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概括_张骞出使西域的详细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概括_张骞出使西域的详细故事

时间:2022-01-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张骞出使西域概括_张骞出使西域的详细故事如果翻开世界地图,那一片横绝在欧亚两大洲之间的巍巍雪山和漫漫沙海,总是浮现在眼前。据《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汉中人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人类的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在张骞的故乡陕西汉中市的城固县,有他的墓冢,也有张氏的后人。历史的事实确是如此。于是,决定招募使者前往西域,出使大月氏,从而实现其“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

张骞出使西域概括_张骞出使西域的详细故事

如果翻开世界地图,那一片横绝在欧亚两大洲之间的巍巍雪山和漫漫沙海,总是浮现在眼前。那神秘而又险恶的景象,又总是引起心灵的无限震撼。但是,当你了解到最早撩开这神秘的面纱、解开这个亘古之谜的,是我国汉朝的杰出外交家、探险家张骞时,你一定会在钦敬之余,感到无比的自豪!

据《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汉中人也。”大约生于汉文帝后期。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被征为郎。并由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生涯,在“凿空”西域的伟大征程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人类的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在张骞的故乡陕西汉中市的城固县,有他的墓冢,也有张氏的后人。

慨然应募

张骞主要生活在汉朝的武帝时代。当时,已经建立六七十年的西汉王朝,长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特别是经过被历史学家称作盛世的“文景之治”,可谓社会安定,物阜民丰,《史记·平准书》记载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这时的汉帝国已经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但是,北方的匈奴由于受到西汉和亲政策的鼓励,反而更加骄横无理,经常肆无忌惮地在帝国的北部边境烧杀掳掠,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极大的威胁。

从殷商以来,匈奴就是中原王朝的劲敌。秦末汉初,匈奴冒顿单于弑父自代,这个心狠手辣的战争狂人十分相信军事实力,经常驱使30万铁骑,在数千里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先后用武力征服了中亚和汉朝北方的二十多个国家,并置“和亲”政策于不顾,经常侵入汉朝边境,烧杀掳掠,气焰极其嚣张,一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刘邦去世后,冒顿单于甚至写给吕后一封十分轻薄的信,说什么你我都是单身,“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尽管十分震怒,但鉴于当时的国力羸弱,最终还是忍下了这口恶气。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面对匈奴这个草原霸主,实在是忍无可忍,并一直在寻找机会,力图给匈奴人以重创,彻底洗雪汉家几代人的耻辱。所以,在即位之初,汉武帝就渴望着“非常之人”的出现,遂把发现、提携各种人才作为首务。于是,在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作出了尊儒术和兴太学两项重要决策。同时下令各地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并亲自策问应征士人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等问题。在100位应对者中间,儒学著名学者董仲舒的策对最符合汉武帝的心思。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谏请汉武帝黜刑名,崇儒术,明教化,兴太学,令郡国尽心于求贤。

董仲舒还根据《公羊春秋》的立论,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建议中央政府削弱诸侯的勢力,使天下一统于天子,令四海“来臣”。董仲舒坚决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灭,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这种以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崭新的意识形态,对当时选拔官吏、巩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我国两千年来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大批治理国家的各种人才登上了政治舞台,正如《汉书》上说的,“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作为尊儒术的一项重大措施,董仲舒提出了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精通《春秋》之学的学者公孙弘制订了办学的具体方案。公元前124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方向的太学,在首都长安设立。

这所政治大学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仰儒学的人才,并被充实到各级官吏队伍中去,从而改变了官吏队伍的成分,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所以史书上说,“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随后,汉武帝还颁布诏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官员。这样,我国第一个由国家管理的教育系统开始建立起来了。

汉武帝终其一生,为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即位之初颁布了“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的诏书外,还陆续颁布了元光元年(前134年)的《问贤诏》和元封五年(前106年)的《求贤诏》,在这些诏书里,汉武帝发出了对人才的渴望,特别是最后的“求贤诏”,情真而意切,似乎令人感觉到了这位帝王极大的政治焦虑。这封诏书这样写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在汉武帝的号召下,朝廷之上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局面,在《汉书·公孙弘儿宽传》的赞语中,班固列举了以下各种人才:儒雅、笃行、质直、推贤、定令、文章、滑稽、应对、历数、协律、运筹之士,以及奉使成功之士、将率果毅之士、受遗而安定社稷之士等等,不可胜计,于是,班固感叹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历史的事实确是如此。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从一个逃亡到汉朝的匈奴人口中得知,中亚有个国家叫大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祁连之间。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挥军西进,攻破大月氏,并用武力把他们赶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还把他们国王的头颅砍下来做饮器。后来,匈奴人又支使乌孙人再次进攻这个国家,大月氏万不得已,只好远徙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阿姆河上游)。因此,大月氏人一直视匈奴为仇敌,渴望着报仇雪恨,以期早日返回故地河西走廊。当时,汉武帝对西域的了解十分有限,但是,这一席话却打动了这位雄主的万里之思。汉武帝想,基于大汉朝和大月氏对匈奴都有仇恨,如果双方真能联合起来夹击匈奴,一定会大有胜算。于是,决定招募使者前往西域,出使大月氏,从而实现其“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

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一词,还极其陌生,《汉书·西域传》是这样界定的,这大体包括两个地理概念:广义的西域,除了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的天山南北,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治所设在乌垒城,即今之新疆轮台东野云沟附近)的管辖区之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即今天的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直至地中海沿岸一带;狭义上的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36个国家: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

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8万人,小的只有一两千人,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

然而,一直对内奉行“与民休息”、对外奉行“和亲”政策的汉王朝,长期把眼光投放在传统的边界线以内,而在西域这片辽阔的土地之上,任由军力强大的匈奴人为所欲为,而西域这些蕞尔小国也似乎是一群待宰的羔羊,任其宰割。匈奴人的淫威所至,西域各国中有26国举起了投降的旗子。为了强化对西域各国的监管力度,匈奴人还在焉耆等国设置名为“僮仆都尉”的行政机构,“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对这些小国进行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匈奴人还经常派出骑兵往来于焉耆、危须、尉犁之间,抢掠财物,监视各国的动静。在匈奴人的高压政策之下,西域各国,苦不堪言。

毫无疑问,汉武帝这次招募出使西域的诏书,是史无前例的,犹如一声嘹亮的号角响彻汉帝国的上空,激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对外部世界充满憧憬的青年人纷纷应募。这时,守卫宫闱的郎官张骞,也怀着立功异域的豪情,立即报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使绝国”的使命中去。后经过对应募者进行严格的选拔,最后组成了一个有100多人参加的外交使团。

在这个使团中有一位名叫甘父的人,原是逃到汉朝的胡人,后做了堂邑氏的家奴,因为擅长射箭,可能具有一定的西域知识,就被指定为张骞的助手。他们一起带领外交使团,作为大汉朝的代表,肩负着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的使命,踏上了漫长而又艰险的出使大月氏的道路。

持节西行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手持汉节——大汉王朝外交使节的标志,率领着汉朝的外交使团,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西域、出使大月氏的漫漫征程。为了避免匈奴人的纠缠,这个使团选择了从匈奴势力比较薄弱的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但是,当张骞一行翻过乌鞘岭、刚进入河西走廊时,即被匈奴的巡逻骑兵抓获。大概事关重大,匈奴军士不敢做主,又辗转把张骞等人送到单于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由匈奴君臣单于亲自审讯。

张骞在险象环生的匈奴王庭之上,大义凛然,公开申明自己是身膺和平使命的汉朝使者,前往大月氏是为了结交友邦。军臣单于听后,很不以为然,轻蔑地说:“月氏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何要派使者经过我们的土地前往呢?我也想出使南越,穿过汉朝的国土,你们能答应吗?”于是就把他们强行扣留下来。

这一扣留就是漫长的十年。匈奴人仰慕中原先进的文明,经常接纳汉朝逃亡或投降的政治和军事人才,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为其所用。其中较为著名的,像汉文帝时的中行说,汉武帝时的赵信、李陵、卫律、李广利等。张骞年轻有为,英姿勃发,匈奴单于可能是惜才心切,并未予以加害,只是将他软禁起来,指望在岁月的流逝里消磨张骞的意志。随后,匈奴人屡屡派人劝降,还为之娶了匈奴女子,这位妻子还为他生了个儿子。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张骞的初衷,他始终“持汉节不失”,即紧紧手握汉节——汉朝外交官的凭信,随时准备西行。

在此期间,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单于派使者到长安,请求和亲结好。大臣们为是否继续对匈奴执行“和亲”一事在廷议中争论不休,以大行王恢为首的一派主张“兴兵击之”,这位对匈奴情况比较了解的来自燕地的将军说:“汉和匈奴和亲,总是维持不了几年,他们就毁弃盟约。所以,不如回绝他们的要求,同他们兵戎相见。”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另一派主张“不如和亲”,这位御边老将说:“匈奴经常迁徙,如同飞鸟一样,很难制服他们,自上古以来,圣王们都不把他们看成隶属自己的臣民。现在,如果汉军远征千里,与之争强斗狠,就会人困马乏,敌人则以逸待劳,这是很危险的。”这位长期同匈奴人作战的老将军的一席话,反映了朝廷中一种畏惧匈奴的心理,当时,许多朝臣都附和这种意见。无奈,汉武帝也只好同意了汉匈之间的继续“和亲”之议。但在内心深处,汉武帝早就不愿再容忍匈奴人的侮辱了,一个决定大汉命运的战略构想正在这位心雄万夫的帝王胸中酝酿,一场伟大的反击匈奴的正义战争即将拉开序幕。www.guayunfan.com

元光二年(前133年),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县)的豪杰聂壹,通过王恢向汉武帝建议说:“最近,汉朝和匈奴关系不错,匈奴人比较亲近信任边境吏民。我们可以用财利引诱之,汉军则预先设伏,相机予以突然袭击,一定能取得胜利。”

于是,在朝堂之上再一次引起激烈的辩论。王恢一一批驳了对手韩安国的安抚匈奴的言论,在全面地分析了汉朝粮食储备充足、天下一统、天子神威的优势之后,满怀信心地说:“我现在所说的打击匈奴的办法,不是征发军队深入敌境,而是利用匈奴人的贪婪之心,引诱敌人进犯我们的边境,我们可挑选骁勇的骑兵和敢于冲锋陷阵的壮士,暗中埋伏,用来防备敌军,谨慎地据守险要之地,以加强防御的力量。我们的部署完成之后,有的军队攻打敌之左翼,有的军队攻击敌之右翼,有的军队阻止敌人前进,有的军队切断敌人的退路,这样,肯定能够擒获单于,我们就能大获全胜。”王恢的这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完全符合汉武帝的心意,于是就采纳了王恢的主张。

这年6月,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骑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大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率战车、骑兵、步兵,总共30万人,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各路大军事先约定,一旦匈奴单于进入马邑城内,就挥军出击,全歼敌人。

汉军部署已定,就暗地派遣聂壹作为间谍,伪装潜逃到匈奴军中,表示愿意效忠匈奴,并对单于说:“为了表达我归降匈奴的诚意,我将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和县丞,并献出马邑城,作为我的见面礼。您可以得到全城的所有东西。”单于把聂壹看成是马邑有影响的人物,非常器重和信任聂壹,完全同意这位地方豪杰的计划。聂壹返回城里以后,就杀了几个死囚,并冒充马邑县官吏的名字,将这些人的头颅挂在马邑城上。匈奴使者没有看出破绽,信以为真,就把自己的判断报告给匈奴单于。于是,匈奴单于统率十万骑兵越过边境,浩浩荡荡进入武州塞。但是,当匈奴骑兵进军到距离马邑城百多里的地方时,只见牛羊遍野,却看不到一个牧人,不禁警觉起来,于是单于派人俘虏了汉军的一个尉吏。这个尉吏在死亡的威胁下,向匈奴人泄露了汉军的计划。单于大惊失色,立即下令撤军。匈奴人躲过了一劫,王恢看到匈奴遁去,没有追赶,汉军一无所获。

汉武帝对王恢不战而退的做法十分恼怒,交由廷尉审讯,被判处死刑。王恢为了活命,就给丞相田蚡行贿1000金,也没有什么效果,汉武帝最终还是没有给予宽宥,王恢无奈,就自杀了。这次军事行动的直接结果是汉、匈“绝和亲”,汉王朝执行了60多年的和亲政策结束了。从此,汉朝和匈奴失去了最低限度的信任基础,双方剑拔驽张,已经到了战争的边缘。

这次事件过后,匈奴人恼羞成怒,更加疯狂地侵扰内地,“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汉武帝看到敌人变本加厉的暴行,大汉帝国已经到了不反抗难以生存的地步,于是,决心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彻底解除这个强悍的草原民族的长期威胁。

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命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出代郡(河北蔚县)、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出雁门(山西右玉县南),各率1万骑兵寻机歼敌。可能是汉军长期不战,缺乏实战经验,导致汉军这次出战的失利,除卫青“斩首虏数百”、公孙贺无所斩获外,公孙敖损失了7000人。让李广始料不及的是,他的部队也遭遇到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的攻击。在李广率领之下,汉军沉着应战,英勇反击,杀死了数百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李广重伤被俘。匈奴单于久闻李广大名,亲自下令,一定要把李广活着送回去。当时,李广已不能骑马,匈奴人就将他放在一张网内,由两匹并行的战马兜着行军。约走了十多里路,一直不做声响、佯装死去的李广突然跃起身来,就近跳上一匹战马,夺走了那个骑兵的弓箭,策马狂奔,并射死了前来追赶的敌人,得以逃脱归来。这次败绩,李广被逮捕下狱,按汉律被判死刑,后出钱赎为平民。

第二年秋,匈奴派2万骑兵南侵,杀死辽西太守,侵入渔阳郡、雁门郡,先后掳走老百姓数千人。老将军韩安国的营垒被围困,后又驻守北平,数月后就去世了。这时,汉武帝重新起用闲居在家的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在守边的岁月里,他常常同匈奴人作战,从来不拘泥战法,往往出其不意,如大草原上的狂风,往来驰骋,让匈奴人防不胜防,损失惨重。李广的声威远播大漠,被匈奴人称之为“汉飞将军”。他到右北平任职的消息传开后,匈奴人纷纷躲避,一连几年都不敢侵犯边境。

连年的战争把匈奴拖得筋疲力尽,特别是当战争胜利的天平向汉朝倾斜的时候。这对已经深陷匈奴的张骞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匈奴人大概是无暇顾及到这位使臣,只把他做了个“居匈奴西”的安排了事。在匈奴人看来,让他远离中原,就不可能随便逃跑了。然而,张骞对自己出使西域的使命从未懈怠,匈奴人将他西迁的决定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西行的决心。

元光六年(前129年),张骞在匈奴人的监视下已经生活了十年。时间久了,匈奴人可能以为张骞的神经已经麻痹,不会再思念故国了,所以,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一天,机会终于等到了,他们躲过匈奴人的视线,逃了出去。这支大汉朝的外交使团中只剩下二三十人,但是,没有一个人选择东归,而是矢志不渝,跟着高擎汉节的张骞,向着西方昂首挺进……

“凿空”万里

张骞虽然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却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在长达数十天的时间里,他们历尽了人世的艰险:在漫无际涯的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在高耸入云的葱岭间,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食物准备十分匮乏。特别是缺水断粮的威胁,常常把他们逼到死亡的边缘。甘父只好去猎取飞禽走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然而,没有一个人后退。在万里征程中,迎面而来的沙漠、戈壁、风雪、冰原,都被踩在了脚下。张骞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他始终站在队伍的最前列,“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张骞以他的坚强意志、人格魅力,坚定地带领着这支队伍走出了困境。他们沿天山南麓的车师(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疏勒(喀什),越过了葱岭,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之费尔干纳盆地)。

大宛是他们经过的第一站。当时,大宛人已经知道大汉朝,称那里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早就想同汉朝发展关系,只是由于匈奴人的阻挠而没法实现。当大宛王看到以张骞为代表的汉朝使节的时候,显得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询问张骞此行的打算。张骞说:“我们是汉朝派往大月氏的使臣,中途被匈奴无理扣留,我们寻机逃了出来。恳请大王派向导并保护我们,如果我们能到大月氏,完成使命,汉朝一定会把数不清的珍宝馈赠给大王。”大宛王完全信任了张骞,立即给配了翻译和向导,把他们一路护送到康居(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康居王一样以礼相待,最终把张骞一行送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是张骞十年来魂牵梦绕的的地方,也是汉武帝一心要联合交友的国家。这个国家原来的国名叫月氏,历史上受尽了邻国的欺侮。在先秦时期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匈奴赶到伊犁河流域,改称大月氏。不久又遭受乌孙攻击,再西迁到妫水(今阿姆河,发源兴都库什山北坡),征服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后,便在当地定居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周边没有强敌,所以,国家环境也比较安全。因为老一代人渐渐故去,新一代人对过去的记忆已经淡漠,只感到眼下的大月氏,全国呈现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他们不愿再看到战争,不愿再与匈奴为敌了。当时,执掌大月氏权柄的是一位女王,在她了解到张骞的来意之后,便有意推辞,言说要与其他五位分享权力的翕侯协商。这五个翕侯分治五个地方,分别是:一曰休密翕侯,治所在和墨城;二曰双靡翕侯,治所在双靡城;三曰贵霜翕侯,治所在护澡城;四曰肸顿翕侯,治所在薄茅城;五曰高附翕侯,治所在高附城。张骞为了取得这几位地方诸侯的支持,他不得不先后去到据守各地的翕侯府第游说。但一年下来,从女王到各地翕侯,有同意的,有反对的,反反复复,互相推诿,莫衷一是,张骞最终还是“不得月氏要领”。也即是说,张骞游说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的构想没能实现。

张骞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多,没有取得预期的外交成果,他失望极了,只得于第二年回国,他急于要把这个使团在西域的见闻向朝廷报告。在回国途中,他们经由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越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鄯善,当进入羌人居住地时,不期又遇到了匈奴人,再次被扣留下来。然而,上天还是眷顾了他们。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人入侵上谷郡、渔阳郡,杀害和掳掠1000多人。汉武帝针锋相对,立即派卫青、李息从云中郡出发,向西横扫,直指陇西一带。在黄河以南,打败了匈奴的楼烦王、白羊王,歼敌数千人,夺得牛羊100多万头。随后,汉武帝下令在黄河以南地区设置朔方郡,并派平陵侯苏建征调10万民夫修筑朔方城。接着,朝廷又招募10万老百姓迁居到这座新城。这样,匈奴人的活动空间再一次被压缩。

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军臣单于病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邪自立为单于,并发兵攻击太子於单,匈奴内部发生了严重内讧。滞留匈奴一年多的张骞,便带着匈奴妻子和甘父乘乱逃走,回到了长安。而巧合的是,匈奴太子於单也同时逃到了汉朝。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确有让后人想象的空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13年,100多人的使团,只有他和甘父二人生还。他们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使命,却带回了西域诸国的丰富信息,引起了朝野的极大轰动。张骞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外交家,他详细记录了西域各国的山川、地理、土地、物产、人文风俗、兵力、人口等。他回国后,立即整理上报,“具为天子言其地形”:

大宛离汉朝1万多里,距离长安1.2万多里,全国有30万人,军队有6万人,全国建立大小城市70多座。这里盛产葡萄,家家都酿造葡萄酒,富裕人家拥有藏酒可达万余石,能保数十年不变质。当地人喜欢养马,其中有一种马叫汗血马,奔驰如飞,也被称为天马。

大宛以东,有切弥、于阗等国,发源于这里的河流,向西流入西海;向东则注入盐泽(今罗布泊);这个地区还盛产美玉。再往东,就是楼兰、姑师。

大宛以北两千里,有康居国,居民以游牧为生,因国家小,政治态度不定,常常摇摆于大月氏和匈奴之间。

康居的西北两千里有一个奄蔡国,地连北海(今里海),风俗与康居相同,有10万军队。

大宛东北两千里有乌孙国,像匈奴一样,是一个游牧为生的国家,有数万军队,作战勇敢,听命于匈奴。

大宛的西南有大夏国,人口大约100万,风俗与大宛相同,都城设在兰氏城(今阿富汗巴拉赫)。

安息国在大月氏以西约数千里,“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善于经营商业。全国有“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是汉朝西部最大的国家。那里盛产水稻、小麦和葡萄酒。商业发达,银币上铸有国王的头像;文字是横写的,没有纸张,文字写在皮革上。

条支位于安息以西数千里,濒临西海(今波斯湾),气候湿热,生产稻米。那里“产大鸟,卵如瓮”,其人很善于耍魔术。是安息的属国。

张骞还把他在西域的一则重要见闻上告汉武帝,他说:“我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感到惊讶。当地人说,他们是从身毒(印度)买来的。那个国家在大夏东南数千里的地方,其风俗与大夏相同,天气潮湿酷热。这个国家濒临大海,用大象作战。”张骞说:“我想,大夏距离汉朝1.2万里,位于西南;而身毒又距大夏东南数千里,能买到蜀地的货物,想来身毒那个国家同我们的距离不会太远了。”张骞向汉武帝建议说,当时三条通往西域的道路中,中路、北路都有羌人、匈奴人捣乱,只有从蜀地南行这条路又近又安全。所以,如打通西南道路,说不准是通往西域最便捷、最安全的一条道路。

汉武帝深为张骞的叙述所鼓舞,这位颇有进取精神的帝王当时就想,大宛及大夏、安息都是西方大国,多产新奇之物,人民安居乐业,这些和中国相同,但军事力量薄弱,却喜欢我们的财物;北面的大月氏、康居等国,虽然兵力强盛,但可以用贿赂、引诱的办法使之倾向于汉朝。如能不战而使之归附,那么,中国的疆域就可扩大万里,各种语言不同、风格各异的民族都将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里。汉武帝越想越高兴,欣然接受张骞的建议,并责成张骞负责这件大事,恢复对西南夷的经营。不久,便派出王然于等人作为汉朝的使臣,带着礼物,沿着蜀郡、犍为(今四川宜宾)一带道路,分别从img5(今四川茂县)、冉(今四川茂县)、徙(今四川天全东)以及邛、僰(今四川汉源)之间等四路深入到西南夷各地,寻求通往身毒的道路。

当时,由于西南一带还处于开发前期,那里部落林立,“无君长,善盗寇”,再加上山高路险,荆棘遍野,道路阻塞,消息不畅,这里的人们实际还处于愚昧状态,司马相如这样描述说:“舟车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放杀其上,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虏。”

四路使臣们尽管历尽甘苦,仍然只前进了一二千里,最远到达昆明。滇国的国君当羌居然同夜郎国君一样,无知地向汉朝使臣问道:“汉朝与我国相比,谁大呢?”

这次张骞的西南夷之行最远处只有两千多里,距离身毒还十分遥远,但是,他们开拓性的壮举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同时,他们发现了滇国这个大国,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中原王朝重新把沟通西南夷提上议事日程,从而促使这片辽阔的土地终于纳入中国的版图。

再使西域

由于张骞长期同西域各国打交道,熟悉那里的风土民情,以及塞外的地理交通,所以,他责无旁贷地成了汉武帝的外交顾问和汉军的活地图。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张骞被任命为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汉军取得了歼敌1.2万人的胜利。正是张骞“导军,善知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立下功勋,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但是,两年后,张骞却遭遇到了人生的一次最大挫折。元狩二年(前121年)夏,在骠骑将军霍去病取得河西战役全胜之后,汉武帝又发动了夏季攻势。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分兵北出大漠。右北平方向,卫尉张骞率1万多大军殿后,李广作为先锋率4000精骑快速推进,距离大部队约数百里,先头部队陷入了左贤王4万骑兵的重重包围之中。士兵们顿时慌乱起来。这时,李广命令儿子李敢侦察敌情。李敢带着数十名骑兵冲进敌阵,左突右入,如入无人之境。回来对李广说:“胡兵容易对付。”士兵的情绪一下子安定了。李广即命令将士采取圆形的战阵与敌军对垒。匈奴人向汉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箭如雨下,汉军阵亡过半。匈奴人的攻势仍然不减,而汉军的箭镞行将用完,为了节省,李广让大家只拉满弓弦,不急于射出。他则用大号强弓,一连射杀多名匈奴将领,敌人的进攻势头被遏止。这时,天色已晚,李广毫无倦意,仍然镇定地巡视阵地,调整部署。将士们看到李广庄重自若的气势,没有人不佩服他的英勇和无畏。第二天,又经苦战,消灭的敌人远远超过了我方的损失。这时,张骞率大军才迟迟赶到,匈奴人也撤围而去。而汉军已元气大伤,无力追击,只好鸣金收兵。

这次作战,张骞行军迟缓,致使李广身陷重围,按照军法,本应处死,后因交纳了赎金,被削去博望侯的爵位,废为平民。

然而,几乎是同时,汉军取得了河西战役的巨大胜利,这给张骞再次提供施展外交才能的机遇。当年春天,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率领1万骑兵出陇西,神速扑向目标。在皋兰山(甘肃兰州市南)击溃敌军主力,斩杀匈奴折兰王、卢侯王,虏获浑邪王子及丞相、都尉等,共斩杀匈奴军士8900多人,并夺得休屠王用以祭天的金人神器,这一仗使匈奴军力损失70%。霍去病旋即率部跨过险山恶水,横扫匈奴人统治下的六个小国,渡过狐奴河,经过焉支山(甘肃山丹),长途跋涉1000多里,沉重打击了浑邪王、休屠王在河西的军事力量。

这年夏天,汉武帝又组织夏季攻势,霍去病指挥汉军深入塞外2000多里,跨越居延海(甘肃张掖北),经过小月氏,直抵祁连山下,一路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在霍去病狂飙般的打击下,匈奴单于单桓、酋涂二王及丞相、都尉等2500人遭生擒,3.02万人被消灭,匈奴贵族59人、官吏63人被俘虏。汉武帝再次封尝食邑5000户。这次出击,基本消灭了匈奴在河西的势力,汉军牢牢控制了通往西域的枢纽。在唯一流传下来的匈奴歌谣里,显得凄婉而绝望,匈奴人唱道: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由于接连遭受汉军的沉重打击,匈奴内部矛盾激化。在前线作战的浑邪王和休屠王一败再败,无力再战,而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单于却怪罪二人丧师失地,欲召而杀之。二人不愿坐以待毙,便密谋降汉。但不久,休屠王却变卦了,浑邪王随即将其杀掉,收其余部,准备投降。这时,霍去病受汉武帝的指派,率1万骑兵,前来受降。在两军阵上,有一部分匈奴人突然哗变,气氛骤然紧张,霍去病当机立断,挥军飞马驰入对方军中,斩杀骚乱者8000人。终于同浑邪王达成协议,受降4万余人,汉武帝对这些人都做了妥善安排,并在河西地区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派兵驻守。从此,河西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远征匈奴的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决意消灭盘踞在漠北的匈奴主力。命令卫青、霍去病各率领5万骑兵,在数十万辎重兵的配合下,大举反击匈奴。卫青从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发,深入漠北1000多里,遭遇匈奴主力,虽没有活捉单于,但消灭敌人1.9万多人。

霍去病这一路担负着正面决战的重任,他率军从代郡(河北怀安)出塞,深入漠北2000多里,到处寻找匈奴人的主力决战。这是一支快如闪电,勇猛进击,灵活机动,锐不可当的铁流。他们长驱直入,跨过离侯山,渡过弓卢水(蒙古国克鲁伦河),直指狼居胥山(蒙古国肯特山),剑锋所向,匈奴人纷纷逃窜。汉军仅以牺牲1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敌人7.4万多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将军、丞相、当户、都尉等83人。

这次合围漠北,匈奴人几乎全军覆没,汉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在军力的对比上,汉军完全占据了优势,匈奴人远遁大漠之北,形成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汉军收复了从朔方到张掖、居延一带的大片领土,保障了作为东西交通贸易通道的河西走廊的畅通无阻。

这前所未见的大好形势,再一次激起汉武帝对西部世界的更大欲望,曾多次召见张骞,详细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特别介绍了同匈奴有着世仇、并正在崛起的乌孙国。他向武帝进言说:“乌孙国原来和大月氏为邻,位于祁连、敦煌一带,是一个小国。他们早先的国王叫难兜靡,在争夺土地的战争中被大月氏人攻杀,国土被占领,老百姓逃到了匈奴。国王刚出生的儿子昆莫,被属下藏在草丛里,引来野狼为之哺乳,群鸟用翅膀遮护其身。人们都觉着很神奇,匈奴单于也很喜爱这个孩子,就抱回去抚养。昆莫长大以后,匈奴单于就把原属乌孙的人民交给昆莫。还给予一支军队,让昆莫领兵打仗。昆莫英勇善战,多次立下战功。当时,大月氏已经被匈奴打败,远走他乡。昆莫羽毛丰满后,请求单于帮其一报杀父之仇。昆莫遂追至伊犁河,大破大月氏。大月氏难以在当地立足,遂远徙大夏。昆莫便占有了大月氏的土地和人民,乌孙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恰在这时,匈奴单于死了,昆莫不情愿再臣属于匈奴,竟闹起独立来了,匈奴当然不高兴,就派兵来袭,结果大败而归。连小小的乌孙人都不能取胜,傲慢的匈奴人真觉得昆莫如有神助,只得敬而远之,不敢再来侵犯了。”说完,张骞向汉武帝建议说:“现在匈奴新败,乌孙原来在河西的地方还没人居住,这些边远的民族依恋故地,又眼馋汉朝的财物,如果我们给乌孙人馈赠以丰厚的金银珠宝,力劝他们返回故地,答应汉朝公主下嫁,两国结为兄弟之邦,那么,乌孙人就会听从我们的意志。这样,依靠乌孙的势力控制河西,就能斩断匈奴的右臂;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乌孙的影响,就能使西域诸国成为大汉朝的臣属。”

汉武帝十分赞成张骞的见解。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再一次命令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外交阵容庞大,有300人,每一位使者还配备了两匹马,共携带牛羊1万头,金帛货物价值1亿钱。张骞到了乌孙国后,向乌孙王昆莫赠送了厚礼,乌孙王跪拜接受。张骞在这里居留一年多,互相建立了亲密关系,当他返回国时,乌孙王派遣数十名使者带来数十匹良马,随同张骞来到长安,以答谢汉朝的友谊。当汉武帝看到这些贡马时,误以为是他心目中的天马,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作了一首诗,名为《西极天马之歌》:

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国外,涉流沙兮四夷服。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即张骞从乌孙回国的第二年,这位为汉朝开拓西域事业而操劳一生的伟大先驱者,与世长辞!汉武帝对这位助其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给予极大的信任,先封他为博望侯,以表彰他对西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后封他为大行令(后改为大鸿胪),让他掌管王朝的对外事务。

张骞出使西域,先后两次,几近30年。史学家司马迁把张骞的创举称之为“凿空”。古人解释这个名词说:“凿,开也;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又进而解释说:“谓西域险厄,车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总之,张骞的西域之行都是开拓性的壮举,是前无古人的。正是由于张骞的开创性的历史贡献,才使得从汉朝的首都长安,经由河西、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道路,真正成为通衢。

两千多年来,中国以贩卖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商旅,在这条交通线上络绎不绝,从此,一条横贯欧亚、绵延万里的伟大商路名副其实地确立起来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直到19世纪下半叶(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经过实地考察,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将这条商路称之为“丝绸之路”。

丝路丰碑

张骞虽然去世了,但是,他开创丝绸之路的业绩与世长存,他在西域诸国的威望与日俱增,后来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节,多以“博望候”之名取信各国。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为了交好乌孙,还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封为细君公主,下嫁于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从此,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乌孙真正成了汉朝在中亚的可靠政治盟友。正如唐朝诗人常建在《塞下曲》一诗中写道: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当年,张骞在乌孙期间,还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随后,汉武帝又派遣多路汉使出访安息(伊朗)、身毒(印度)、奄蔡(位于咸海到里海之间)、条支(伊拉克境内)、黎轩(即大秦)诸国,开始把东方大国的风貌和中华文明远播海外。

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汉使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访问了安息(伊朗),安息国王十分重视,特派2万骑兵到边境迎接。当汉使向安息国王献上华贵艳丽的中国丝绸时,安息国王兴奋异常,随即派出使团到汉朝回访,还把罕见的鸵鸟蛋以及罗马的魔术师带到汉朝,送给汉武帝。这是东西两个文明大国的第一次接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许多学者认为,这次回访标志着由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太初四年(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以重兵围攻大宛,大宛出于对大汉王朝的敬畏,果真把汗血马送到长安。汉武帝一见他心仪已久的天马,立即牵动了这位雄主的万里之思,他诗兴大发,又作《天马歌》,歌曰:

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蹈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外交成果斐然。汉朝同这个广大区域的各国加强了联系。大月氏、大夏、安息、乌孙等国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地涌进中国;汉朝的使节每年也有多批往来于西域各国。本始三年(前71年),曾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19年的副使常惠,因联合乌孙人打败匈奴而被封长罗侯,此后,又先后六次出使乌孙,一伐龟兹,出车师2000多里,救援为匈奴所困的侍郎郑吉。汉宣帝时,汉朝曾联合乌孙夹击匈奴,获得全胜,葱岭以东地区纳入汉朝的版图,从而确立了汉朝在西域的领导地位。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安远侯郑吉受中央政府之命,第一次在乌垒城(新疆轮台东)设置西域都护府,全权管理西域各国事务。从此,中原王朝以这里为基地,逐步向西发展,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和中亚乃至西方国家的关系。

神奇的中国丝绸和丝织品,引起西域各国对东方大国的无比向往,各国的贵族子弟纷纷到长安留学。乌孙的公主在长安学习琴艺,学成回国途中同龟兹国王结为夫妻,后来双双来到汉朝,求学长安。

汉朝还在西域设置田官,监督屯垦戍边的部队,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之法(即坎儿井),使干旱的土地得到灌溉,生产出大量的粮食。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汉军1000多人曾和鄯善、焉耆、龟兹等国的士兵共3000多人,把发源于昆仑山的注宾河(即卡墙河)水流截断,掘渠分水,灌溉农田,使得大片干旱贫瘠的土地变成良田,短短三年时间,就储粟上百万石。随后,这项技术和中原一套先进的农耕文明,一同传授给当地人,极大地提高了西域的生产水平。

中国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的西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汉朝曾派工匠到大宛传授冶铁技术,并首先在大宛的兵器制造上开始应用,随后便在农业方面推广开来。西域各国竞相学习,并迅速传播到西方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此100多年后,罗马学者普林尼对中国的铁器大加赞美,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的产品。

当然,国家之间的交往从来都是相互的,西域的乐器、乐曲、舞蹈,对东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哲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汇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西域的物产,如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都先后传到汉朝,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两千多年来,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已经凝聚成一座巍峨的丰碑,一直深深地激励着后人。唐诗人虞世南在《结客少年场行》诗中歌颂道: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

焰炤戈霜动,耿耿剑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风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张说在《将赴朔方军应制》诗中也写道:

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

恭凭神武策,远御鬼方人。

……

剑舞轻别离,歌酣忘苦辛。

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张骞去世后,归葬陕西省城固县。墓地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呈长方形。墓冢坐北向南,呈覆斗形状,南北长15米,东西宽15米,高8米。墓前有石碑四通,正中一通石碑,为清朝陕西巡抚、著名学者毕沅在乾隆四十一(1776年)所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还有两通分别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城固县令胡瀛涛和张骞的后裔所立。右侧题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的石碑,是西南联大南迁时所刻立,由语言学家黎锦熙书写。

墓前有汉代雕刻的石虎两尊,分别放置在两座仿古碑亭之内。以慓悍、威武的雄姿,守卫在张骞墓前。

城固县西南不远处,有一博望村,这就是张骞的故里。村前临沔水,终日清水长流;村后有小溪,清澈见底。村东有座博望侯祠,内有彩绘张骞画像,褒衣阔带,上书“汉敕封博望侯张骞之神位”和“德垂后裔”等字样。这座神祠不知建于何时,但是却表达了后人对这位先贤的深深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