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子游的思想特点_孔子的故事

子游的思想特点_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2-04-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子游的思想特点_孔子的故事(一)思孟学派的质疑韩非“八儒”中的“孟氏之儒”,指的是先秦儒学的另一位大师孟(轲)子所创立的学派。孟子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的知识阶层,而且是儒学史上的重要环节。所以,很可能是,到荀子的时代,孟子后学更强调子思的地位,因而荀子想当然地误以为有过“子思唱之,孟轲和之”的情形。他是孔子的后进弟子,在孔子看来,与子夏以文学并称。

子游的思想特点_孔子的故事

(一)思孟学派的质疑

韩非“八儒”中的“孟氏之儒”,指的是先秦儒学的另一位大师孟(轲)子所创立的学派。孟子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的知识阶层,而且是儒学史上的重要环节。但是,孟子学术活动的年代距孔子之卒已有百余年,显然亦无法与子思见面,他的师承,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12]很明显,如孟子的学说确实与孔子的某位弟子有直接的师承关系的话,他是不会不明说的。

司马迁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13]这与孟子本人的说法似有不同。孟子有强烈的道统意识,这主要是当时百家争鸣的现实需要。但是,孟子虽竭力推崇曾子、子思,却只是强调儒家思想的来龙去脉,而没有确指儒家内部的明确的传承线索。作为孟子,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思想成就去“距杨墨、放淫辞”[14]的。到了唐宋,一些儒者唯恐仅靠自己的思想成就不足以抵御佛、道的冲击,所以在道统上大作文章,以致出现了所谓“曾思”和“思孟”学派的论断来。就时间而言,首先将思孟联系起来的却是荀子,他说: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自大,闻见杂博。案往造旧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日:“此真先君子乏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15](www.guayunfan.com)先秦诸学派中,许多人都认为荀子一派是最狭隘者,不仅攻击非儒学说,即是儒家内部,亦不能容忍异己。所以,荀子的所谓“非十二子”,虽然有独到之处,但往往缺乏历史意识。即以此段引文而论,他就把孟子后学的思想全部堆在孟子头上来批判。比如,讲五行的是孟子后学邹衍,孟子也并非完全主张法先王。所以,很可能是,到荀子的时代,孟子后学更强调子思的地位,因而荀子想当然地误以为有过“子思唱之,孟轲和之”的情形。其实,正如我们质疑曾思学派时曾讲过的,至少在思想上,孟子并未有承继子思的明显证据,因而也很难有思孟“学派”的成立。

(二)子游的生平和思想倾向

《弟子传》云:“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但许多人却认为他是鲁人,很可能祖籍在吴,上几世迁至鲁,故有多种说法。他是孔子的后进弟子,在孔子看来,与子夏以文学并称。《论语•阳货》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日:“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日:‘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日:“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武城是鲁国的一块小地方,子游为之宰,却用治理孔子心目中的以全天下为目标的理想社会的方式来治理之。子游擅长礼乐制度,但从这件事来看,孔子虽是玩笑之语,却也道出了子游之文学的特点。那就是先架构一个宏大的模式,然后再点滴履践于现实,亦即“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16]虽不及子张的独创和激进,但也不是曾子和子夏的稳健和保守,总之,是位庄严而又不乏进取的弟子。他不仅重视礼,更看重礼之“道”,所以他认为“丧,致乎哀而止”,[17]表示了哀悼之意也就可以了,而不必做出许多不实际的样子来表达哀悼之外的意义,这显然是抓住了“丧”的实质意义,与所谓“泣血三年”相比,要有更多的理智。为此,子游也受到某些同门的批评。

有人认为,子游的思想对孟子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大同”社会的论述,深刻影响了孟子的政治乌托帮的构想。因此,子游可能是影响孟子思想的几位孔子弟子之一。

(四)澹台灭明的重民思想

《论语•雍也》载:

子游为武城宰。子日:“女得人焉尔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想见亦是一位严谨之人。澹台灭明在《论语》中仅此一见,似很难看出是否是孔子弟子。但《弟子传》云:“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再往下的记载就有些难于理解了。“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观《论语》所言,显然“行不由径”之前还不是弟子,倘此时想入孔门,亦不可以“材薄”称云,可见司马迁的说法很是混乱。《弟子传》又云:“(子羽)状貌甚恶。……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日:‘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但《儒林传》却云:“孔子卒后,子羽居楚”,讲的是子羽在孔子去世后才去南方的。其实,孔子在世时,弟子们是不可能招收弟子的,况孔子去世时,子羽年仅三十四,此之前即名施于诸侯,亦难令人相信。《弟子传》不仅在记事上缺乏条理,而且没有介绍子羽的具体思想。但是,《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云:“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看来,在子羽的思想中,重民的倾向很突出,这与子游的观点很相近,所以才有二人的相交相知。把普通百姓的利益看得很重,对在位者又敢于抗衡,于此,与漆雕之儒亦有相通之处。这种作风,从根本上可以说是得之于孔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