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立信于民――商鞅变法传颂千古

立信于民――商鞅变法传颂千古

时间:2022-03-2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立信于民——商鞅变法传颂千古1.立信于民——商鞅变法传颂千古从古至今,“得人心者得天下”似乎都是一个无法打破的真理。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商鞅的苦心劝说下决定进行变法,不料却遭到了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等人的强烈反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在商鞅的再三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要在秦国实施新法,并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他全力在秦国正式推行变法事宜。商鞅变法使贫穷的秦国变为国富民强的七雄之一。

立信于民——商鞅变法传颂千古

1.立信于民——商鞅变法传颂千古

从古至今,“得人心者得天下”似乎都是一个无法打破的真理。不管是千百年前想在官场中平步青云的大臣,还是现今社会中苦苦打拼寻找升迁机会的人,都势必会将立“信”作为自己升迁的必备基石。纵观古今,那些居于上位者,想要让自己成功地立信于他人,取得最佳的成效,不仅会以“言必信,行必果”为立信标准,而且通常还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进行。

不管是官场还是职场,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都能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在职场中立信,让他人信服自己呢?那就需要一种别出心裁的立信手段。战国时期在思想学识上堪称“博物君子”,且“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的商鞅,就可谓是立信手段最高明的人。

“商鞅变法”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即便是在政治舞台上取得非凡成就的管仲、叔向、子产等贤士大夫也无法与其同日而语。商鞅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故也称为卫鞅或者公孙鞅,后因封于商,才被后人称为商鞅。他作为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兼有学者与执政者双重身份,所以他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政治家的特殊性。

幼年时期的商鞅就对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刑名之学”的法家学说颇感兴趣。青年时期,他又在魏国对法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认真总结了李悝、吴起等人在变法中的经验,从而使自己所推崇的法家理论更加完善。然而此时的商鞅虽有治国的谋略,但是因为他太过年轻而且地位卑微,所以并没有被当时魏国的君主惠王所重视。而恰值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为了尽快地发展壮大秦国,发布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求贤令的大好时机。这对于怀才不遇的商鞅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赐的良机。(www.guayunfan.com)怀着满腔热忱的商鞅自魏国西至秦国,将自己以变法图强为主要内容的“强国之术”作了一番精彩的陈述之后,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商鞅的苦心劝说下决定进行变法,不料却遭到了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然而这并未令商鞅改变变法的决心,他甚至还凭借自己总结出的一些系统的革新理论以及雄辩的口才,驳斥了旧贵族“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做足了舆论准备。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在商鞅的再三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要在秦国实施新法,并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他全力在秦国正式推行变法事宜。在商鞅的建议下,变法中首次编定了由国家直接掌握全国人数的户籍制,而且规定了使人们互相监督的“连坐”制;规定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以奖励来鼓励人们为秦国的封建政权而勇敢作战,同时“禁止私斗”一项也大大削弱了奴隶主的势力,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鼓励农户大面积进行耕织,发展封建经济;制定了严厉的法令,以此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然而新法虽然得到了君王的认可并推行实施了,但是这仅仅只能保证在实施变法时有政策上的靠山,却根本无法保证民众是否会将新法落到实处。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商鞅明白在取信于君之后,还要取信于民。所以,他又进一步采取了新的计划——取信于民!

在颁布新法之前,商鞅命人在都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头,并告知所有的民众,谁能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听说有奖金可以拿,人们便纷纷围在南门,指着悬赏的告示议论纷纷。大部分的人看到那根木头并不是十分庞大,稍有力气的人都能够将他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便认为告示上所说的悬赏根本就是不可信的。于是有人质疑道:“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那么多啊?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啊?”也有的人干脆直接下结论说:“可能左庶长今天闲来无事,成心和大家开玩笑吧!”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的好事,所以竟没有一个人去扛木头。

商鞅看到老百姓果然不相信他所下的命令,便命人次把赏金提高至五十两金子。然而赏金越高,那些看热闹的人反而更加觉得不可信,依然没人敢去扛木头。正在大伙儿都在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既然大家都不信,那我就来试试吧!”说完,他扛起木头就向着北门走去。

等那个扛木头的人到达北门之后,商鞅早已派人拿着五十金在北门等候着。众人看到那个扛木头的人果真得到五十金的奖赏,这才相信赏金的命令不是和大家开玩笑,竟然是真的。这件事很快便被看热闹的人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话娓娓道来,很快便传遍了整个秦国。

此时,商鞅明白自己已经用这种办法向老百姓表明,自己说话是算数的,是讲究诚信的,从而达到在民众中立信的目的。将来法令一旦公布,如果有人不去执行,严肃处理决不客气。这才把早已起草好的新法令在秦国各地公布开来。新公布的法令中赏罚分明,所有官员的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都以打仗立功为晋升标准,贵族中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或者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和儿女都要被一并罚做官府的奴婢。

商鞅因立木许以重金而一举立信于民,从而减少了新法实施在民众中的阻力,保证了新法的贯彻执行,终于使得秦国一跃而成为“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国力开始逐渐兴盛:不仅农业方面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军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商鞅变法使贫穷的秦国变为国富民强的七雄之一。不久之后,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并最终得以称霸诸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国后来能够一统天下,商鞅是功不可没的。而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它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秦国,出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向来是缺乏改革家的,三皇五帝的旧事、祖宗的规矩似乎都是万古不易的法则。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却是个例外,当时变法之风盛行,商鞅就是改革家中取得了较为显著成绩的佼佼者。而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是以做人最基本的诚信作为变法的通行证的。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必须先得到他们的信任,毕竟一项新法的实施如果得不到大部分民众的支持,再好的改革也难以成功。

诚信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是国际之间的合作,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一不是以互相信任为前提的。中华民族也正是以礼仪与诚信驰名世界,并迅速崛起的。特别是古人极其讲究言不在多,但必须守信的道理,因为只有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虽然大部分人也都明白守信的意义与重要性,但是却总有些人会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无法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

其实,不管是千年前的帝王或者大臣,还是现今社会中在职场上居高位的管理者,都应该将诚信作为自己和下属人员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保障。对一些喜欢轻易许诺的领导者来说,决不能在下属做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或者有巨大贡献的时候,脱口就许下一个诺言,但后来却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很快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了。领导人不遵守自己的诺言不仅会使下属对其失去信任感而心存介蒂,更会极大地挫伤下属工作的积极性。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了人心、得不到下属信任的管理者,又怎么能带领自己的团队作出优秀的成绩来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者在职场中的晋升和团队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绝不能失信于自己的下属。要么不许诺,诺言一出就一定要遵守,哪怕最后会带来一些损失也一定要兑现,否则你一定会因此而丧失做人最根本的信用。诚与信,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诚,忠诚于自己,亦忠诚于他人;信,相信自己,亦信任他人。集诚与信于一身,才能万里高飞,长空竞先。一个丧失诚信的人,不仅得不到下属的信任与支持,更会因此而使上位者重新审视你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所以,如果你想在职场中获得晋升机会,就千万不要忽视在人群中立信的重要性,否则可能就会因为失了诚信而错失职业生涯中的许多晋升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