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自齐归鲁后的思想文化活动_孔子的故事

自齐归鲁后的思想文化活动_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2-04-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自齐归鲁后的思想文化活动_孔子的故事(一)评论鲁政孔子自齐归鲁大抵在鲁定公即位前后,季氏——季平子定公五年卒后季桓子嗣立——依然掌权,初即位的定公,想来也是无能为力,任人摆布的。足以反映了孔子此时的社会影响。显然,孔子并不认为周朝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顶点,因为他认为会有“其或继周者”。

自齐归鲁后的思想文化活动_孔子的故事

(一)评论鲁政

孔子自齐归鲁大抵在鲁定公即位前后,季氏——季平子定公五年卒后季桓子嗣立——依然掌权,初即位的定公,想来也是无能为力,任人摆布的。因此,孔子不仅得不到从政的机会,甚至可能都不会产生从政的打算。但是,因为人格上的威望,以及收授弟子(包括像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子弟)和知识渊博而闻名于鲁,所以,孔子虽无官职,却也受到了普遍的尊敬。《世家》载有季桓子挖井得怪羊后请教孔子之事,也载有吴人毁会稽得骨节专车后来请教孔子之事,虽然不甚合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5]的原则,也不太合于史实,但如果说鲁人及他国之有心者因一些文物典章之事去请教孔子的话,似乎也合情理。这使得孔子的声名与日俱增,《论语•子罕》载达巷党人的话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足以反映了孔子此时的社会影响。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桓的专权不仅未使鲁国安定,而且他们也因本阶层内部的矛盾变得地位不稳了。定公五年(前五〇五年):

桓子嬖臣日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以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6](www.guayunfan.com)在这种乱政之下,孔子的处世之道是,一方面不谋求参与这种“僭离于正道”的政治,因为此时若从政,只能与季氏一道背离公室。另一方面,他也不苟同于现实政权势力,而是采取“议政”的方式,严厉抨击悖礼之事:

孔子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7]

天下无道,是孔子对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总的看法,从中透露出了他的极大的焦虑。孔子希望看到一个有秩序、讲道德的社会。当然,在今天看来他心目中的有秩序是上下有秩的等级社会,但却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又说: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8]

鲁国自宣公失政以来,历成、襄、昭、定共五世,自季武子始专政,历悼、平、桓子,也已四世,孔子根据自己的上述判定,鲁国也快到了陪臣(如阳虎)执国政的时候了,所以孔子出于对鲁国前途的担忧,溢于言表。也更坚定了他的政治信念及从政的决心。

(二)历史观和文化观

现实毕竟是残酷的,根据《世家》的说法,“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对司马迁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分析。一是阅读和整理古籍,研究历史和传统文化;再则是更大规模地收授弟子。

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就热衷于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研究。他求教过郯子,考察过齐文化,这期间,他肯定还在不停地读书和思考,再加上他的教学所得,使他对于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札,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9]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10]

这就是孔子的历史发展观和传统文化观。孔子是殷人之后,又生活在周朝,所以,如果有过什么理想的社会模式可选择的话,他只能从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1]一个理性的社会,不能完全与传统断开,对于过去,“损”固然应该,但“益”也是必不可少的。他所举的例子,如夏时、殷辂、周冕等,不过是想说明凡是精华的东西,是不必计较它的时代早晚的。显然,孔子并不认为周朝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顶点,因为他认为会有“其或继周者”。所以,孔子的社会模式的选择并不是机械的。他选择的并不是某个特定的朝代,或特定的时期,而是一种具有一般意义的价值,或其是历史发展(不一定是前进)的普遍样式。孔子说“吾从周”,不过是他认为周代基本上遵循了这种价值而已。这样一来,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孔子保守,守旧,甚至主张历史倒退,其实都是些肤浅之论,或者是为某种先入之见的理论服务的,已经超出了历史事实所能说明的范围了。

在这段时间里,孔子还研究了各国的历史和有关史籍,其中包括鲁国的《春秋》,所以他才有“五世”、“四世”之类的断言。他在言谈中又多引用《诗》,说明他对《诗》的研究并未中止。他大讲夏、殷之事,对《书》也有进一步的学习心得。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典籍不仅是孔子认识社会和历史以及自我修养的工具之一,也是他教授弟子们的部分“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