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处心积虑――进退有道的房玄龄

处心积虑――进退有道的房玄龄

时间:2022-03-2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处心积虑——进退有道的房玄龄7.处心积虑——进退有道的房玄龄处心积虑?房玄龄作为千古名相,可以被称为一个“用”臣。对刚刚成立的大唐王朝而言,房玄龄是极其“有用”的一个大臣。才华横溢的房玄龄一进入仕途,便不同凡响。于是,裴矩任命房玄龄为隰城尉。房玄龄却在汉王杨谅造反之时受到牵连,被贬官上郡。房玄龄安葬完父亲房彦谦,守孝期满后,便前往李营出谋献策。

处心积虑——进退有道的房玄龄

7.处心积虑——进退有道的房玄龄

处心积虑?这里不是让你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去算计别人,而是告诉你职场中要低调做人,提早谋划,用心去积累经验。这样当领导交代你一项棘手的工作时,你能够全力发挥,确保万无一失、圆满完成,并得到领导的肯定。

古人有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生活非常需要低调,为人处世更不可不低调,低调代表着成熟和理智。不凡之人往往是人群中低调的人,也是最后的强者。唯有处心积虑的人才能够在现如今的世事纷扰之中保持淡定从容的志趣,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风起云涌。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人也都是低调做人的成功典范,他们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支持和赞誉。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只有懂得低调做人,处心积虑做事的人,才能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好每一段路,从而开创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就辉煌事业,演绎精彩人生。

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唐朝开国名相,自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投靠李世民,经常跟随秦王出征,为其出谋划策,典管书记。他是李世民最得力的谋士,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www.guayunfan.com)武德年间,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平定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夸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年间,他辅佐李世民,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各种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善于用人,不问出处,也不分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尊称他为良相的典范。

房玄龄作为千古名相,可以被称为一个“用”臣。对刚刚成立的大唐王朝而言,房玄龄是极其“有用”的一个大臣。

才华横溢的房玄龄一进入仕途,便不同凡响。当时,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善于识人,他见了房玄龄之后,惊叹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焉知来者之不如今!”后来,高孝基对宰相裴矩说:“我观人很多,却没有能比得上房玄龄的,当以栋梁视之。遗憾的是我不能看到他的平步青云。”于是,裴矩任命房玄龄为隰城尉。房玄龄却在汉王杨谅造反之时受到牵连,被贬官上郡。这时,由于隋炀帝的残暴不仁,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房玄龄面看到这种局面,常常忧心忡忡、心怀天下,充分显示了一个“用”臣的心胸。

后来,李世民在渭北驻扎。房玄龄安葬完父亲房彦谦,守孝期满后,便前往李营出谋献策。李世民只觉得两人相见恨晚,与房玄龄谈得非常融洽,于是便拜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自此,良禽择木而栖,他跟随李世民驰骋疆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房玄龄则官至秦王府记室,封爵临淄侯。每次随李世民征战,其他将士争着抢夺珍宝之物,只有房玄龄收天下志士,与之相结,使得人人愿为秦王拼死卖力。唐太宗为此称赞房玄龄说:“汉光武帝得邓禹,其门下亲如一家。今我得房玄龄,犹光武得邓禹。”

就连唐高祖李渊听说后也高兴地说:“玄龄为人机敏,每为吾儿陈事,千里之外犹如对面相语,堪当大任。”

就在这个时候,李唐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遵从房玄龄等人的计谋,在玄武门附近埋下伏兵,击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数日之后,唐高祖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并下诏说:“从今以后,国家事无大小皆听世民处决,然后上奏即可。”这样,李世民掌握了天下大权,李渊如同虚设。

正德十年正月,唐高祖李渊禅位给了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自继承唐朝皇位之后,励精图治,善于纳谏,与大臣们共论国家兴衰之事,时时给自己敲响警钟,使唐王朝进入了“贞观之治”这一著名的历史时期。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旨任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即当时的宰相。同年的九月,唐太宗开始对朝中官员论功行赏,并让陈叔达在殿下唱名公示。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房玄龄官拜爵邗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其余重臣,皆依次封官加爵。

房玄龄为人十分谦虚谨慎,对于论功行赏之事深感不安,面奏李世民说:“陛下,臣功第一,心不自安。”

唐太宗宽慰他说:“昔汉高祖封赏大臣,萧何居诸臣之先,你就是我的萧何,功列第一,理所应该。”

房玄龄叩头拜谢,又对唐太宗说:“陛下,秦府旧人未迁官者有很多,他们都抱怨说‘辈侍奉陛下左右多年,今论功行赏,反而居前太子、齐王府大臣之后’。臣认为不大合适,也应当给他们加封适宜的官爵。”

唐太宗说:“你大公无私、廉洁清明,因此能服天下人之心。朕与卿等每日所穿所吃,皆取之于民,所以设官定职,为了百姓,当选择贤能之人而用之,怎么能以亲旧为先后哉!新而贤,旧而不肖,又怎么能舍新而取旧乎?”

不久,房玄龄官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爵魏国公。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公为仆射,理应为朕广纳贤才,听说你日阅牒讼数百,怎么能有空为朕求贤人哉!细小事务归左右丞,大事你自己预之即可!”房玄龄认为唐太宗说的也对,感激唐太宗如此关心自己,更加为国事日夜操劳。

有一天,唐太宗与房玄龄讨论施政之道,房玄龄说:“为政之道,应当用法宽松公平,早晚尽心,恐一物失其所。听的人有善行,如已有之。不以求全而责备人,不以己之所长衡量他人之短。”

唐太宗说:“你说得很对,朕以为为政莫若做到你这样子。昔日诸葛亮流放廖立、李严于南夷之地,诸葛亮卒后,廖立、李严悲哭不已,达不到你这样子他们能如此吗?朕非常仰慕前世之明君,你不可不效法前世的贤相啊。”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房玄龄、王珪以宰相身份主持评议文武百官的政绩,治书侍御史权万纪觉得有失公允,便上奏唐太宗,请求治房玄龄、王珪之罪,唐太宗欲派侯君集推问此事。魏征上奏为房玄龄、王珪辩护说:“玄龄、王珪都是朝廷旧臣,向来以忠直被陛下看重,有很多委任他们的地方。他们所考评之人,数以百计,怎能没有一二人不当者?看他们考核的情形,不是为阿私所致。若推问出真有其事,陛下还能委之以重任吗?而且权万纪自身也在考堂之上,他自己还没有评议,便有如此陈论。他正是想激陛下之怒,非竭诚为江山社稷计耳。”唐太宗于是释而不问。

有一天,唐太宗宴请群臣,正当宴席上气氛热烈之时,唐太宗对王珪说:“你精于鉴别,善于谈论,你为朕品评房玄龄以下诸大臣,且拿自己与他们相比如何。”

王珪起身离席,答道:“孜孜为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文武双全,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办事公允,臣比不上温彦博;耻君不如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及魏征。然而疾恶好善,激浊扬清,也是臣之微长。”

唐太宗大为赞同,大臣们也佩服王珪精辟的评论,而王珪对房玄龄的品评则最为精当。身为宰相的房玄龄,从方方面面总理朝政,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贞观十二年秋天,唐太宗问房玄龄:“帝王打江山与守江山哪一个更难?”

房玄龄答道:“打江山之时,与群雄并起,角逐天下,经几番苦战,才使他们臣服而拥有天下,臣以为打江山难。”

魏征反对他的观点,于是便说:“自古帝王没有不得之于艰难,而失之于安逸,臣以为守江山难。”

唐太宗说:“玄龄与朕共打天下,出百死而得一生,故体会打江山之难。征与朕共治理天下,常害怕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道守江山之艰辛。然打江山之难既以往矣,守江山之难方当与诸公谨慎处之。”

虽然房玄龄忠心耿耿,但也有人对他不满,出言诬陷他。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国公萧玛,非常小气,与群臣多不合。他见房玄龄深受唐太宗赏识,便心生妒忌,借机向唐太宗进谗言说:“房玄龄与中书门下诸位大臣,朋党不忠,陛下不知详情。他们执掌大权,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唐太宗说:“你说话太过分了!人君选贤臣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以待之。人不能求全责备,要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长。朕虽不聪明,还不至于善恶好坏不分!”

萧玛听了唐太宗的话,十分羞愧,内心惶恐不安。唐太宗念其有功,不忍怪罪。唐太宗对房玄龄的深信,由此可见一斑。

相传,当时京城一带大旱数十天,唐太宗带着房玄龄回宫之后,下了一场大雨,解了旱情。老百姓欢呼雀跃,说:“这是陛下优待房玄龄的原因呀。”房玄龄被当时百姓尊称为贤相,深受人们的爱戴。

房玄龄虽身居相位,名贯天下,但他从来不居功自傲,更不贪图权利。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讨论世袭的事情,并任房玄龄为宋州刺史,更爵梁国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正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孙世袭。但房玄龄认为自己身为宰相,应为众大臣作出示范,不应贪图功名,便上奏唐太宗说:“陛下,臣已身居相位,又拜宋州刺史,这样做恐怕让大臣们追逐名利,惑乱朝政,臣以为不太恰当,请皇上先罢臣的刺史职位,以正大臣视听。”

唐太宗深以为然,便照房玄龄的奏折做了,只封其爵梁国公。房玄龄辞掉了宋州刺史职务之后,朝中大臣纷纷效尤,辞去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非常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日能如此明理,皆玄龄之功也!”

后来,房玄龄当太子少师,当他初到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想要拜他。房玄龄慌忙躲到旁边,坚辞不受。东宫的人见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

贞观十六年,房玄龄官拜司空,依然总领朝政。房玄龄觉得自己居相位很久了,极宠隆极,数次上表辞位。唐太宗遣人对房玄龄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国家依赖你已久,一日而去良佐之臣,朕就像失去左右手一般。公身体犹健,精力未衰,再勿辞让。”

但作为个人,房玄龄有时太过听从于唐太宗,这是他的不足之处,魏征就此也曾批评过房玄龄。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房玄龄也偶尔会有过错,但毕竟是瑕不掩瑜,他的大政方针无不表现出一个大唐贤相的政治风度。

史书的编撰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唐代之前,史书编纂全部是由私人负责,政府所设的史官大多数掌管天下历算之事,不一定全管修史。随着唐王朝中央集权的发展,皇帝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也随之增强。唐太宗时,开始设置史馆,命文臣纂修本朝历史和前代历史,并由宰相监修。唐太宗即位以后,担任第一任宰相的房玄龄,自然而然地担负起监修国史的重任。

房玄龄监修国史之初,唐太宗询问房玄龄:“前世史官所记,都不让人主见之,这是为什么呢?”

房玄龄说:“史官记载的东西并不是华丽的文章,只是据实写的,没有隐晦君王的错处。如果皇帝看到的话,一定会非常生气,一定会怪罪写书的史官的,所以不敢给皇帝看。”

房玄龄监修国史期间,一直忠心不二,依据古训而为之。只是作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竟然执意要阅览国史,致使房玄龄左右为难,不让他阅览吧,害怕有抗旨不遵之嫌;让他阅览吧,又恐直笔忤逆了唐太宗,使众大臣遭殃。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将有些史实进行修饰,稍微加了些浮华虚美之辞,总算将唐太宗的过分要求应付过去。对于一代明君唐太宗来说,逼迫房玄龄让其阅览国史,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小黑点,同时也使得房玄龄多少背上了媚上的嫌疑。由此看来,当皇帝不能不慎重行事,否则浩繁的史籍上不仅会多几条不好的记载,还会使得贤臣蒙受心灵的折磨和羞辱。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房玄龄非常懂得进退之道。在处理君臣关系的时候能够非常谨慎处之。我们常说“伴君如伴虎”,其实这一点也不假。对于房玄龄来说,如果他是一个没有心计,只懂得自己默默做事情的人,那么他是无法成功地在政治舞台上演绎他的人生的。

现在的年轻人,总会把为人处世想象得过于简单,特别是对于职场上的青年人来说,这只会让自己在职场当中遇到困境。如果当时唐太宗执意看国史,而房玄龄却未对史书进行修改的话,那么等待他的也许就不是赞许而是牢狱之灾。

对于我们来说,事业是成功的一个保障,更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手段。有些人在生活当中,总会对自己的事业产生许多的抱怨,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处境。虽然这些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关键还是看自己。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职场当中顺利地避开一切风险,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问题,你只要懂得进退之道即可。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东西都不是不劳而获的,但成功也并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的。如何在职场当中把握住进退的时机,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