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未雨绸缪――老谋深算的王翦

未雨绸缪――老谋深算的王翦

时间:2022-03-2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未雨绸缪——老谋深算的王翦6.未雨绸缪——老谋深算的王翦从古至今,不管是官场还是职场,晋升之路都不是那么好走。故在决定伐楚之前,秦王格外谨慎,对于领兵出征的挂帅之将更是经过反复的筛选,最终秦王决定在年轻有为、血气方刚的小将李信和身经百战、深谋远虑的老将王翦之中选择。然而,王翦虽答应统率全国六十万秦兵出征,但是终因统率了几乎全部秦国的兵力而难免遭到秦王的怀疑。

未雨绸缪——老谋深算的王翦

6.未雨绸缪——老谋深算的王翦

从古至今,不管是官场还是职场,晋升之路都不是那么好走。而正所谓“智者善谋”,有些人之所以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升迁机会,有些人却苦苦寻找仍不得要领的唯一原因就是善不善“谋”。生活中有两种人,善于谋划的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会更易于成功;反之,则常常是一事无成,即使获得一时成功,也很难保持所获得的成果。所以,想要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首先就要先学会为自己谋划,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中国历代诸多的名臣将相中,有许多功绩非凡、颇负盛名的大臣在经历过各种考验之后,最终得以爬到位高权重的位置上,然而他们最后却又都很难逃脱被君主猜疑,甚至是惨遭不幸的厄运。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能够在向上爬的时候顾得两全,不仅帮君主成就了万世伟业,更成功地保全了自己,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圆满地落幕。其中秦国的大将王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王翦生于战国时期的频阳东乡,当时诸侯争雄,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各国之间钩心斗角,长时间的战乱,致使兵士白骨暴野,百姓生灵涂炭。在王翦还很年幼的时候,他就亲眼目睹战乱过后哀鸿遍野的大地,看到了惨遭荼毒、流离失所的百姓的惨状,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勤奋练武、熟读兵书,将来报效国家、平定天下,故而在其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

王翦从小立志,十八岁时就报名应征,驰骋于疆场,并一直侍奉秦始皇征战。且因其作战勇敢、智能双全,并屡建奇功,颇得秦始皇中意,一路升为大将,统率几十万大军。王翦不负秦王厚爱,运筹帷幄,屡出奇兵,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不管是在南征还是北战中他都能取胜,是用兵方面的一位全方位奇才。他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堪称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www.guayunfan.com)在统一六国的征战中,雄心勃勃的秦王征讨六国的意志从未动摇过。吞并六国,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是他毕生的梦想。因此在消灭了燕赵之后,便积极准备,欲乘胜追击,一举灭掉楚国。然而楚国并非燕赵等不堪一击的小国,其地处江南,资源丰富,实力不凡,无疑是秦国统一六国最强劲的敌手。故在决定伐楚之前,秦王格外谨慎,对于领兵出征的挂帅之将更是经过反复的筛选,最终秦王决定在年轻有为、血气方刚的小将李信和身经百战、深谋远虑的老将王翦之中选择。二人各有长短,秦王一时难以决断。最终,秦王决定亲自和二人当面对策,再作决定。秦王首先问小将李信:“攻打楚国,需多少秦兵?”恃才自傲的李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回答:“不过二十万尔!”秦王又复问王翦。王翦则沉思片刻之后回答说:“以臣之见,非六十万秦兵不可。”秦王听后,认为王翦老而生怯,而且想要一下子征到六十万的士兵也非易事,于是便笑道:“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王翦深知李信虽然有勇,但其人却刚愎自用,本想谏劝秦王,但又担心本性多疑的秦王会怀疑自己,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便悻悻地向秦王托病辞官,请求归频阳养老。秦王以为王翦已经年老无用,便寒暄几句,却未曾强留。

不日,秦王便任命李信为帅,让其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楚国进发,并亲自饯行。李信受宠若惊,信誓旦旦地对秦王说:“大王请放心,楚国不过弹丸之地,臣必定会马到成功。大王只消在皇宫静候佳音便是。”李信眼见秦王弃了王翦,又对自己如此器重,心中沾沾自喜。而此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蒙恬攻寝丘,大败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也轻而易举地拿下,于是便开始骄傲自满。求功心切的李信轻敌冒进、长驱直入,又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一路耀武扬威,丝毫未将楚军放在眼中。殊不知楚军看他年轻气盛,且如此狂妄,竟佯装溃退,有意引诱其深入,最终乘秦军不备,突然出击,并切断大军后路,使军队首尾难以照应,大破秦军。

秦王听闻秦军失败的消息之后,大怒之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将军王翦才是真正有远见之人,而自己却耳目不明,用错了人,寒了老将军的心,为此悔恨不已。于是秦王亲率兵士到王翦的故乡频阳,向其赔礼道歉,试图迎其回朝,领兵出征。但王翦却借口有病,始终不肯见他。秦王明白王翦有气,于是便耐心地在频阳整整等候了三天,并再三向王翦赔罪说:“寡人如今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当初不该怀疑将军的话,而轻信李信,今才使得秦军受辱,铸成大错。但如今楚国士气正盛,且逐日西进,国家的存亡危在旦夕,难道将军忍心坐视我大秦灭亡而无动于衷吗?纵然将军对我有气,又岂能为一己之怨,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呢?如果真是如此,就算朕真看错人了!”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王思虑再三,始终认为依照王翦的为人不应有如此反应,便询问道:“莫非将军有何难言之隐?若是如此,大可一并直言,朕定当遵从。”王翦踌躇再三,这才颇为为难地说:“若大王坚持非要用老臣,仍非六十万秦兵不可。”秦王闻言满口答应,王翦这才领命还朝。而秦王又亲派人传下话来,要将华阳公主嫁给王翦,并在途中就匆匆举行了婚礼。后来,人们还把王翦与华阳公主成婚的那座土塬称为华阳塬。

然而,王翦虽答应统率全国六十万秦兵出征,但是终因统率了几乎全部秦国的兵力而难免遭到秦王的怀疑。因为这六十万兵力不仅能够灭楚,即便是推翻秦王,也并非难事。而且王翦能征善战,秦王必然会心有疑虑,但又苦于无合适人选,只能暗暗派人观察王翦的行动。而王翦何等聪明,他早就料到秦王会有此疑虑,所以在君臣分别前,王翦不顾旁人的想法,提前向秦王提出要求,要秦王答应赐给他丰厚的良田、屋宅、园地。秦王不解,问道:“将军既已出兵,又何患贫穷?”王翦答道:“臣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始终不得封侯,所以只好趁大王如今亲近臣下,多求一些良田屋宅,好为后世子孙置业。”秦王大笑。后来,王翦带领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前后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即使在攻楚的过程中,也不忘频频要求秦王多给自己一些赏赐。很多人认为将军求赏未免有些过分,但王翦却笑而不答,心中一片清明:“秦王为人粗暴、多疑,可如今却将全国兵力交给自己,如果不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又如何能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呢?”

而对于领兵攻打楚国,王翦其实早已经胸有成竹。当楚军听说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前来攻城后,也调动国中的全部兵力对抗秦国。不料王翦带领大军至楚国城下之后,却坚壁而守,不肯出战,不管楚军如何挑衅,皆坐视不理。王翦每日只是要求士兵按时休息、洗浴,并安排可口饭食安抚他们。他还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的耐心和城中物资,坐等最有利于自己一方的战机。不久,楚军见数次挑战秦军都不肯迎战,便引兵向东,王翦便趁此良机遣兵出击,大破楚军,并乘胜追至蕲南,斩杀楚军大将项燕,不久即大败楚军,灭了楚国,带领大军得胜而归。

等王翦凯旋的时候,秦王早已将平坦、肥沃的百亩良田悉数赐予王翦。然而老谋深算的王翦为了完全打消秦王的疑虑,竟再次邀功,虽引得众人议论纷纷,但却取得了秦王的绝对信任,最后得以善终。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翦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请求赏赐,表面看似贪图钱财,但实际上却是他为了使秦王安心所使的一个计谋。兵书有云:“上下同欲者胜。”王翦明知秦王一旦对他产生怀疑,必定会掣肘于他,所以即便有六十万军队,也恐难运用自如。所以他只好用计,多次向秦王上书索要良田,以此打消秦王对自己的疑虑。此举在常人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但实际上却正是老将的过人之处。

中华历史上的名将比王翦战功更甚的可能不在少数,但能够在功成名就之时退隐田园、善始善终的不多。他为了消除秦王的疑虑,甚至不惜抹黑自己,显得十分贪财,让秦王觉得其人没有野心,可以放心使用,故才得以备受恩宠。

在职场中,很多站在升迁岔路口的领导层人士,也有可能会遇到和王翦类似的困境。唯一不同的是,王翦所面临的上司是握有生杀大权,且害怕大臣功高震主的多疑皇帝;而职场中渴望升迁的人面对的则是害怕下属的才华和风头盖过自己,从而处处提防下属的狭隘上司。职场中,有不少对自己工作能力不自信,担心下属比自己强,从而取代自己地位的狭隘型上司。他们一旦感觉到下属对自己的地位有一定的威胁性,可能就会限制下属的发展。譬如不让下属参加培训活动,阻碍下属升迁,或者尽量避免下属在高层面前有表现的机会……总之,凡是有表现的机会,他们就会刻意地让下属“无缘”参与,那么别人自然也就发现不了下属的能力。如果这些下属借鉴昔日那些大臣们的升迁经验,适时地隐藏自己的锋芒,或者制造一些让人真假难辨的假象,让上司消除对自己的戒心,也一定能成功扭转升职难的困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