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韩儒林简介资料_韩儒林的故事_介绍韩儒林

韩儒林简介资料_韩儒林的故事_介绍韩儒林

时间:2022-11-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韩儒林简介资料_韩儒林的故事_介绍韩儒林以治学谨严著称的韩儒林教授,是我国颇负盛名的蒙古史、元史专家。韩儒林教授是一位爱国的正直学者。韩儒林教授认为,蒙古史和元史史料,无论是汉文或是其他文字,均非别的史料可比,其中人名、地名、制度名有待考证者甚多。

韩儒林简介资料_韩儒林的故事_介绍韩儒林

以治学谨严著称的韩儒林教授,是我国颇负盛名的蒙古史、元史专家。他字鸿庵,1903年11月出生于舞阳县。1919年就读于开封留美预备学校,1923年转入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法国校长逐出学校。同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不久因家贫休学,在河南省立二中、一中等校任教。1926年,他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才又回到北京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1933年赴欧留学,先后在比利时鲁文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欧洲历史、中亚文字和蒙古史等课程。1936年学成归国,历任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历史系讲师、昆明北严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都华西大学、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解放后,韩儒林教授出任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以后长期担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曾一度出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

韩儒林教授是一位爱国的正直学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平后,他不顾侵略者的威胁利诱,冒着生命危险,放弃大学任职,毅然出走,辗转来到条件艰苦的大后方昆明工作,虽然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很差,但他甘之如怡,毫无怨尤。通过多年的体验与观察,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与倒行逆施深恶痛绝,而对共产党却产生了仰慕之情。

当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国民党反动派仓皇逃往台湾时,他拒绝了反动派要他一起飞往台湾的“邀请”,而把自己的命运和新中国联系在一起。建国以后,韩儒林教授热爱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终于在195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

十年浩劫中,韩儒林教授受到林彪和“四人帮”的残酷迫害,给他加上了种种诬蔑不实之词,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之心没有动摇。“四人帮”被粉碎后,他兴高采烈,带头撰文批判“四人帮”散布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三中全会后,韩儒林教授更是精神焕发,在垂暮之年努力工作,为培养人才和推动我国历史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韩儒林教授以毕生精力致力于蒙元史的研究,他是蜚声中外的蒙古史、元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末,他就以研究我国边疆史地而闻名。他的研究领域很广,除蒙元史外,还涉猎了匈奴史、突厥史、西藏史和中外关系史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他不是泛泛研究,而是深入钻研,卓有建树。他做学问勤奋扎实,素以治学谨严、精于考证著称。

他通晓多种外语和少数民族文字,这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他又善于把我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和现代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而又不为外国学者的成就所局限,提出了许多创见,他的研究成果深受国内外学者的称道。韩儒林教授认为,蒙古史和元史史料,无论是汉文或是其他文字,均非别的史料可比,其中人名、地名、制度名有待考证者甚多。

如果对基本史料的讹误不加订正,能勘同者未经勘同,即失去其真实价值。用讹误的史料去研究历史,便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他认为研究蒙古史和元史的第一步工作,就在于订正史料,弄清事实。用丰富的汉文史料和域外史料直接进行比较研究,往往真伪立辨,使多年聚讼不决和模糊不清的问题,得以很快解决。www.guayunfan.com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取得了许多新成绩。他以古稀之年勤奋著述,直到病危卧床的时候,还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最后绝笔之作。

他的一部分主要论文,已编成《育庐集》出版。一韩儒林教授逝世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是《成吉思汗)。在这本书里,他尽力作到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深人浅出地叙述“一代天骄”的一生事迹,并对他的功过作出公正的评价,对学习早期蒙元历史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他生前还主持编绘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北方地区的历代地图,主编了《中国历史参考资料》第六册和《元史纲要》。他还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元史分册的主编,亲自撰写了部分重点条目。

韩儒林教授十分关心我国历史科学,特别是蒙元史学的发展。早在1978年中国史学会成都会议期间,他就与翁独健教授一起,倡议成立中国蒙古史学会和元史研究会。1980年元史研究会成立时,他亲自筹备和主持了大会,并被一致推选为会长,为指导全国的元史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他在学术上卓有建树,还被选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名誉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明史》编委会副主席、江苏省社联副主席、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等学术领导工作。

韩儒林教授于1983年4月逝世,享年八十岁。哲人虽逝,风范常存。如今,元史研究会的队伍已经扩大,一大批经他教导、熏陶出来的后起之秀,成了元史研究的骨干,他们将为繁荣我国的学术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