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赵充国简介资料_赵充国资料介绍

赵充国简介资料_赵充国资料介绍

时间:2022-01-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赵充国简介资料_赵充国资料介绍在昭、宣中兴时代,有一颗耀眼的将星升起在汉帝国的天幕之上。这位享誉青史的国家干城,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赵充国。赵充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这个讯息很快被汉军获悉,汉武帝决定出兵予以讨伐。面对困境,赵充国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当机立断,组织突围。经过惨烈的拼杀,汉军将士大部分阵亡,仅有十分之二三的人突出重围,而身先士卒的赵充国也身受创伤多达二十多处。

赵充国简介资料_赵充国资料介绍

在昭、宣中兴时代,有一颗耀眼的将星升起在汉帝国的天幕之上。他青壮年时期,曾勇战匈奴,捍卫着汉朝的西北边疆,为打造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而竭尽全力;到了古稀之年,仍以国家的安危为重,主动请缨,以德安抚诸羌;最终以76岁高龄,为朝廷的长久安边之计,又力排众议,毅然屯田于湟中(青海湟水流域)。他的军事谋略和安边政策,为尔后历代的治国安邦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位享誉青史的国家干城,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赵充国。

勇战天山传威名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出生在汉武帝时代,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国力十分强大,曾先后发动了三次对匈奴的战争。特别是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大发士卒,命令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5万骑兵,随军私马4万匹,步兵、辎重兵数十万人,深入漠北,彻底击溃了匈奴军队,单于仅率数百骑兵突围而去,再也不敢在漠南建立王庭了。由于对匈奴战争的全面胜利,西域36个国家纷纷内附。

为了巩固北部边防,汉武帝诏命大量移民“实边”,仅在元狩四年(前119年),一次移民就达70多万人。在东从朔方(内蒙古杭锦旗)西到令居(甘肃永登县)的广大地区,鼓励士卒屯垦戍边,政府供给种子农具,开荒种田,成为汉朝的建制。在河西走廊一带,设立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派兵驻守,确保了西域的交通,丝绸之路从此也畅通无阻。

大概就在这个时候,赵充国全家随着“实边”的移民队伍从陇西上邽迁徙到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

秦、汉之际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胡汉杂居,汉人与匈奴人、羌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干戈扰攘,边衅不断。为了自保,这里的边民人人长于骑射,颇有尚武精神。所以,这里的青年男子多以从军卫国为荣,正如史书所说,“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才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汉书·地理志》)。赵充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他不但弓马娴熟,为人沉勇有大略,而且少年时就仰慕前代将帅的节操,经常留心边防事务。大约在23岁时,他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当了一名骑兵,后因善于骑射入选羽林军,成为皇宫卫队的成员。

img14

赵充国雕像

太初四年(前101年),即二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胜利归来的第二年,西域各国纷纷派出使臣结好汉朝,这让饱含敌意的匈奴人不高兴了,但是又限于实力,不敢正面与汉军作战,就派出骑兵向弱小的楼兰国王施加压力,企图借助这个小国的地理优势,袭击前往长安的各国使臣。这个讯息很快被汉军获悉,汉武帝决定出兵予以讨伐。

天汉二年(前99年)五月,赵充国以代理司马的身份,跟随二师将军李广利率3万骑兵,从酒泉出塞,顺利地向西挺进。后在天山一带袭击了匈奴右贤王部,先后擒斩敌人1万多人。不幸的是,在回国途中,汉军却陷入了匈奴人的层层包围之中。数日之间,汉军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军中极度缺乏给养,士卒多有伤亡。面对困境,赵充国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当机立断,组织突围。

他把自己的计划报告给主帅后,立即带领100多名精明强干的骑兵,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前面冲锋陷阵,攻击前进,李广利率领全军人马紧随其后。经过惨烈的拼杀,汉军将士大部分阵亡,仅有十分之二三的人突出重围,而身先士卒的赵充国也身受创伤多达二十多处。回到长安以后,李广利向武帝汇报了赵充国的战功,汉武帝非常感动,特别召到皇宫,立即予以接见,并让他脱下衣服,亲自察看伤口。当这位崇尚武功的帝王看到他遍体鳞伤时,不禁“嗟叹之”,真是心痛不已!于是拜为中郎,作为自己的侍卫官。随后又升为车骑将军长史,成了参谋全军的幕僚长官。

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春,氐人在武都(今甘肃西和西南)叛乱。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军职率军镇压,平定叛乱后升为中郎将,将要屯兵上谷(河北怀来东南)时,又被任命为水衡都尉(负责上林苑,兼管皇家财物及铸钱)。同年冬,匈奴派左、右两部2万骑兵分四路,侵入边境袭扰。赵充国又奉命率军反击,取得了斩首、俘虏9000多人的胜利,并俘虏了匈奴西祁王,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后将军,仍兼水衡都尉。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本始三年(前71年)赵充国与大将军霍光站在一起,拥立汉宣帝刘病己,被封为营平侯。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与车师国联合进攻乌孙(新疆伊犁河流域),并要乌孙国交出汉朝下嫁的解忧公主。

汉朝接到求援信后,汉宣帝立即派出五路大军出击匈奴。赵充国以蒲类将军的封号,率3万骑兵出酒泉1800多里,向西直指候山,共斩杀、擒获匈奴单于使臣蒲阴王以下300多人。战役结束之后,升为后将军、少府。不久,匈奴为了报复,又调集十多万骑兵,南临边塞,炫耀武力。赵充国迅速统帅4万多骑兵,沿着北部边境,在五原、朔方、云中、代哪、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等九郡做了部署,全军严阵以待,匈奴探知汉边有所防备,遂引兵远遁。(《资治通鉴》)

这时的赵充国历事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皇帝,已逾古稀之年,但是,老将军依然壮心不已,主动请缨,担当起平定羌人的重任。

贵谋贱战抚诸羌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里就出现了“羌”字。这个民族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后来逐步迁移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一直过着游牧生活。秦、汉朝时期,羌人所属的先零、烧当、广汉等十几个部落,长期作为强大的匈奴人的附庸,与中原王朝相颉颃。汉武帝时期,由于匈奴人受到重创,羌人的行为也有所收敛。汉武帝后期,随着汉朝国力下降,聚居在青海境内的羌族,经常渡过湟水,侵扰边境,甚至联合匈奴人,攻城略地,边患愈演愈烈。

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湟中羌族。羌族的最大部落先零羌的酋长杨玉请求朝廷允许他们北渡湟水(黄河上游支流,位于青海省东部),在汉朝的控制区内放牧。当时,义渠安国认为那一地区没人居住,便奏请朝廷满足先零人的愿望。赵充国却认为羌人在湟水以南已经拥有辽阔的牧场,足以维持生计,如今还要向北扩展,其中必有阴谋,就向汉宣帝参劾义渠安国“奉使不敬,引寇生心”,就是不经请示,擅自做主,将引发不良后果。www.guayunfan.com

这样,汉宣帝便拒绝了羌人的要求,并召回了义渠安国。但是,先零羌一不做,二不休,把羌族各个部落联合起来,强行渡过湟水,占据了汉人地区。面对这种局面,当地政府也束手无策。这时,200多位羌族部落首领还秘密聚会,共同订立盟约,“解仇交质”,就是要相互消除仇恨,交换人质,自相结亲,一致对付汉朝。随后,又派使者联合匈奴,企图进攻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通往西域的路线,阻隔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一场更大的叛乱阴谋正在酝酿之中。

汉宣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召见了赵充国。这位原籍陇西、又多次征战边地的将军,详细地向汉宣帝分析了羌族的内部情况,以及诸羌与匈奴的历史渊源,并特别指出,羌族各部一旦联合,并与匈奴勾结在一起,一定会大开战端,“到秋马肥,变必起矣”。因此,建议汉宣帝“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立即派人检查边防,做好战争的准备,同时要深入了解羌人的现状,尽量分化各部落的关系,随时掌握那里的动向。汉宣帝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命令骑都尉义渠安国再次出使湟中诸羌。

不料,义渠安国到达羌中后,并没有按照朝廷的计划,而是先把兵势最强的先零各部首领30多人召集起来,将其中自以为桀骜不驯、狡滑多事者,一律处死,同时还纵兵袭击、杀害羌军民1000多人。结果引起归义羌侯杨玉的震惊和愤怒,从而使那些亲汉的羌人不但不再信任、归附汉朝,而且纷纷纠集起来,频频侵犯汉朝边境,杀伤地方官吏。这时,义渠安国率三千骑兵进驻浩亹(甘肃永登西南大通河东岸),也遭到先零羌为首的各羌部落的围攻,损失了大批武器和车马辎重,只好撤退到令居,坚守待援。

神爵元年(前61年)春,汉宣帝决定平叛。但是,派谁做主帅为好呢?毫无疑问,赵充国是最佳人选,只是这时的赵充国已经73岁,还能领兵打仗吗?汉宣帝很是犹豫,于是,委派御史大夫丙吉前去询问将军:“这次出征谁最合适担任统帅?”老将军豪迈地回答说:“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汉宣帝又派人请教说:“你估计羌人会怎么样?要派多少兵去?”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行军打仗之事难以预测,我先亲自到金城(甘肃兰州西北)去,做一些实地调查,然后画出地图,制定方略,再上奏陛下。……如今陛下把这件大事交给我,请陛下尽管放心。”汉宣帝听了回报,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笑着说:“好吧!”

赵充国先到了金城,立即组织了1万多骑兵准备渡过黄河,进击羌人。为了防备羌兵突然袭击半渡的汉军,他先派出三支小分队趁着夜色率先偷渡,在河对岸建立滩头营地,以便掩护全军过河。第二天早晨,全军竞渡刚结束,便有100多个羌人骑兵出现在汉军附近。显然,这是前来侦察的小股精锐部队,赵充国对将士们说:“我军远道而来,人马疲惫,不宜奔驰追击。这股敌人都是轻装精骑,不易制服。

也可能是敌人诱敌之策,我们更不能轻举妄动。况且,我们此次出征的目标,是要将敌人全部歼灭,所以,不要贪图小利。”随后,赵充国派人到咽喉要道四望峡(今兰州西南)侦察,发现那里居然没人防守。当晚即率众快速穿过四望峡,抵达落都山。赵充国同部下说:“羌人不懂用兵之道,他们如果堵住四望峡,只需派兵数千,我军就很难通过了!”

赵充国用兵,一直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进驻西部都尉府后,并未立即出战,而是向远处派出侦察兵,了解敌情,随时做好战斗准备。而自己的驻军营垒,则修建得异常坚固,可随时抵御敌人的袭击。在此期间,他每天设宴摆酒犒劳将士,全军斗志旺盛,都愿意为他所用。无论羌兵怎样挑战,汉军都不予理会。

原来,赵充国的大军引而不发,有着长远的战略考虑。因为,他经过调查了解到,羌族各部对待朝廷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先零羌最为顽固,一些弱小的部落如罕、开等,都是在先零羌的胁迫之下与汉朝为敌的。先零羌叛乱之初,罕、开两部首领靡当儿曾派其弟雕库来,向西部都尉报告先零人的动向,表明他们归顺朝廷的愿望,但是,由于确有少数罕、开部落的人参与了叛乱,西部都尉便将雕库留为人质。

赵充国认为雕库没有过错,就下令放回雕库,并让其向羌族各部落传话说:“大军前来,只杀有罪的人,请你们自相区别,不要与罪犯搅在一起。现在天子有诏,对于参与反叛而能投案自首的人,或者协助官军逮捕斩杀叛匪的人,都一律免罪,凡能捕杀一个有罪的大头领者赏钱40万,中等头目者15万,小头目者2万,壮年男子3000。”赵充国采取这种安抚人心的策略无疑在羌人中引起巨大反响,必将削弱部落间的联盟,起到了分化瓦解敌人的作用,羌人中的少数顽固分子也将面临覆灭的命运。

但是,汉宣帝及大多数朝廷官员都反对赵充国的做法,依然要调集金城、陇西以及武威、张掖、酒泉等地6万名官兵,进剿羌人。酒泉太守辛武贤上奏说:“如今羌人日夜不停地进行侵扰,那里气候寒冷,内地的马匹很不适应,已经明显瘦弱下来。不如在七月上旬出兵,各带一个月的粮草,从张掖、酒泉分路出发,征讨鲜水(今青海湖)一带的罕、开羌人,虽不能全部剿灭羌兵,但可获得大量牲畜,俘虏他们的妻儿,然后撤军。等到了冬天,再伺机出战。这样频繁的打击,羌人必然恐怖震惊,束手待毙。”汉宣帝把辛武贤的奏章一并转交给赵充国。

赵充国与长史董通年看后认为,辛武贤的意见只顾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行为,于是上书汉宣帝说:“辛武贤想带领1万人马,绕道千里去攻击羌族罕、开部落,是轻率之举,也不切合实际。如果一匹马驮上30天的粮食,再加上武器服装,就很难快速前进了。况且,即使汉军辛辛苦苦地赶去了,飘忽不定的羌兵暂时撤退,或追逐水草,或深入山林,当我军贸然进入时,羌人则据险扼守,切断我军的粮道,我军必然陷入危亡的境地,这不但贻笑大方,还永远难以报复。至于辛将军说要掳掠羌人的妻子、牲畜,更是一派胡言,绝非良策。”最后,赵充国着重指出,先零羌为叛乱祸首,其他部落仅是胁从,因此,先放过罕、开部落,将打击的矛头直指罪魁先零羌人。只有这样区别对待,才能震慑罕、开等部落以及先零羌人,使之“悔过反善”,从而达到“全师、保胜、安边”的目的。

然而,远离战场的汉宣帝和朝廷大臣们,一致否定了赵充国的意见。他们认为先零羌之所以兵势强盛,是由于得到了罕、开的帮助,不先攻破罕、开部落,就无法对付先零羌人。在大臣们的怂恿下,汉宣帝严厉申斥了赵充国,说他畏葸不前,贻误战机。责问他为什么不趁水草丰茂的七月出兵,却要拖到冬天让将士冒着严寒作战?为什么不想一想这样给国家造成多么沉重的负担?于是,任命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由西向东征讨罕、开羌人;同时命令赵充国迅速率部由东向西,与之形成钳形攻势,夹击羌人,一场血腥的战争迫在眉睫。

赵充国看到汉宣帝的诏书后,全然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得失,他秉承“将任兵在外,便宜有守,以安国家”的原则,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他甘冒杀身之祸,毅然抗旨,再次上书陈述战抚的利弊,劝宣帝收回成命。他指出:“先零羌起兵叛乱诚然有罪,罕、开羌却没有冒犯举动。现在放开有罪的一方,而去讨伐无辜的一方,势必是一个部族造成的灾难,却给两族留下伤害,这实在不符合陛下贤明的政策。如果先出击罕、开,先零必然发兵援助,这就会逼迫诸羌团结一致,壮大力量。我们要去征讨,就必用数倍兵力,我深恐国家的忧患当以十年计,绝非三两年可以解决的。”赵充国最后写道:“老臣已经76岁,即使填尸沟壑,也没什么遗憾了。唯独顾念国家的利益和用兵的道理。为今之计,只有将先零彻底打败,则罕、开羌人将不烦兵而服矣。”赵充国的报告实事求是、情真意切,汉宣帝深为所动,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进军计划。赵充国为了避免一场屠杀,他六月戊申(二十八日)火速上奏,七月甲寅(初五)就得到皇帝的批文,往返1000多里,及时取消了作战的命令。

随后,赵充国亲率大军突然进驻先零羌盘踞的地区,由于先零羌人武备松懈,猝不及防,遂望风而逃,慌乱中抛弃了所有的车马辎重,竞相抢渡湟水。由于道路狭窄,人多拥挤,敌军乱作一团,毫无秩序。赵充国却没有乘机撵杀,而是慢慢驱赶。有人就建议说:“逐利易疾。你这样慢吞吞地,这不都把敌人放跑了吗?”赵充国说:“穷寇莫追。逼得太急,就要拼命死战。”结果,先零羌先后有七八千人安全地渡过了湟水。

赵充国带兵到了罕、开地区,让兵将到处传播“汉不诛罕”的口号,命令士兵严守军纪,保护羌人村落,不准破坏羌人放牧的草场。这些措施,让羌人打消了顾虑,相互转告说:“汉军果然不打我们!”部落首领靡忘自愿到军营归降。赵充国以礼相待,并设宴予以招待。同时,还释放俘虏70多批,并赦免了这些人的所有罪行。赵充国的这一招儿很灵,仅三个月,没动一兵一卒,就有1.07万多罕、开羌人前来归降。赵充国的安抚怀柔政策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汉军最终战胜先零羌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屯田湟中安边疆

汉军开赴湟中以来,只不过百天,时间不算太长,但是,6万多人的军队,花费巨大,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然而,坚持对抗的先零羌并没有被彻底征服,他们原有的5万多人中,还有9000多人遁迹于南山林莽之中,一旦汉军撤走,他们将会伺机而动,卷土重来,将使朝廷防不胜防。那么,采取什么办法,才能既稳定局势,又能减轻国家的负担呢?

神爵元年(前61年)秋,尚在前线的赵充国不幸身患重病,需要回京调养。这时,汉宣帝急于平定羌乱,当得知赵充国身体有恙时,即命破羌将军辛武贤协助赵充国,严令汉军必于当年十二月底之前,结束战事。

赵充国实在不愿看到双方将士再次流血,便把他长期安边的战略思考写成奏章,上报朝廷。他写道:“我率领的将士所需粮食以及牛马所喂草料,数量极大,如果长期得不到补充,势必难以维持;如果徭役了无休止,又深恐发生其他变故,为陛下再添忧虑,这实在不是在庙堂之上所能预料得到的!”他的具体打算是:“从临羌(青海湟源县境)到浩亹,羌人故田和公田未开垦者2000多顷,可将1万多名将士,留在湟中,罢骑屯田。这样,既能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又使大汉的兵威长在,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他还把屯田规划和所需器具造册上报。

对于赵充国的奏章,汉宣帝又一次提出质询:羌人何时剿灭?战事何时结束?于是,赵充国再次上表,共列屯田湟中的十二条政策,称《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即“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汉书》被称之为“屯田十二策”。其中心意思是,罢骑屯田,武装戒备,耕田积粮,节约开支,进而控制西域,扬国威于千里之外。

赵充国二次上书,把屯田上升到政治高度,论据凿凿,阐述精当,改变了一部分大臣的看法,而汉宣帝仍不放心,又降旨垂询道:既然罢骑屯田,怎能应对羌人的进攻?这样,赵充国便第三次上奏章,他进一步对屯田策做了阐述,更明确指出,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他请汉宣帝尽可放心,“湟中平易,便于互应,周围有高山有利瞭望,敌人在风寒之地,最多支撑到来年春天,就会全军败亡。”末尾,赵充国以耿耿忠心写道:“老臣率军出塞,虽无尺寸之功,却只为国家社稷的根本利益冒死进谏,请陛下省查。”

赵充国三次上书,扭转了朝廷的舆论,大臣们从多数人反对,到十分之七八的人支持,都承认原来的认识是错误的,丞相魏相当着汉宣帝的面,惭愧地说:“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策,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必可用也。”汉宣帝也深有感触,嘉勉并批准了赵充国的屯田计划。同时,在军事上继续对羌人保持着强大压力,派遣辛武贤率军进击不愿归顺者,共斩首8000多人。随后,汉宣帝下诏罢兵,汉军的主力部队就撤走了。

而赵充国的罢骑屯田之策,没动干戈,很快招降了5000多人。接着,赵充国又带领着1万步兵留居湟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屯田戍边的军队。他们兴修水利,奋力农耕,筑路架桥,整顿交通,做好了长久驻守的打算。在羌人眼里,这是一支和平的部队,慢慢消除了双方的生疏隔离之感,不断前来归顺。神爵二年(前60年)秋,羌人各部落联合起来将先零羌的首领犹非、杨玉杀死,并带领所属共4000多人归顺汉朝。这样,为患多年的西羌之祸在赵充国的安边政策的威力之下,终于被平定了。赵充国于同年班师,“振旅而还”。

汉朝是华夏民族进一步融合的重要时期,赵充国高瞻远瞩,一反中原王朝传统的对异族唯剿是举的观念,采取以德抚羌、不战安边的策略,圆满地解决了所谓的羌人之乱,促进了民族的理解和交流,在民族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他的“屯田奏议”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树立起时代的典范,尔后历代的屯垦戍边,都将其作为源头和楷模。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高度评价说:“幸充国坚持而不为动,不然,汉其危矣!”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赵充国“以全取胜”、“贵谋贱战”的谋略思想,把军事打击和政治工作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宝库。他刚正不阿、坚持正确意见的精神,甚至面临死亡的危险也义无反顾的品质,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后来,赵充国告老请退,汉宣帝还赐予安车、驷马、黄金,安享晚年。不过,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

甘露二年(前52年)十二月,赵充国病逝,享年86岁,谥号曰“壮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