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人头猪脑_顾准传_顾准的故事

人头猪脑_顾准传_顾准的故事

时间:2022-05-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人头猪脑_顾准传_顾准的故事1959年,在“一天等于二十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口号的鼓吹下,各行各业都提出了“大跃进”的目标。西平的农民因不满县委发射超级“卫星”,爆发群体性事件,三百多人被打死,七千人逃跑。“三年自然灾害”中,河南非正常死亡人口逾200万,死亡牲畜74万头,荒芜土地440余万亩,为全国最惨烈的省份。为了封锁消息,路宪文命令各县全面检查邮件,扣押了一万多封向外界反映情况的信件。

人头猪脑_顾准传_顾准的故事

1959年,在“一天等于二十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口号的鼓吹下,各行各业都提出了“大跃进”的目标。

北京航空学院要求苏联专家帮忙设计时速3700公里的飞机,这让他们十分为难,因为只有火箭才能达到这样的速度。

北京大学则不等不靠,宣称半个月内完成了680个科研项目,超过过去三年的总和。其中100多项是尖端科学技术,5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很快,社会主义阵营的小兄弟捷克斯洛伐克向中国提出,希望中方提供北大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的清单和技术报告。碍于情面,有关部门只得要求北大提交相关材料。于是,中国的“科研卫星”成了国际笑话。

农村也不甘人后,河南省遂平县就出了个百年奇葩——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延续二十多年的农村基层组织,将农民的全部财产和生产资料充公,实行集体劳动、粮食供给和报酬工分制)“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今位于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当时归河南省信阳管辖)。

嵖岈山带头放卫星,虚报粮食产量,宣称亩产小麦已达3530斤(事实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也只有500斤)。《人民日报》发来贺电,以《卫星社坐上了卫星》隆重报道,称“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当作美丽的幻想和神话的东西,于今一桩桩地变成了现实”。

几天后,中科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一文,详尽而“科学”地论证道:“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土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30%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养料,其中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就不是现在的两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这并不是空谈。”

不久,钱又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发表《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

作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为各地大放卫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学论证”,并深深地影响了最高层的决策。后来,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周小舟、李锐等人夜谈时回忆:“敢想敢干,八大二次会议是高峰,还有钱学森文章,捷报不断传来,当然乱想起来。”

一个月后,信阳西平县的和平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体验版)宣布小麦亩产7320斤,经新华社报道后,震惊全国。

河南省委指示西平县委和城关镇委核查,结论是高额丰产完全属实。

实情不忍卒读:

当遂平放出卫星后,信阳市委书记路宪文(1919—1993)找到西平县委书记,说西平的条件比遂平好,亩产一定要超过遂平。

在市委的指示下,西平县委召开全县干部大会,中心议题是解决小麦高产的数字问题。

会上,县委要求各农业合作社自报产量。报得多交得多,谁也不敢拿自己的肚皮开玩笑,因此各社相继报了比较客观的产值。

县委领导很不满意,一再施压,又报出400斤、600斤的亩产,还是难望嵖岈山之项背。领导急了,分别谈话,动员以往产量较高的和平、猛进两个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大讲“思想有多高,产量就有多高”的道理。

两社长见气氛不对,只好你追我赶地把产量往高了报,直至和平社放出7320斤的大卫星……

为蒙混过关,和平社用两辆大车从12个生产队拉来14640斤麦子,堆放到两亩“试验田”里,然后向县委报喜,县委再组织“验收”……

西平县出名后,吸引了24个省市的参观者,前后达三个月之久,甚至连苏联都专门来电,要求中国政府介绍西平小麦“丰收”的经验。

产量是虚的,征收却是实的。西平的农民因不满县委发射超级“卫星”,爆发群体性事件,三百多人被打死,七千人逃跑。

一时间信阳大乱,成千上万的农民扶老携幼,不断涌向京广铁路,企图扒上开往北京和广州的火车,以求生路。

路宪文下令各县派出武装队,在主要路口设岗拦截。农民无处可逃,只得含泪就擒。

饥荒如影随形地降临到这片“恐怖世界、黑暗世界”(河南省委事后向中央检讨中语)。“三年自然灾害”中,河南非正常死亡人口逾200万,死亡牲畜74万头,荒芜土地440余万亩,为全国最惨烈的省份。

而被誉为河南鱼米之乡的信阳地区受灾尤为严重,饿死100多万人,许多乡村绝炊绝户,浮肿病肆虐,饿殍遍野。

为了封锁消息,路宪文命令各县全面检查邮件,扣押了一万多封向外界反映情况的信件。

但是,粮食危机还是很快烧进了各大城市。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发现,在北方寻常可见的卷心菜居然成了“配给物资”:

尽管中国政府号称粮食增产了102%,但城市粮食配给的定量却被削减了,卷心菜第一次登上配给物资的列表,之后肥皂也开始需要配给,每人每月的食糖被减低到略高于1磅。沿海的广东出现鱼肉短缺,上海则难以买到肉食。

截至1960年6月,北京的库存粮只够7天销量,天津仅够10天,上海已无库存,靠借外贸部门的出口大米度日,连一向作为中国粮仓的东北三省和四川都向中央告急要米。

华中最大的钢企武汉钢铁厂存米无多,工人们只好发明“超声波蒸米法”:把大米连蒸几次,使之膨胀而能“填饱”肚子。清华大学的发明则是“增饭法”:一锅下米300斤,水要逐步加入。先干煮40分钟,然后第一次加水120斤;过15分钟,第二次加水200斤;再过15分钟,第三次加水520斤;在米下锅后,最后加水100斤,等10分钟,就可开饭。这一办法在当时被当成重大科研发明大力推广。

很快,不久前还在为“粮食多了怎么办”日夜攻关的科学家们专门“研制”了“代食品”,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人造肉精等。这些“新生事物”看上去很厉害,其实就是把原本作为肥料或喂猪的玉米、小麦秆子碾碎了当粮食吃,而所谓的“人造肉精”则是一种食用酵母。

代食品中,最有名的当属水生植物“小球藻”。《人民日报》的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称:小球藻不仅是很好的精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蛋白质含量比大米高五倍,比小麦高三倍。用小球藻试制的糕点、面包,质高味美,清香可口。

一个成都五中的学生后来回忆当年培植小球藻的经历:把原来宿舍区供学生洗衣取水的池子改为“藻类繁殖池”。先灌满清水,再加上小便,因为据说小球藻在小便浓度较大的环境里繁殖尤为迅速。接着把藻苗倒进去,搅拌十天半月,池水先是发绿,继而发黑,最后发臭,藻类培养宣告成功,于是舀出两桶往大食堂的锅里倒。同时,向水池补足新尿两桶。如此反复,以确保同学们每顿饭里都有充足的小球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