于乳母所制作的白窗上映出的竹影,纯粹是最原生的兴趣所使然。即使在最艰难的生活状态下,郑板桥也从一而终地保持了绘画的兴趣,后来他客居扬州,卖画营生也并非偶然。

总之,在三十岁这个特殊的年纪,《七歌》这首充斥悲哀和苦痛的诗篇真实地记录下了郑板桥三十年的逆境生活,《七歌》中所表现出的文学观念和文章风格伴随了郑板桥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